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移心(眼镜定位移位)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4:03:17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段涵方学长分享:通过人体生理了解药理及病理 | 古道中医·精研

通过人体生理了解药理及病理古道中医·精研原创为无学堂为无学堂

眼镜移心(眼镜定位移位)

此篇记录11月11日,第一期「古道中医·精研」第二季课内共修分享。

本期分享者:段涵方学长

段涵方学长|通过人体生理了解药理及病理音频:

师兄师姐们晚上好,老师晚上好。

今晚我要分享的是我对老师药理的一些理解,老师在解释药理时涵盖了诸多的中医生理框架与逻辑,什么三焦气化,营卫周行,脏腑表里等等这些概念,如果对于这些生理性的认知没有一个全然的了解,那么对于老师在解药的逻辑就容易困惑,好像什么药都可以补原力原液,有些时候是这样格,有些时候那样格,今天格完了明天一问就又不知道怎么说了,今天写完作业明天一问还是一头懵,这个问题我刚开始格的时候也是这样,后来想到老师说药理要结合生理来理解才能通透,只有生理通透了,药理才没有障碍。

我反省再三,才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奥妙所在。

生理药理病理

区别及其关系

首先说生理,生理是什么?就是你身体的机能,我们学了生理学的就知道身体机能后面的核心是身体的气化。气化的本质是灵光的螺旋运转。

那么药理是什么?气味形色。就是药物本身的颜色、味道、形状、质地。

那么我们为什么吃药呢?是因为生理机能出现了异常,气机的升降出入出现了阻碍,由此而出现的各种症状,而这就是病理。

我们在看条文,从古至今药书里面记载的是什么?是病理,是症状,比如黄芪是什么?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芍药,邪气腹痛,腰痛。这些都是病理。条文的开头都是什么?性和味,这些就是药理。

生理:身体机能。

药理:气味形色。

病理:异常生理状态。

那么药理和病理,都是要反推到生理层面才能得其真正之效用,你才知道这个药是进入到了身体的哪个层次,你才知道这个出现的症状是因为身体哪个器官出现阻碍,有哪些脏腑被影响了,然后再由生理来结合药理病理,对于药物可能才会得到了一个自己大脑内在场景化的图像,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给大家说下我所理解的中医生理,只是个模型,来给大家抛砖引玉。

正常状态下

人体气机运行模式

我们学了道家生理学的都知道,生命的开始是由一点灵光落入父精母血媾和而成的,我的理解是父精母血是阴性物质,是死的,一点灵光是阳的物质是活的。一点灵光不停运转所产生的气,也就是温度,所以灵光也被称为真阳。给人身这一团血水进行了蒸煮,也就是气化,这就是身体诞生的根本,也是人体的气化状态。

那么在人体中是怎么气化的呢?

书里面讲叫五行顺生,其实我的理解也就是温度的变化,真阳藏于肾中,提高它的温度,温度就变的稍微不那么冷了,但也说不上很热,这就是温,这就是水生木;而后温度越来越高,就变成了热,也就是火,这就是木生火;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真阳提供的温度到极限了,慢慢就会降下来,这个时候不热不冷,温度是非常适中的,这就是火生土;那么恒温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到这真阳给的温度已经快消耗完了,它就会开始降低,就变成了凉,这也就是土生金;冷却了一段时间后温度彻底耗尽,这时候就变成了寒,这就是金生水。

那么其实我们人体的生理气化状态,其实就跟烧了一壶开水似的。由真阳来进行加温,热了便反复的烧,反复的烧,等到灵光不转了,真阳没温度了,人也就没了,就像烧水壶没电了一样的,而这就是人体气机的升降,也就是正常状态下人体气机运行的模式。

五行中

五脏之性味相对

我们知道人的五脏是在母胎时,精元感召了四季不同之气与五方不同之味而生的。不同之性味所变化的温差就不同,五行就代表着这五种温差场,每个温差场中又各具升降,升降而有性味,所以我们的脏腑跟药物是一样的,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性味。如图所示,性为升而味为降,水气之升即为寒,水气之降即为咸。木气之升即为温,木气之降即为酸。火气之降即为热,火气之升即为苦。金气之降即为燥,金气之升即为辛。土气之升即为湿,土气之降即为甘。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火金居人身之上,颠倒阴阳,故以降为升,以升为降。性味相对,如同阴阳对待,性为阳而味为阴,每个温差场的升降所演化性味的功能是相互对待制约的。

水之性为寒,寒的作用是封藏气血的。但它的味为咸,咸味是行水气的。一个藏一个泄,这是一个阴阳。

木之性为温,温的作用是疏泄气血的。但它的味为酸,酸性是收涩水气的。一个疏一个收,这是一个对待。

火之性为热,热的作用是宣通气血的。但它的味为苦,苦性是坚固水气的,一个软一个坚,这又是一个阴阳。

土之性为湿,湿的作用是运化气血的。但它的味为甘,甘味是助长水气的,一个化一个纳,这又是一个对待。

金之性为燥,燥的作用是收敛气血的。但它的味为辛,辛味是发散水气的,一个收一个纳,这又是一个阴阳。

五脏六腑

互为表里的根源

那么化生成五脏时,五脏的功能是什么?

藏精气而不泄的,由此化气为神,而藏魂魄神意志。所以像五行中性气的功用,就演化成五脏的功用。五脏成而六腑生,六腑是泄而不藏,化精为气,所以五行中味道的功用就演化成六腑的功用。

但医家本身在讲解脏腑时,很多时候是不讲腑只讲脏的,所以讲脏的功用其实就包括了腑的功用,不过本身这也没有错,性味本来就是一体,强分就失去了灵动,而变成了刻板的套路。这里我们就要知道五脏六腑,每个脏腑的功能在哪里,以及五脏六腑为什么互为表里也来源于此。

气血在脏腑的传递状态

小循环

第一层:药物原液原力的性

那么人的正常气血传递的状态是先充实五脏的精气,当五脏的精气充实后,五脏会提供能量给相对应的六腑,六腑得到来自五脏能量的供应来消化水谷变成精微,所化的精微再由六腑反还到五脏中,这就是后天的反补,也就是小循环。

所以为什么药物的五味就知道它入的是哪个脏腑?因为五味的特性本身就跟六腑的特性是对应的,然后由五行之味来牵动五行之气,也就是化精为气的过程。

药物进入到人体,六腑受纳运化着五味之浆,比如说酸味收缩,正好与胆相应,从而牵动了肝。甘味和缓,与胃液相应,而牵动了脾。苦味坚燥,与小肠相应,从而牵动了心。辛味发散与大肠相应,从而牵动了肺。咸味与膀胱相应,从而影响到肾。

然后药物除了味之后还有他的气,也就是原力,那么我们说温热为阳,寒凉为阴,阳为升而阴为降,当药物的原液确定了其入于哪个脏腑之间的小循环之后,再由它的性味来决定在这个小循环中是升而是降,它的作用是在脏还是在腑,而这就是小循环。

由于药物本身是由六腑而至五脏的,所以由五味来确定归经是正解。当然也有用性气,也就是原力来决定入哪个循环的,叶天士就是这样的,老师的注解中个别会这样子用,比如说柴胡,秉春生之气,所以入于少阳胆三焦,但这更多的是作为补充,这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甘温,甘入脾,牵动脾与胃之小循环,它又性温,温性则决定在这个循环他是升的,所以就是胃就移燥于脾,增添脾胃小循环中之原力,提高脾宫的温度,促助脾宫之运化。黄芪就是这样的。那么甘寒呢?也是牵动胃与脾的小循环,寒性就决定要降低固护脾胃的循环状态,脾为湿气之升,胃为湿气之降,那么它就是降脾湿于胃腑,增加小循环中的原液,而收敛小循环的速度,比如说人参,对不对。如果是平的呢?则可以调节平和循环之阴阳,比如说葛根,力在太阳阳明之间,移脾气而充胃液,无形带动有形,不是仅仅增加了脾胃小循环中的原液,而是平衡了脾胃小循环原力原液之比例。

小循环说完了,这是脏与腑之间的联系,他们是靠原力原液本身的特性所牵连的,但这只是原力原液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原力原液的性。

气血在脏腑的传递状态

中循环

到了中循环的时候,只靠这个来理解就不够了。当腑将药物化精为气传递到五脏中,五脏之间本身是按照五行相生的状态升降传递能量的,这是脏与脏之间功能的牵连,也就是中循环,形象一点就是三焦气化。我把它分为三地。宣散之地,运化之地,收纳之地。顺生的状态是由阴而入阳,由收纳而运化,运化而后发散的,是按五行顺生传递的。理解这个每个脏的功能大家都要熟悉。宣散之地是心肺,功力在表;运化之地为脾胃,功力在半表半里;收纳之地为肝肾,功力在里。

而当营卫反注时,它就是由阳而入阴,由运化而后发散,发散而后收纳的,是按五行相克传递的。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是中循环的第一个场景。所以为什么老师说所有药物都是由大肠小肠化生气血,由心肺发散而至周身,即是此理。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麻黄,味苦,入心,按理来说它入的是心的循环,也就是血的层面,在老师的注解中出现了一句上达于心,化为营,温于肺心跟肺的关系在哪里?此即是落于中循环之理,因为心肺就是气血宣散之地,气行则血行,血活则气动,所以有些药物质轻的宣散的入于心亦可入于肺,入于肺亦即通于心,一走气分一走血分,所以麻黄桂枝不是辛味,却也可以主发表出汗也是在此。这是由血分而通气分,有些又是由气分而兼血分的,比如说紫苏,紫苏辛温,上达肺为卫气,但它的色素浓郁,又可以兼走血分。有些药是专走气分的,就比如说荆芥,荆芥也是辛温,但它没有入血之色素,那么根据性味他辛温通阳,而专走气分,入中循环的宣散之地。

但这只是五脏营卫反注的顺序,当反注完后,五脏又会以气血顺生的状态进行传递。

而中循环的第二个场景就是分气血,在五脏顺生沸腾收纳的过程中分出气血的路径,气血的道路由小肠而化生营,由大肠而化生卫,营血沸腾则在于心,营血收纳则在于肝。卫气沸腾则在于肺,卫气收纳则在于肾。比如说心不仅跟肺有关系,这里就是心跟肝有关系,这个例子就特别多了,老师的注解里经常用,比如说黄连、附子等。

中循环是包着小循环的,脑袋里要有这个画面感,就是体内的中循环也就是五脏间气血的循环升降会在你的身体里是怎样传递的,当这个搞清楚了,也就是把老师的生理的常态化状态搞清楚了。

中循环本身是靠性味牵动五脏之间的功能来升降的。

药物之原液原力的第二个层次:量(多寡)

还有一点就是中循环中有个大概念得搞通,就是中循环在人体中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也就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有个物极必反的状态。宣散则至极致,就会返还到收纳之地,收纳至极致他也会返还到宣散之地,比如附子,还有上面说的荆芥,都属辛温,辛为散,温则加强其发散上升至力,至极便能降能收,而有暖肾通经的效果。比如说牡蛎、珍珠,咸寒至极致而有镇惊安神之效。但是这时,如果再只是用原力原液的特性来分辨就不够。因为如果只是说荆芥跟附子都是性温的就具有相同的功效,那肉桂、干姜、吴茱萸、蜀椒都是辛温的,那是不是说都是一样呢?肯定不一样,那这就涉及到原力原液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层次,就是原力原液的量与质。

我还是来拿三黄来做比喻吧。三黄、黄连、黄柏、黄芩,皆色黄而苦寒,苦寒化阴为降,就是小循环中,那它移心热下移于小肠中,他们的味又极苦,色黄则入中宫之地的原液。小循环又牵动中循环,入于中循环而补促肝中之原力,寒为沉静固护心肝的中循环,降低血液的沸腾而入于肝。但是老师为什么说他们是补原力呢?他们三者的性味都是苦寒,味厚气也厚,颜色也一样,他们的差别又在哪呢?看他们的名字就知道了,他们虽然没有汁液,但是保存着丰富的色素,色素越深,就代表寒性越重。再看他们的条文,黄连主热气,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热气,黄芩主诸热,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寒性的多寡,也就是他们原力的量的不同,黄连寒到可以从血分影响到气分,气热者皆能有效,黄柏也是能影响到气分,但它没有黄连那么寒,所以只能影响到肠胃间的热气。而看黄芩是完全没有黄连黄柏那么黄,也就代表它的寒性原力没有他们那么强,所以影响不到无形,而只能逐有形热水之自结,这就是量的不同,所以他们具体的功用,细微的变化则就不同。

药物之原液原力的第三个层次:质(清浊)

再说原力原液质的不同,其实这个我在上次分享黄芪与当归之不同时已经提过一次了,黄芪当归,条文都是味甘性温,偏偏他们两个功用完全不同,一个走气分一个却走气分呢?就是在于他们的原液原力的质量不一样。什么意思?就是一个清一个浊,清则通阳,浊则能入阴。黄芪的甘,就只有甘,还是微甘,不是很甜的那种。而当归的甘,它夹杂着苦味,又夹杂着辛味对不对。再看蒸煮时他们的水液当归是不是比较浑浊的。他们的气味是不是一个清澈点一个比较刺鼻。这就是气浊味浊、气清味清的区别,像老师注解说的甘苦化阴,甘苦为什么化阴?因为它味浊,浊则能入阴。而只有一种味道的黄芪,味道比较干净,清则入阳,所以就走气分。再看昨天格的芍药,是不是味酸也苦,性平也寒,属于味浊气也浊,所以能入阴,而能解至阴之地的缓急。

明白原液原力的性量质,你才能明白药物的区别变化。

气血在脏腑的传递状态

大循环

然后就是大循环。

当腑脏间小循环的传递后反注,可以影响到五脏之间的中循环,五脏得足气血又开始流注,由脏而后腑由腑而后经,由经而后络,由络而后孙,由孙而至主,由主而至窍。

五脏所主:皮、脉、骨、肉、筋。

五脏之窍:鼻、舌、耳、口、目。

五脏之位:心位胸、肺背脊、肾部腰、肝部胁、脾部腹。

这也是属于五脏与身体表部的大循环,很多时候我们都看不到里面是什么样的,中医就是通过外在可见可触之病理现象,来推断其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因为大循环包括中循环,中循环又包括了小循环,所以这也就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道理。

医圣张仲景对这由表到里的身体升降循环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框架,就是六经辩证。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用三阴三阳来表达阴气阳气之传递变化,这也就是大循环的变化。

老师注解中,经常会出现至阴之地,入血分之域这样的表述,比如说黄连,至阴之地是腹部,在看黄连的条文,就有治肠澼腹痛妇人阴中肿痛的条文。腹部是什么器官呢?是肝脾,是生血藏血的地方,所以黄连苦寒,苦寒则降心热于小肠,中循环则收纳心血归于肝,是为收降,降之极致,那就可以入血分之域。

那么有至阴就有至阳,至阴是藏血的,至阳是藏气的。至阴之地在于腹,至阳之地在于背。也就是太阳膀胱经的位置,所以当我们说走辛温至极致则至太阳之地,太阳由此能行,上之水气经太阳而至膀胱,比如说附子,即是此理。

后世叶天士又创立了由表到里的新的框架,就是卫气营血辩证。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这也是一种大循环的框架。

要想完全理解大循环,那就需要对于人体病理的诊断和中医四诊有深刻的经验与认识,我在这方面是完全不足的,所以这个大循环我就是立了个框架,细说是做不到的,这只有老师才能讲的。

三大循环

环环相扣

由此小循环牵动中循环,中循环牵动大循环,环环相扣,又层层不同。

看老师解药,有时用三焦气化,有些时候用营气卫血,当我们知道三大循环的不同之处之后,也就能理解老师所说的是在哪个层次了。

同是苦寒的药,有些在小循环的层面,比如说丹参,连翘,力在于小肠。有时在中循环的层面,黄连、黄柏、枸杞、柴胡。那么只要你的脑袋里有人体三大循环的画面感,你就会知道药物的力作用于哪个地方,比如说三黄,黄连黄柏黄芩,他们的区别在哪。或者说大黄,它通便泄下的药,那么在看味苦性寒,就是降泄心热下移于小肠,力在心与小肠的小循环,但小循环中也有不同,比如说丹参,丹参是味苦微寒,也是移心热下移于小肠,他们区别在哪?就在于一个微字,寒性沉降,微则力不重,移心热下而能补促小肠的蠕动,故而能补。但大黄的力就比它大了很多,不微则过,加强了其泄下之力,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辨药之原力原液的框架

求药物之原力,先闻其气。气弥漫而久不散的,即性阳。气刺激而亦散的,即性阴。

再看质地,质地干硬的性阳,质地湿润的性阴,色素丰富的性阴,色素轻微的性阳。

气厚则入阴,气薄则入阳,气清则入阳,气浊则入阴,温热为阳,寒凉为阴。

求药物之原液,先嚼其味,味无刺激性的为阳,味有刺激性的为阴。

味厚则入阴,味薄则入阳,味清则入阳,味浊则入阴,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

三大循环与原力原液的性量质,本身也是根据老师的生理与药理为了方便理解所归类的一种框架,但这也只是框架,是死的不是活的,只是你的脑中要行成多个循环的画面感,这些画面你可以随时切换,然后帮助理解,如果只是定死了一种模式,比如说由小肠到心肺心肺到周身,这只是营卫反注的状态而已,如果定死了就是这样。那就会非常难以理解老师的逻辑,这也是我目前格了20味药的体悟,暂且这个框架还能诠释,但这个框架还是在不断的打破的,就在昨天晚上又打破了一次,这个只是个雏形而已。所以我才知道一个体系的建立有多难,老师肯定是格了几百味药,他的体系才大成的,所以我就分享这点对于老师的理解,给师兄师姐们提供一个角度,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感谢老师的教诲,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胡师曰/

这就是让大家格药的真正目的。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考,活泼灵思,才能全然于生理画面于心中。做不到这一点,医道难精矣。

王铭玉 孟华丨中国符号学发展的语象合治之路

作者王铭玉孟华

摘要

符号学是一门充满了西方色彩的现代显学,它历来被分为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符中心符号学和以皮尔斯为代表的实效主义符号学两条路径。时至今日,符号学有没有第三条路径?此问题是世界当代符号学关注的热点,更是中国符号学亟待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中国传统符号学资源的属性、符号学研究的意指模式以及中国符号学在世界符号学的地位问题。我们认为,第三条路径是可以探究的,这就是基于中国学者“语象合治”符号观的语象合治之路。本文的思想观点有七:1)提出“大符号”观来规约符号,对符号的界定标准做进一步完善;2)语象合治是符号学的普遍现象,体现的是一种中性符号观,其主旨是对二元对立及语象分治关系的解除;3)语象合治可分为移心型合治和执中型合治,前者跨界有痕,后者整合浑成;4)语象合治观无论在中国传统符号学思想中还是在当代西方符号学思想中均具有理论根底和基础;5)语象分治是西方符号学所遵循的主要路径,但其对符号认识的偏狭和对符号边界的固守已经形成符号学发展新的瓶颈;6)中国符号学研究者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充分说明了“语象合治”思想的正确性;7)中国是一个长于符号思维的国度,其独特、丰富的符号学学术资源是中国符号学发展的重要依归,语象合治思想的提出将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符号学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

关键词

符号学;大符号观;语象合治;语象分治;中国符号学;

符号学萌芽于西欧与北美,成于法国,兴于苏俄,盛于美国,是一门充满了西方色彩的现代显学。虽然早在1926年赵元任先生就曾发表过《符号学大纲》,但中国学者作为一个学术群体全面接触并研究符号学理论,还是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到了21世纪,随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步伐加快,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后来居上,引起了世界学界的高度关注。伴随中国符号学的崛起,一些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主要观点有二:1)虽然中国的传统符号资源丰富,但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大部分属于类符号或西方符号学范畴中的非典型符号现象;2)除了以索绪尔和皮尔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符号学路径之外,中国符号学难以提出具有本土色彩的理论。情况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本文尝试提出“合治符号”的概念,力图为探索世界符号学的东方之路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1狭义符号观与广义符号观

给“符号”下一个定义并不困难,但准确、周遍地来界定“符号”却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符号概念,我们不妨征引一些符号学家关于符号的定义(王铭玉2004:12-13)。

古罗马哲学家圣·奥古斯丁(Ai,S.)说:“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上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Pi,Ch.)说:“符号是在某些方面或某种能力上相对于某人而代表某物的东西。”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莫里斯(Mi,Ch.)说:“一个符号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E,U.)说:“我建议将以下每种事物都界定为符号,它们依据事先确立的社会规范,从而可以视为代表其他某物的某物。”法国符号学家巴特(Bh,R.)对符号的看法较为特殊:“自有社会以来,对实物的任何使用都会变为这种使用的符号。”日本符号学家池上嘉彦(Iki,Y.)说:“当某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而代表另一事物时,它的功能被称之为‘符号功能’,承担这种功能的事物被称之为‘符号’。”苏联语言符号学家齐诺维耶夫(Зиновьев,А.)认为:“符号是处于特殊关系中的事物,其中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思想的东西……符号的意义因而并不表现在它本身上,而是在符号之外。”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耶夫(Леонтьев,А.)说:“符号既不是真实的事物,也不是现实的形象,它是概括了该事物的功能特征的一种模式。”值得一提的是,瑞士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索绪尔(SF,.)另辟蹊径,把符号看作是一个由能指(表达面,语音印象)和所指(内容面,概念印象)构成的两面体,其所指绝不先于能指而独立存在,符号是由一系列差异关系的语音印象和概念印象结合而成,而与外部世界无关。显然,从上述征引中我们很难得出一个统一的符号定义,因为思想基础不一样,出发点不同就必然导致结论的不同。从现有的有关符号的定义来分析,可以大致分出三种类型的定义:第一,实体论符号观,以现象学思想为基础。持这种符号观的学者认为:人只能认知现象,而实质或是不可知的,或是人类创造能力的结果。因此,任何一种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事物,如果它发出关于其他不能直接观察的形象的信息,那么这一事物就被认为是符号。简言之,符号指的就是关于事物和现实内容的信息。第二,形式论符号观,以逻辑心理学思想为基础。持这种符号观的学者认为符号是针对意念的或功能的结构而言的,这种结构对于其物质方面是漠不关心的。真正的符号被理解为具体的、起符号作用的因素,符号本身并不存在,它是符号情境的一部分。换言之,符号是指认识主体的模式行为的直观形象方面的信息。第三,双兼论符号观,即兼顾上述两种思想,形式论与实体论相结合。许多符号学家以此为出发点来界定符号,他们既看到符号的物质性、实体性,又承认它的思想性、形式性。由于前两种定义过于严苛,常被看作“狭义符号观”,本文称为“分治观”:将实体和形式对立起来分而论之。而第三种定义由于可以接受更多的符号入列,常被看作“广义符号观”。

基于广义符号观,王铭玉(2004:14)也曾给出过一个对符号的尝试性界定:“所谓符号,是指对等的共有信息的物质载体。”这里,阐明了符号的四个重要性质:一是符号具有物质性。任何符号只有是一种物质符号,它才能作为信息的载体被人所感知,为人的感官所接受。物质符号包括有声符号、光学符号等。二是符号能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代表其他东西。如用天平表示法律的公正,用V形代表胜利。三是符号具有社会性,传递一种共有信息。符号是人类彼此之间的一种认识,只有当它为社会所共有时,它才能代表其他事物。例如“砰”的一声,它可能是鞭炮声、枪声或汽车轮胎破裂声,但对赛跑运动员来说,起跑的枪声才是符号。四是符号具有对等性。任何符号都由符号形式与符号内容构成,形式与内容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形式与内容不是前后相随,而是联合起来,同时呈现给人们。以一束梅花为例,可以用梅花表示坚贞,这时,这束梅花就是符号形式,坚贞就是符号内容;梅花当然不等于坚贞,用梅花表示坚贞,绝不能解释为先有梅花,而后引起坚贞,恰恰相反,两者被联合起来,同时呈现给人们。对等性不仅是意指论的,更是形式论的——强调了符号结构系统对意义的生产性: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的符号系统分类框架,让梅花获得了“坚贞”的意义。以往,在秉持狭义形式论符号观的学者看来,绘身纹身、人身装饰、林中起烟、窗户结冰、风信旗摆、周易卦象、象形汉字和古埃及圣书字等都不是真正的符号,最多属于类符号现象。但从广义符号观出发,它们都具有物质性,能表它意,可以被社会所认识,其形式与内容对等呈现,完全具有符号的属性。中国传统小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广义符号思想”,如对“文”这个字的释义,许慎《说文》:“文:错画也。”即花纹的“纹”。古汉字“文”的另一个常用义是“文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指的就是文字。而明宋濂则认为(三代)“动作威仪,人皆成文。”(转引自申小龙2001:4)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夏商周三代的“文”这个字包括了今天的文字、图画、仪式等等一切视觉性的符号,所以古人将包括汉字在内的各种视象性的符号表达统称为“文”,体现了一种广义符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