眼镜式望远镜(眼镜式望远镜好用吗)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7:25:05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世界最大液体镜面望远镜开始观测宇宙,比传统望远镜更便宜

IT之家12月28日消息,据科技日报报道,位于喜马拉雅山上、直径4米的“国际液体镜面望远镜”(ILMT)已经睁开“眼睛”,看向宇宙深处,它用一个缓慢旋转的液体水银圆盘而非固体镜面聚焦光线进行观测。

眼镜式望远镜(眼镜式望远镜好用吗)

该望远镜位于喜马拉雅山的Dvh天文台,海拔2450米,是第一个专门为天文学建造的液态望远镜。大多数望远镜使用玻璃反射镜,但正如ILMT的名字所示,它的反射镜由一层薄薄的液态水银制成,浮在10微米的压缩空气上,每8秒钟旋转一次。

旋转导致液态水银形成抛物线形状,就像隐形眼镜一样,这种形状是使望远镜能够聚焦来自深空的光线。事实上,玻璃望远镜的反射镜也是抛物线形状,但是塑造固体材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液体反射镜望远镜比传统的望远镜要划算得多。研究人员表示,液体反射镜的成本仅为玻璃反射镜的1%左右,因此非常适合用于制造大型望远镜。

ILMT价值200万美元(约1394万元人民币),由比利时、加拿大和印度联合建造。作为对比,距离ILMT不远处是另一台3.6米、可操纵的Dvh光学望远镜,该望远镜由同一家比利时公司在同一时间建造,但价格为1800万美元。

不像普通的望远镜可指向不同的地方,液体镜面望远镜只能直视头顶的天空。但是,由于望远镜将聚焦于一个区域,它非常适合于发现超新星和小行星等瞬时物体。

IT之家了解到,ILTM将在每年10月至6月运行,在印度的雨季期间关闭。该项目是印度、比利时、波兰、乌兹别克斯坦和加拿大的机构之间的一项国际合作。

说说老镜头,还有眼镜显微镜望远镜,感觉这是篇没技术含量的文章

在家闲,翻出一堆老镜头,以前没有关注这些话题,发现自己知识太贫乏了。

自从去年北京拜访路万江和蔡元两位收藏家,看了他们收藏的古典相机与镜头,真是眼前一亮,但也很后悔早年没有注意到这个题材与领域。

遗憾的不是没有收集藏品,而是没有掌握和了解相关的知识,不仅人家谈论插不上言,就是自己有的东西也说不明白。甚至同外行朋友吹牛,也表述不清,不能理直气壮啊。

于是这两天在家里恶补有关知识,没有想到这个领域是博大精深、浩如烟云,不是想进就进,轻易能把控和赶鸭子就能上架的。

结果老镜头没弄明白,到是码着光学原理,在眼镜、显微镜、望远镜上往前又走了很远。

如果按时间捋一下:

先了解到的是眼镜,它的发明是十三世纪,现在普遍认为是一个叫“培根”的英国人干的。

其实眼镜的发明说法很多,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还有人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人用水晶来观看东西,而在明朝出现了可以“缚于脑后”的可以佩戴眼镜。

眼镜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是重大的推进,过去的眼镜也是很贵重的东西,我收藏的早期眼镜框体基本都是银质,还有的镀金。

有了眼镜,很快就出现了望远镜,据说望远镜的发明者是眼镜店老板,他看见小孩子用眼镜片比划玩,受到启发,发明了望远镜。

早期的望远镜,是“镂空”的,方便携带啊。

到了1608年,由荷兰眼镜商发明的望远镜问世,这项发明最直接促进的是航海业的发展,有了后来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当然也造就后来西方文明的野蛮扩展,带来抢劫与掠夺。

接下来说说显微镜的发明,其实显微镜的发明要早于望远镜,它出现于1590年,也是由荷兰人首创,是詹森父子。

其实詹森家族也是眼镜商,显微镜的某些原理同放大镜是近似的,他们的发明也很简单,就是将两片研磨的镜片叠加,结果看到了一个微观的世界,这一发明对于医学、生物学非常重要,是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接下来就是照相机镜头的登场了,是不是让人们等得太久了。

世界上第一只镜头诞生于1812年,他的发明者是英国物理学家乌拉斯顿,其实就是一个镜片,当然是经过计算研磨的镜片,也叫“1组1片”结构,最大光圈是F16。这就是“新月型镜头”。

到了1821年,法国人谢瓦利埃发明了“1组2片”结构的消色差镜头,最大光圈是F14。

我手里刚好有个1组的镜头,不知道是几片,我自己把玩,好像真是一片的,当然了同前面两位的发明可能没有直接关系。

这个镜头光圈在前面,是早期那种拨动圆孔式的,在老镜头中常见,它的镜片在后面,可以成像。

达盖尔于1839年宣布发明摄影术,也就是“银版摄影术”,启动了用玻璃镜头成像的摄影文化诞生,而在他发明“相机”之前,镜头其实已经诞生27年,感光材料就更早的出现,好像就等着他来组装“发布”了。

这时法国科学家尼埃普斯好像着急了,直接用暗箱装上了白沥青版底片进行曝光,1827年在自己家中拍出了人类第一张照片《窗外》,比真正的相机发明还早了12年。

相机再不诞生都不行了.....

看到这里有人会疑惑,尼埃普斯用盒子摄影,没有镜头能照相吗?

当然能,这就是“针孔”成像原理,到今天依然有人针孔照片,弄一个盒子,扎一个非常圆的小孔,盒子里面放上感光材料,然后长时间的曝光,再冲洗就可以。

所以现在认知的早期摄影走过的历程排序是:小孔成像、感光材料、镜头、第一张照片,有了这些基础,才在1839年有了公认的达盖尔摄影术诞生,也就是带镜头的相机出世。

其实摄影不仅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最难和探索时间最长的发明,几代科学技术前赴后继的成果融汇,水到渠成过程,但是它的历史和探索是非常缓慢的,因为太难了。

到1840年奥地利数学家匹兹伐教授用数学方法设计出3组4片,最大光圈F3.7的镜头。

镜头的进步促进摄影时间的大幅度减少,使摄影的应用与可操作性变得得心应手,摄影也变成了大众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

当年11月福伦达公司就开始出售匹兹伐型镜头,并于1841年开始销售装有匹兹伐型镜头的全金属银版相机。

路万江老师图片

至此,相机与镜头成了共同体,两者紧密地结合与配合,相伴一百八十多年。

1846年,卡尔·蔡司(CZi)成立。

1889年,普罗塔(P)第一款去像散透镜镜头问世。

1893年,英国设计出3组3片式库克(Cki)摄影镜头。

到今天摄影依然是用镜头来成像,完成摄影成像的最终结果,就是手机也是这个原理,只是取舍了感光材料,变为数字影像。

早期的摄影镜头还是比较“金贵”和重要的,虽然现在看似简单,也是加工、设计的不容易,所以在材质上选用铜材料,而且都要镀金,而今天再好的镜头,也没有镀金的。

有的人看到这里可能疑问,为什么镜头中间有个缝隙呢?

原来这是用于光圈插板的,最早的镜头不知道怎么设置光圈,1858年,英国人约翰·沃特豪森创造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在镜头筒上锯开挑缝,可以插入大小不同孔径的铜制光圈插片来调节光圈。

当然也有把光圈固定在镜头上,然后转动,像左轮手枪那样的光圈设置。

早期镜头中还有可以换前镜组,来达到变换镜头焦距和倍率的。

现在看到早期相机镜头大部分是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他们对于早期摄影的研发贡献非常大。

另外早期镜头都是没有镀膜的白头,完全是手工打磨,现在看虽然简单,但是充满了先驱的智慧与想象,研发既是首创,但在没有可借鉴的实物与理论情况下,更多是靠人的智慧以及思想、灵感的碰撞。

但是,写到这里,不敢多说了,因为这方面知识实在贫乏,而内涵又是那么丰富,就打住吧,如有差错,可以指出,也可以笑谈,俺要继续学习。

照片除了说明的两张,都是书影自己拍的自己收藏物件,请尊重产权,勿盗发。

最后想说: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摄影器材的收藏人,满含着尊重,致敬前人的贡献和付出!

经常使用望远镜会不会影响视力?

有朋友问大师

经常使用望远镜会不会影响视力呀?

他感觉自己好像视力有所下降

如果真的影响了视力

那这位朋友只能是买到了劣质的望远镜

望远镜是两片凸透镜组成的

进去的是平行光,出来的还是平行光

只不过是经过一些光学现象

将这些原本分散的光线聚拢在了一起

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光的方向

而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远视镜,近视镜

为了适应晶状体的焦点

让眼睛可以看清楚

改变了光的方向

从而也影响视力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

如果是低端的望远镜

镜片材质以及成像效果都不好

那经常使用确实会影响视力

比如说是镀红膜的所谓可以红外夜视的

镀膜会上海使用者的眼睛

长时间观看会伤害使用者的眼睛

甚至倒是视力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戴了劣质眼镜

反而视力下降的越快的原因

因为质量不过关

最终只能是自己买单

不过在正常情况下

使用望远镜观测是对身体和眼镜没有明显危害的

只不过长时间观看

可能会出现视觉疲劳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