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特级配镜师病逝:一生执着为人配一副合适的眼镜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1 15:00:47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2016年1月7日,在家颐养天年的林老还不忘老手艺,翻看自己的老家当。

上世纪50年代和妻子合影。

上世纪90年代,本报曾对林老进行报道。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天宇摄影刘陈平吕甲

昏暗的灯光下,一名老者打开陈旧的木箱,从200多个验光镜中取出一个,轻轻擦拭一下,两下,三下,再把镜片慢悠悠地放进验光配镜框,轻轻扳动散光调节转轴,戴上,取下,再戴上……

这位匠人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他将验光配镜视作毕生事业,在小小的镜片中窥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一家老店,一张旧桌,三件“老三样”,拯救了无数双眼睛;一门技艺,饱含着他执着忘我的人生哲理,后人为之传承。他,曾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特级配镜验光师,林克兴。

10月20日凌晨,林老走完了94年的人生,光影消逝,大匠陨落。

着迷

一干就是70多年

家务事基本没沾过

林老的家,在成都蜀汉路一小区。20日下午2点,记者赶到这里时,灵堂刚搭建好,除了儿女们,还没有外人前来悼念。林老的家有90多平方米,十几年前搬到了这里,书柜和饭桌挤在客厅里,台阶上立着林老的拐杖,墙壁上挂着他生前使用过的公交卡。

饭桌上,摆放着一个深黄色的木箱,黯淡无光的表面显得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它陪伴了父亲一生,是他一辈子的东西,”女儿林宓轻轻打开木箱,200多个验光镜,按照刻度和颜色,被分成红蓝白三色,有序地分插在木格里。

看到这些,林宓总会想起父亲工作的样子:按照检影镜读出的大致度数,把对应验光镜放入验光镜框里,对着视力表,根据测试者的识别能力,增加或减小度数。测试完,起身,用锈迹斑斑的磨片机磨出理想尺寸,装入框架。在过去的70年里,这样的程序,他重复了数万次。

1922年,林克兴出生于四川蓬安。1939年,17岁的他离开农村前往重庆,在同乡的举荐下,入师眼镜行,师傅做什么,便跟着照做。磨片、验光,把每次测出的误差记在小本上,他学得十分认真。一年后,他不仅能准确验光,还掌握了磨片、配镜、装架等全套技术。

这一干,就是70多年。“他这辈子就会配眼镜了,家务事基本没沾过。”在89岁的妻子王佩芳眼里,丈夫就是工作狂,每天都埋头灯前,沉溺于配出一副好眼镜的欢愉。退休后,他仍为院子里的邻居验光。儿女们说,他有职业病,看到任何人都要看看别人眼睛怎样。现在,家里人也都几乎佩戴上了眼镜。

讲究

穿西服打领带

年过七旬还遵从行规

家里放着很多照片,都是林老和妻子外出旅游所照。照片里的他虽已年过七旬,却身着花色衬衣和小背带,或笔挺西装套黑色衬衣,以及一条白色领带,加戴一副老式墨镜,头顶草帽,着实有范儿。

王佩芳说,旧时的验光配镜,都是为达官贵人服务,按照老板要求,所有人必须穿西服打领带,这自然赋予了丈夫不同寻常的气质。她打开衣柜,长袍、夹克、双排扣西装、单排扣西装,整齐排列着,没有一丝皱褶。“他热爱眼镜,偏偏视力特好,曾制作一副平光金丝眼镜戴上,身着笔挺西装,他感觉自己也像‘徐志摩一般的斯文人’了。”

而在儿子林绍容看来,父亲如此在乎着装,是为了遵从行规。

上世纪40年代开始,林克兴先后在重庆益民眼镜厂、重庆精益眼镜行、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等打工。1946年,由于高超的手艺,他被挖到成都精益眼镜行做大师傅。他对度数测量极为苛刻,但也认为并不是精确地测量出度数就够了,“每个人的眼睛条件不一样,不能教条,要根据每个人的真实感受切实调整。”

1987年,他从眼镜行退休后,在省医院和锣锅巷自立门店,并把技艺传授给儿子林绍容,共同经营门店。曾经,门店上有个木牌,上面写着“特级验光技师林克兴周一、三、五上班”,尽管那时已年过6旬,他仍走路或赶公交到场,从未迟到和缺席,而且出门前,都会对自己的着装精心修饰一番。

林绍容说,多年前,一位右眼受伤失明的女士来配镜,经测,左眼2000度近视,父亲却把右眼镜配成了1800度。所有人不解,他说:“要是配成平光,一轻一重,眼镜就变成了负担。”

坚守

逆时代的老三样

如今眼镜店还在用

今年1月10日,林老94岁生日。

2015年年底,因身体不适,他彻底告别了验光配镜。而在本报记者面前,他还是忍不住玩起了自己的“老三样”:打开台灯,慢悠悠地拿起检影镜,一个如同小手电筒的东西,按一下开关,闭上左眼,右眼杵在观察孔上,细细观察从测试者视网膜反射回来的光线,判断是近视还是远视,大致读出度数。除此之外,还有验光镜和磨片机。

光影仿佛一下回到几十年前。林老一字一字说着:“眼镜戴上是否舒服,很直接,骗不了人。以前,电脑测光不能正确处理散光,所以,我还是用‘老三样’”。他翻出一位美籍华人写给他的多封书信。这位华侨有3000度近视,曾让许多医院望而却步,跑遍很多城市,都找不到满意的眼镜。后经人介绍,专程回国找到林老。林老用验光检影法,准确测出了他的近视度数,并为他配了一副超薄款,华侨十分满意。他握住林老的手说:“走遍美国、中国台湾,都没配到合适的眼镜,没想到您老手到擒来,令我眼界大开!”

如今,门店仍靠着“老三样”给顾客验光、配镜。但林绍容也看到了被时代冲击的危机,“以前,验光要拜师学习,是门手艺活,现在有了电脑,稍微学习几天就可以上手。”

面对着商场里镶嵌着钻石的镜框,以及眼镜行里各式各样的眼镜,林老也曾感叹:“国外品牌受追捧,盖过老手艺人了。”

不舍

想再看看眼镜店

想回重庆寻找当年记忆

近两年,林老的步伐越来越慢,身体也越来越差。儿女们看到,他的耳朵几乎听不见了,话变少了,太极拳不打了,电视报纸也不看了。有时,儿女们带他去小区里散步,回忆起过往,他会喃喃念叨:“年轻时,老板还要悄悄给我发奖金……”,“在重庆,我领二两黄金哦。”说完,又陷入沉默。

林老既近视,又远视,还老光,当年还戴平光眼镜,如今换上了无形双光眼镜。镜面下方,多了一块弧形区域,上半部分看远,下半部分看近,而框架依旧是他喜爱的棕色半边框。

今年4月,儿女们带着林老前往文殊院。半路上,林老突然开口:“我想去看看我的店。”儿女们将他送到门店,他坐在轮椅上,左看看右看看。这时,一位60多岁的女士走进店来,激动地握住老人的手:“林老师,好久没看到你了,我可是你的忠实粉丝哦。”说着,她掏出手机,和林老合影。林绍容说,在父亲退休后,好多顾客都会问“林老没来吗?”

林宓说,父亲曾说,希望有生之年回一趟重庆,找找当年的记忆,“我想,那就是他对眼镜最痴狂的时代。”

今年8月,林老身患感冒,住院后长期卧病在床,身体机能严重下降。10天前再次入院,20日凌晨停止了呼吸。

“大国工匠”配镜三绝

1978年,林老拿到了省商业厅颁发的特级配镜验光师职称,成为当时全省首个配镜验光特级技师。他技艺的高超之处,主要有“三绝”:

一绝:专治“睁眼瞎”

他对付高度近视,有一整套秘籍——精确的配镜度数。“有时候度数配高了,看远的清楚,看近的又模糊。有时度数配低一点,反而能让几乎报废的眼睛重见光明。”林老摸索出,一般戴上眼镜后,能达到1.0的视力,这时的度数是最合适的。

二绝:矫正斜视

林老凭着配镜,让许多斜视患者逐渐恢复了正常视力。他主要通过找到斜视患者眼睛的聚焦点,将镜片上的聚焦点从斜的逐渐往正的转移,这样每半年配一副眼镜,每半年矫正一点,两三年后,视力自然就恢复正常了。

三绝:让眼镜服帖

很多戴眼镜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眼镜戴起来不舒服,不是压着鼻梁就是箍着耳朵,而林老配的眼镜,会根据每个人的脸型、鼻型、耳朵大小来选择合适的镜架,使得只要是他配的眼镜,没有一个戴起来不服帖的。

本文章来自华西都市报,如需删去请联系kaity@yichao.cn

相关阅读:眼镜款式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