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近视眼激光治疗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2:02:29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给顾客激光祛斑却致对方伤残,桂林一美容师涉嫌非法行医被公诉

2019年,刘女士去桂林一家美容店激光祛斑,因美容师操作不当,导致她的眼睛被激光激伤,经鉴定为八级伤残,重伤二级。而操作的美容师并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和《医师资格证书》。今年3月中旬,桂林市七星区检察院对涉案嫌疑人以非法行医罪提起公诉。

桂林近视眼激光治疗

今年34岁的宋某某与苗某某,从2018年底开始,在桂林市七星区共同经营一家美容店,主要提供祛斑祛痘、点痣、皮肤调理、及面部护理等服务。2019年1月至4月间,刘女士先后三次去该美容店美容。同年4月,刘女士提出想要祛斑,美容院给出激光祛斑的建议,刘女士同意了。

2019年4月11日,宋某某操作激光设备,给刘女士进行祛斑。据宋某某说,按照做激光祛斑的要求,客人应该全程佩戴眼罩,但她为了操作方便,就没有给刘女士佩戴眼罩,只是将一张面巾纸盖在了对方眼部。

宋某某称,她在刘女士的侧面试机时,刘女士突然侧身拿手机接电话,就在这时激光枪发出了“哒哒哒”的声音,刘女士就说眼睛看不清了。又过了一会,刘女士表示自己的左眼只能看到红红的一片,其它什么都看不到了。这时宋某某意识到,刘女士的眼睛很可能被激光枪打到了,于是赶紧将她送往医院治疗。

刘女士被诊断为左眼视网膜出血,住院治疗近半个月后,眼睛伤势并未好转。之后,宋某某陪同刘女士前往广州的医院治疗,医院诊断为:左眼玻璃体积血、左眼视网膜裂孔、左眼视网膜损伤、左眼眼损伤、双眼屈光不正。

事后,刘女士向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投诉,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苗某某、宋某某并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宋某某也承认,她们没有医生执业资格,美容店也没有办理相关许可证,她们只是学过激光祛斑及纹眉。

2020年4月21日,桂林市公安局七星分局接桂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移送案件。11月10日,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宋某某抓获归案。

据七星区检察院办理此案的检察官介绍,宋某某、苗某某(另案处理)对刘女士进行医学美容美肤操作时,所用包厢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两人并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和《医师资格证书》,属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且根据被害人刘女士伤残鉴定为八级伤残,重伤二级,情节严重。两人行为涉嫌非法行医罪。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国际医美中心揭牌启用

领导和嘉宾揭牌后合影

宽敞明亮的诊室

舒适温馨的VVIP套房,出门即是美丽的空中花园和恬静的咖啡吧

宽敞的留观室

皮肤医学美容中心休息区

闲雅的音乐吧

医学美容外科休息区

11月8日上午,以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的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国际医美中心揭牌启用,标志着这座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而精心打造的集皮肤美容、整形美容、中医美容、口腔美容于一体的高端医美机构正式开启了美丽之旅。实力雄厚环境优雅打造高端专业医美机构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国际医美中心坐落于美丽的漓江东岸——桂林医学院东城校区。中心设有皮肤医学美容中心和医学美容外科,其中皮肤医学美容中心是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医学美容外科是全国医学美容咨询(设计)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实训)基地。中心配备了以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为主的医师团队,以及蜂巢皮秒激光、热玛吉、无痕植发毛囊提取系统、超塑无创减脂治疗仪等先进的皮肤美容和整形美容设备。皮肤医学美容中心由中国皮肤科泰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教授朱学骏担任首席顾问,国内知名皮肤美容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广西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皮肤美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熙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对皮肤进行专业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开展祛斑嫩肤、祛痘净肤、紧肤除皱抗衰、敏感肌肤修复、毛发健康管理、私密美容抗衰、瘦身塑形等全领域、多维度皮肤医学美容项目。医学美容外科由国内知名整形美容专家、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事业发展部副主任、广西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龚震宇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带领十余位副主任医师、博士(后)等经验丰富的整形美容团队,开展脱发诊治及毛发移植、眼鼻综合整形、胸部整形、私密整形、微创注射美容、抽脂减肥与体型塑造、瘢痕综合治疗、中医美容等项目。中心面积约3500平米,环境堪比五星级酒店,设置有宽敞舒适的接待区、洽谈休息区、等候区、休闲区、诊室、治疗室、留观室、手术室。在明亮的VIP诊室、治疗室和温馨的手术室里,你将享受更加专业、规范的定制化医美服务;在超级VIP套房,你可以尽览天然绚烂的空中花园,可以在咖啡吧惬意地品尝现磨咖啡,也可以在健身房进行一场酣畅的运动;在VIP休息室这个专属于你的静谧私人空间里,你可以享受一场不一样的SPA体验;在私密惬意的洽谈休息区,你可以远眺连绵起伏的秀美群山,感受桂林别样的朦胧,也可以近观恬静的校园,感受青春的魅力;在柔美的音乐吧,你可以携闺蜜在这里一边聆听天籁之音,一边分享各自精彩的人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医疗美容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大型公立医院医美中心的建设将为满足群众需求提供专业、规范的医疗美容服务。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国际医美中心为客户打造一个高端、舒适、私密的美丽驿站,以更加美学的方式、更加专业的医学技术和国际化的服务理念,让客户在享受美丽的同时,舒心又安心。接轨国际培养人才助力我市医美产业发展当前,桂林市正全面推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并把“建设世界医美中心”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将大力支持和发展医美产业。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国际医美中心的揭牌启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桂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钟洪在揭牌仪式上致辞说,在我市第六届人大会上,提出了建设桂林世界医美中心和国际医疗美容产业园的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为下一阶段我市医美产业的大发展指明了方向。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国际医美中心揭牌启用,与我市推动医美行业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希望附属医院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医院在全市医疗行业中的排头兵作用,将自身的专业医疗技术、综合保障能力与医疗美容相结合,探索医美产业与旅游、时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式,推动我市医美产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为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新桂林作出更大的贡献。桂林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志勇表示,作为桂北地区唯一的高等医学院校,桂林医学院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附属医院国际医美中心揭牌,是学校和医院推动医美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同时,桂林医学院成立学校层面的皮肤健康研究院,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研究院所的合作,提升皮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能力,完善学校医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增强桂林专业医疗美容供给力,助推桂林打造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产业链和旅居康养产业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医美领域著名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教授、桂林医学院皮肤健康研究院名誉院长朱学骏教授表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作为皮肤领域唯一的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也是国家药监局认定的皮肤领域两家化妆品重点实验室之一,将助力桂林医学院皮肤健康研究院和国际医美中心的发展。相信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国际医美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桂林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特色学科建设和医美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将为桂林医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塑造行业标杆,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建设。桂林医学院副院长、附属医院院长李清华表示,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医美产业的号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着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医美中心,在公立医院中率先建立涵盖皮肤美容、整形美容、中医美容和口腔美容于一体的全流程医美服务体系。医院将依托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健康管理与医学美容结合起来,让广大市民在这里就可以享受从健康管理到医疗美容的一站式个性化服务。同时,医院将结合桂林世界一流的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健康、医美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全球游客奉献具有桂医特色的健康美丽之旅。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宋剑非说,建设发展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国际医美中心,是助力桂林市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具体举措,中心自启动建设以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旨在更好地为桂林市民及来桂游客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医美服务。国际医美中心的揭牌启用,是桂林医学院发展医美的一个新的起点,未来,医院将以医美中心为基础,将医美相关专业打造成医院的特色品牌专科,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美容服务。记者莫俊

美学价值引人惊叹!桂林工业遗产再利用,即将涅槃重生

智慧谷内,1969年的老厂房外墙画上了有趣的墙绘。

桂林这座城市因山水之美享誉天下,其工业成就同样值得桂林人骄傲———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海用雷达、第一套光纤室外试验系统、第一台(套)特高压电力电容装置,电子工业、橡胶工业产值曾一度占据广西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深厚的工业积淀也为桂林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工厂车间、机床设备……这些遗产记录着城市历史,体现着城市特色,是阅读桂林的重要物质载体。而它们独特的工业美学价值,也为桂林山水增添了一抹亮色。如今,工业遗产的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让这些工业遗产重现辉煌,展现地方特色,我市各界人士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绢纺厂厂房自然环保的采光设计,契合了包豪斯遵循自然与客观的工业设计理念。

见证桂林工业辉煌成就,美学价值引人惊叹

“在桂林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次工业大发展的高潮。”时任桂林副市长、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的樊新鸿曾经这样对采访他的媒体记者说道。桂林工业大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是在民国时期。抗战前,桂林工业薄弱,当时公营的除电力厂和机械厂外,无其他较大工厂。民营工业也不发达,较有规模的仅有广宜安机米厂、民生木机纺织厂两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大量企业迁入大后方桂林,这成为桂林工业化的起点。第二次高潮始于1964年的“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桂林南药、桂林量具厂等一批企业迁入桂林,国家还在桂林布局了电科所、激光研究所、曙光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桂林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创造了第一次辉煌。改革开放后,桂林工业迎来第三次发展高潮,燕京漓泉、桂林三金、福达等一批企业快速崛起,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这个国家老工业基地上,多个“第一”在此诞生: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海用雷达、第一套光纤室外试验系统、第一台(套)特高压电力电容装置,电子工业、橡胶工业产值曾一度占据广西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深厚的工业积淀为桂林留下了大批工业遗产。据了解,“工业遗产”的概念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最早被称为“工业考古学”。以英国为发源地,工业遗产及其相关研究活动在欧美各国陆续展开。2001年,工业遗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工业遗产的概念源自2006年。当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无锡举办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并发布《无锡建议———注重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提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时间要素,因此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概念。同时,这一概念对国际概念进行了深化,将其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联系,其范围也包含了非物质文化层面。

工业遗产见证了桂林工业的辉煌,承载了桂林工业的历史,它们的美学价值同样不可忽视。我市当代艺术家席华表示,市绢纺厂有近20栋锯齿形建筑,是具有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厂房。著名的北京798艺术区也没有这么多连排的厂房,这在整个中国都属少见。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包豪斯风格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另一种称呼。包豪斯原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院的名称,该学院首次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工业设计理念,并提出三个基本观点:一、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位于市遇龙路西端的绢纺厂,筹建于1965年,1969年全面投产,原名广西第三绢纺厂,投产后更名为广西桂林绢纺厂,隶属广西轻工业厅,1970年下放桂林市,是绢纺行业综合全能大型二档企业。相关资料显示,到1990年,该厂占地22.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

2019年12月26日,记者走进绢纺厂看到,老厂房基本保存完好,红砖砌得工整结实,房檐做工细致,只因年久失修,一些屋顶出现坍塌,后来建的工棚也挡住了它们的本来面目。厂房高大宽敞,室外光线能透过锯齿形天窗进入室内,自然又环保。红色的外观与不远处的青山在线条与颜色上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和鲜明的对比,工业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处,一切都契合了包豪斯提出的工业设计理念。有艺术家对这些建筑倾慕不已,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工作室设在了这些旧工业建筑里。

由汽修厂改造而成的瓦窑公社,如今已成艺术文化的绿洲。

工业遗产再利用,在桂林展现更多可能性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和见证,它还记录着城市历史,体现城市特色,是阅读一个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保护具有多重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工业遗产,并作为城市生活与发展中鲜活的一部分,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

与此同时,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可以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全面复兴。它可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形成新的商业形态,产生新的就业机会,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市在有效利用旧厂房上做了多次有益尝试,为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芦笛路8号原为桂林电子衡器厂厂址。叠彩区积极响应国家“退二进三”政策,采用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形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废旧厂区进行改造,建成了桂林智慧谷文创产业园微企孵化器(简称桂林智慧谷)———一个以文创教育、科技孵化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园。走进智慧谷,随处可见各种有趣的涂鸦,老旧的机床也成了园区装饰的一部分。巨型梅花鹿墙绘让一座诞生于1969年的老厂房面貌一新,多家小微企业已进驻办公在另一座1972年的老厂房里,入驻了全市首家科技馆。据了解,目前智慧谷实际入驻企业70家,自2017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已成功创建桂林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桂林市众创空间,并在近期被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入库培育机构之一。

智慧谷副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朱斌赞说,重新利用改造老厂房,相比新建楼房,可以为企业节省很多建设成本。此外,工业建筑高大宽敞,结构坚实,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二次隔断和分层改造,功能转换的余地很大,承租商户可以在工业建筑中找到理想的办公活动空间。保留老厂房,也能让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有一个怀旧之地,而且对年轻一代也有着难以抗拒的新鲜魅力。

在桂林城市的另一头,由汽修厂改造而成的瓦窑公社落成已久,这里计划通过改造三栋老厂房,打造“桂林的798”艺术区。瓦窑公社创始人谢安志介绍,汽修厂是苏联建筑风格融合中式屋顶,这在桂林是独一无二的。在瓦窑公社里,老机床、胶片电影放映机、老式电话……这些具有时代烙印的工业用品,像艺术品一样被陈列在各个角落。在怀旧的同时,在这里还能接受当代艺术的熏陶。自创立以来,瓦窑公社已先后举办了包括九城艺术联展、音乐会、诗歌朗诵会、时装发布会、茶艺会等在内的多场活动。

“老厂房高大的建筑结构非常适合当代艺术做展。而且工业遗产的历史积淀与当代艺术的气质相契合,比建一个新的美术馆更有文化内涵。”谢安志说。

在阳朔县漓江边上,一座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老糖厂是现下当之无愧的“网红”:设计师完整保留了当时用于蔗糖运输的工业桁架,巧妙地将现代设计语言融入历史建筑,打造了一个集现代化和老建筑于一体的度假酒店。该项目一经面世,就因别出心裁的设计收获了众多网友的赞美,并斩获多项世界级酒店设计类奖项。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助理韩强在他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论述:工业在发展的进程中借助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实际上是在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抢救工业遗产也有助于控制建筑垃圾的数量,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护工业遗产,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也能在地区经济逐渐衰退的浪潮中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城市工业遗产重新摸底、梳理、分类,在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中也为城市积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工业底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见证桂林电力工业史的桂林电厂,如今已被列入桂林历史建筑名录。

历史价值受重视,工业遗产即将涅槃重生

民国5年(1916年),由桂林的广东帮富商英甫臣、黄翰庭发起,于城南文昌门外象鼻山西麓创办了桂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安装45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这就是国电广西电力有限公司桂林电厂的前身。

1958年,为满足桂林用电需要,自治区决定于瓦窑另建新厂,装机容量2.4万千瓦。工程分三期建设。第一期装机6000千瓦,1958年6月开工,1960年建成发电。第二期装机6000千瓦,1967年3月15日开始发电。第三期工程装机1.2万千瓦,1970年1月投产。工程总投资1579万元。厂房从东到西按主控制室、汽机间、除氧煤仓间、半露天锅炉房的顺序排列。

时光飞逝,瓦窑电厂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然而这座记录了桂林电力工业史的老电厂还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2018年5月,桂林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公布2017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名录的通知》,将21处近现代建(构)筑物纳入《2017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名录》,桂林国电厂旧址作为唯一的工业建筑位列其中。

早在几年前,市委、市政府就已显示对桂林工业遗产的关注。2016年12月1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先后深入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福达集团有限公司,就工业发展进行调研。他特别强调,桂林是广西的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积淀较为深厚。要利用莱茵生物搬迁新厂区的有利契机,在老厂区规划建设一个工业博物馆,展示桂林工业发展历程,展现桂林现代工业文明,留住桂林工业记忆。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目前工业博物馆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时隔半年,赵乐秦再次提及老厂房的保护利用。2017年5月,赵乐秦到象山区进行调研时说,每座城市在历史变迁中都会留下一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印记,而这些老工厂就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凝结了一代人的情结。瓦窑片区是桂林老工业聚集地,聚集了许多老工厂。这是一笔宝贵的资产和财富,要竭力保留、合理利用。他说,桂林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进程中,不仅需要释放传统文化的力量,也要积极培育现代文化艺术,打造桂林的“红专厂”。瓦窑的这些老厂房就是文创的天然宝库。

辉煌过后的落寞是为了下一次更加的闪耀,桂林越来越多的老厂房正在迎接重生的希望。

记者胡晓诗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