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有电子(电子产品专用眼镜)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7:25:36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智能眼镜有何与众不同

眼睛的种类也是很多,包括平面镜、墨镜、凹凸镜也称为近视眼镜,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智能眼镜,你有了解吗?

眼镜有电子(电子产品专用眼镜)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爆及AR产业的发展,科技圈盛传着“2022年是国内消费级智能眼镜元年”的论调。主要介绍应用于智能眼镜比较广泛的三种交互方式,即语音控制、手势识别和眼动跟踪。

智能眼镜将开创全新消费电子市场。智能眼镜在具备智能手机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满足消费者便携性和大屏幕视觉体验需求等杀手锏,作为未来智能手机的替代和有效补充。

一款理想的智能眼镜,需要支持长时间佩戴,对重量、舒适度、续航、散热都提出考验。同时作为一个日常可穿戴物品,既具有科技属性,又具备时尚属性,因此也对产品的外观设计、美感品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再从智能眼镜的原理构造看,从采集单元、计算单元再到显示单元,涉及光学技术、显示技术、交互技术、算法技术、操作系统等在内的多项重点技术。

在“元宇宙”概念的猛烈加持下,智能眼镜市场备受关注,市场消费情况可期。据相关数据显示,仅今年第三季度,国内消费级AR眼镜销量就已达数万台。同时B端市场的出货量更为乐观。市场需求量大。

对于智能眼睛,你还知道哪些更多知识点?

VIVO公开智能眼镜新专利,让智能眼镜更接近普通眼镜

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进步,智能眼镜的款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智能眼镜可以作为用户和现实世界或者虚拟世界交互的一种媒介,其包括增强现实(ARi,AR)和虚拟现实(ViRi,VR)两种技术。

智能眼镜实现上述技术时,需要在眼镜中结合处理器、显示器、传感器以及输入设备,这就使得智能眼镜普遍较重,而且支持的频段较为单一。智能眼镜在使用时,通常时间较长,为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在硬件设计时需要严格控制智能眼镜的体积和重量,这就使得留给天线的可用空间十分有限,影响天线的辐射效率。

2022年11月15日,VIVO新公开的一件专利能够解决现有智能眼镜由于天线的可用空间较小,影响天线的辐射效率的问题,使得智能眼镜与普通眼镜更为接近,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

专利名称:智能眼镜

专利申请号:CN202211065218.6

(数据来源:大为ij专利数据库)

该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眼镜,属于智能终端技术领域。该智能眼镜包括:镜框和镜腿,所述镜框与所述镜腿连接;所述镜腿上设置有天线,所述天线包括天线辐射体和馈源,所述天线的天线地设置于所述镜框,所述天线地与所述馈源的一端连接;所述天线辐射体包括弹性件和连接件,所述弹性件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馈源的另一端连接。

智能眼镜结构图

如图所示:智能眼镜包括镜框110和镜腿120,镜框110与镜腿120连接,镜腿120上设置有天线,天线包括天线辐射体210和馈源230,天线的天线地220设置于镜框110,天线地220与馈源230的一端连接,天线辐射体210包括弹性件211和连接件212,弹性件211通过连接件212与馈源230的另一端连接。

智能眼镜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带动弹性件211在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之间切换,在弹性件211处于不同形态的情况下,天线工作于不同频段。

当智能眼镜处于不同的状态时,使得弹性件211处于不同的伸缩状态,进而使天线覆盖不同的频段,智能眼镜在不同状态切换时,天线可以在不同频段之间切换,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并且可以利用智能眼镜镜腿120的折叠和展开增加天线的工作频段,不需要增加电子开关以及相应的电路,即可实现天线在不同频段间的切换,在降低天线重量的情况下,提升天线辐射效率。

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利用智能眼镜原有的结构来设计天线,使得智能眼镜100与普通眼镜更为接近,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

AR眼镜走向独立,从一个配件开始

明敏发自凹非寺

量子位公众号QiAI

AR要走远,能长久依赖手机这副拐杖吗?还是需要独立形态,拥有自身的内容生态圈?这次,一个巴掌大小的配件,突破了人们对于AR作为移动计算平台的想象。此前是“端”,从此加上了“云”的无限想象。

关于AR眼镜,我们可能都期待错了。

作为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的核心代表,之前承载的是新世代人机交互的想象,被期待的形态近乎明确:

眼镜一戴,电脑手机从此不爱,始终在线,能做一切。

然而,在AR眼镜真正作为消费电子产品开卖后,才知道期待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在外界还想着AR眼镜如何减重、砍掉外设连接、普遍朝着减法推进时,AR消费级眼镜卖得最好的玩家却做了一次加法:

发了一个类主机的配件。目标是让AR眼镜戴得更持久。

并要替代手机进行通用计算,让AR眼镜在交互方式和内容生态上都更加独立。

而且这种操作背后,一个关于AR乃至整个XR产业面临的悖论,也在实践后被放大——大众期待的那种眼镜,无法一蹴而就。

所以这个AR头部玩家发的配件究竟是什么?如何能让用户体验延时?背后所说的AR悖论又是什么?

AR眼镜的工作站?这个小东西名叫Si。

按照官方说法,它出发的核心起因只有一个:摆脱手机依赖,让AR眼镜成为一个“独立个体”。

所以在外观设计、内置功能上,Si都在和手机做比对。

首先是外形方面。

直观来看,它比普通智能手机身量小很多,单手就能轻松握住把玩。

机身设计一目了然,就是几个机械实体按键,看着多少和游戏手柄遥控器类似。

官方说,即便是老人小孩都能快速学会,上手门槛几乎为0。

而且它横竖都能用。

横向转动,就从一个遥控器变成了游戏手柄。足以支持AR眼镜使用时所需的各种操作了。

别看东西小,硬件配置可不差,4K60f轻松搞定那种,还配有支持超长续航的5000毫安大容量电池。

内容生态的丰富度也远超想象了。

不光预装了四大主流视频平台“爱腾优芒”旗下的影视应用,还引入了iiii、抖音大屏版、QQ音乐、全民K歌等常用应用。

这下AR眼镜的第一功能——大屏显示,真正便携了。

甚至在游戏方面,一口气引入了上百个3A大作,包括原神、最终幻想、仙剑奇侠传等。以及愤怒的小鸟、JJ斗地主、俄罗斯方块等上万款经典小游戏。

官方还表示,他们已经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云游戏平台达成合作,正在探索沉浸式巨幕云游戏体验了。

与此同时,Si还让生产力——办公能力成为可能,而且创新地通过云计算的方式。他们与阿里云合作,通过引入阿里无影云电脑,Si连上AR眼镜,配合蓝牙键鼠,即可组成一台便携的新式办公套件。

概括起来,这个配件要做的事非常明确——用一个便携硬件替代手机进行通用计算,让AR眼镜在交互方式、内容生态上都更加独立。

而官方给出的售价——799元,甚至都没有一副AiP贵。这确实有些超出消费者预期,毕竟一个Si直接打通了“私人电影院+游戏机+办公本”三种场景下的功能。

如此消费级的定价和配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AR眼镜2C的脚步迈得更加明确了。

但为什么这个AR新配件会在此刻推出?又为什么会以这种形态亮相?

有市场的需求、有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局限、还有行业玩家的个人思考。

为什么要做Si?一个新鲜事物的诞生,往往有直接、根本两种原因驱动,Si也不例外。

直接原因上,Si的打造者——Rki方面,创始人兼CEO祝铭明(Mi)给出了真诚回答:

“用户有一些使用上的疑虑。”

去年,RkiAi正式面向消费者发布,这款AR眼镜不到1年便累计售出已超过3万台,销量位居行业第一。

但与此同时,用户们传来不少疑惑:有些手机机型不兼容、并且电量焦虑更加明显……

而从本质来看,这些表象背后还潜藏着深层原因——

AR现阶段进化的悖论:既要始终佩戴,又要功能强大。

Mi解释说,这个悖论是指在体验舒适度和算力上,当下阶段的AR眼镜无法实现两全。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AR作为一个便携头显设备,它的终极目标是如何实现w-。在此基础上,AR眼镜的佩戴舒适度将成为最优先要解决的问题。

毕竟如果连最基本的体验都不能j,内置功能再怎么丰富多彩,消费者也很难买账。

对于AR眼镜而言,影响舒适度的最直接因素,是重量。如今AR眼镜的重量已经降低至80左右,但依旧远超普通眼镜重量,用户的反馈也还是觉得不够轻便。

但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AR眼镜的期待是新一代移动计算设备,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显示设备。这就要求它必须能够提供丰富的功能体验,换句话来说,需要它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

怎样提升算力?选择性能更好的硬件。

从当下技术工艺来看,如果要迈出这一步,在芯片等更多硬件上都还要继续“堆料”,想不增加AR眼镜的重量,几乎不可能。

而除了AR产业自身发展的困扰外,当下行业的困境也很明显。

据IDC数据显示,相较于2021年,今年全球AR头显出货量有所下降,和热度并未消散的元宇宙浪潮形成鲜明对比。

归结原因,便是AR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还不够。

不同于VR和游戏场景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结,AR内容生态的丰富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背后不光需要AR产业自己来开拓,还要有来自文娱游戏等行业伙伴来共同建设,不是短期内能迅速解决的事。

在此困境下,AR行业发展出来的一条技术路线是先借用手机的内容生态。

虽然补上了内容方面的短板,但是由此衍生出的问题也非常棘手。比如和手机抢算力、抢电量、沦为配件等……

加之iOS、安卓,本质上都是为手机设计的系统,连接AR眼镜使用很难避免跨生态带来的种种。

这也就回到了最初用户向Rki反馈的问题上。

而如果从更为行业内的视角来看,AR眼镜和智能手机存在本质上的矛盾点。

Mi提到:

智能手机的最大特点是碎片化,AR眼镜强调的则是沉浸式。

如果AR眼镜和智能手机是共存关系,智能手机拿起又放下的使用习惯,势必影响AR的沉浸体验。所以,AR为了能够继续走下去,不能长久依赖手机这副拐杖。它需要成为一个独立形态,拥有自身的内容生态圈。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Si会在此刻与大家见面。

而且为了解决算力不够导致内容匮乏的问题,Si从一开始便没有想着从端侧为AR眼镜提供全部算力,而是选择了技术成熟、算力可配置的云计算方案。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Si如此小巧轻便,但又能轻松挑战3A大作。

由此,Rki提出了“云计算”的新解法。

在此范式中,更大更复杂的计算被放在云端进行,AR眼镜负责交互视觉展现效果。Si连接云端和眼镜端,完成轻量化计算、4K高清解码等通用能力。

这突破了人们对于移动计算平台的想象。此前,AR眼镜的计算始终都停留在设备终端,没有依赖于云端。

与此同时,Si的意义不光是AR厂商发了个新品那么简单,它还帮助Rki缓解了来自市场反馈、技术路线发展等方面的困扰。甚至是一种实践基础上的规律总结:

AR眼镜,或者XR产品,需要有这样一个Si。

换而言之,如果之前对于AR的想象更多基于科幻片,那我们是时候认清现实:

终局或许如科幻,但现实的前进道路上,不会一蹴而就。

Si带来的影响?作为一款2C的产品,Si却向外界传递了一种冷静又克制的认知:

将计算成像通信等功能AiO的一体终端设备,或许暂时只能停留在科幻大片中。

当下技术发展水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乃至人机交互形态演变等因素,都决定了AR眼镜走向真正的“一镜一终端”,需要经历较为长期的发展后才能最终定型。

而AR产业正在面临一个事关命运发展的分歧抉择:

辅助手机,还是替代手机?

回到行业内,Si的出现,根本矛盾就是行业面临的客观现实:AR悖论。

不可否认,算力和佩戴舒适性如何两全,是AR乃至整个XR必须直面的问题。

想要解决问题,要么寄希望于芯片和电池技术迎来新的历史突破点,要么就开拓一条前所未有的技术路线,最直接的案例便是Si所呈现出的“云计算”范式。

而后者解决问题的速度,显然更快。

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新型计算设备,面临的挑战是整个计算产业的挑战:

比如首当其冲的问题:摩尔定律是否依然有效?

芯片工艺在不断迭代发展,但带来的算力增速已经开始放缓。

当硬件的计算能力逐渐到达瓶颈,但人们对于3C产品的性能需求却并不会因此降低……那么,计算是否还完全放在设备终端进行?已经在2B领域展露头角的云计算是否会迎来个人时代?

围绕算力的大形势,就是整个电子消费品行业都要面临的问题。

第二,AR的发展推进,是否存在“辅助手机”的渐进式路线?

在之前或已经发布的AR消费级产品中,AR眼镜的定位,依然是辅助手机,与手机做结合,但结果是:在辅助手机这条路上,AR走得并不顺利。

如消费者反馈的那样,这似乎是一种1+12的组合形式,使AR的沉浸体验和智能手机的便捷操作,都受到了影响。

而且将算力需求嫁接在智能手机上,也是个治标不治本的临时选择。

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关于AR、XR能力的想象却被寄托于智能手机的算力水平,这有悖于技术产品发展规律。

更何况,一旦摩尔定律开始失效,智能手机的算力瓶颈也会成为掣肘平台性能提升的一大因素。

如果再回归本质、从底层定义角度出发,还会发现:

真正能成为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的终端设备,一定是生产力设备。

这其实也是行业及大众对AR、XR设备提出的要求。

从这一维度来看,Si可以视为行业代表性玩家,求解下一代移动计算终端的解法参考。

正是这样一个基于现阶段困境的解决方案,折射出了AR乃至XR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它们需要应对硬算力瓶颈、电池密度等硬件技术长周期发展问题;需要满足人们期待的更为自然多维、丰富沉浸的交互体验;还需要尽可能将人们日常娱乐游戏办公所需的内容生态,全部内置于一个头显设备,甚至只是一副眼镜之上。

即便不考虑技术困境,如何让已经适应了碎片化获取信息的现代人,拥抱沉浸式人机交互,都是一大难关。

显然,想要从智能手机上抢用户时长、彻底替代手机、开启并引领下一代人机交互……

XR要翻过的崇山峻岭,还有很多。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XR能不能成为新世代人机交互终端,关键还在于v.

所以也想互动提个问:你有体验过XR(VR\AR\MR)设备吗?

使用的频率是多久一次?每次会体验多久?让你想要放下它的原因是什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完—

量子位QiAI·头条号签约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