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行动(眼镜蛇行动完整版免费)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4:04:43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美军为突破诺曼底而执行的进攻计划,眼镜蛇行动的前后始末

事实上,在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盟军的情况也谈不上多好。百万盟军其实相当于是被困在诺曼底大区而寸步不得进。四面八方赶来的德军部队,依托着诺曼底大区的树篱形成了一道道坚实的防御。而诺曼底地形本身就是被那些高大的树篱割裂,导致了整个战场近似一种短兵相接的状态,百万盟军在这种地方难以施展,只能和德军展开了一月有余的拉锯战。

眼镜蛇行动(眼镜蛇行动完整版免费)

可拉锯战的结果也不是很理想,虽然盟军占据了兵力优势,可是德军也借助地势和盟军周旋,这让盟军的攻击如同打在一团棉花上,根本不能达到突破诺曼底大区的目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德军增援部队抵达了诺曼底大区附近,构筑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试图遏制盟军的攻势。这些部队几乎汇聚了德军在法国的大半主力,而且凭借防线能够长时间的和盟军进行周旋,这一点在之前的卡昂战役就已经得到了证实。

事实上,长达一月的拉锯战非但没有任何成效,反而让盟军的士气不可避免的低沉下去。士兵们往往会在战斗中凭白的付出剧烈损失,可在反击中被他们打死的德军却没有几个。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的话,恐怕整个盟军的士气都会跌入冰点之中。也是在这个情况下,美军名将布莱德利制订出了名为39的作战计划,该计划要求用炮兵和空中力量打击圣洛–佩里耶道路以南的德军阵地,并将火力向德军纵深地段延伸,之后派出地面部队通过这一缺口向德军两翼展开兵力,直至彻底摧毁德军在这一区域的抵抗,将战线推进至诺曼底大区的西南端和切断布列塔尼半岛。

在完成了计划之后,布莱德利又找到了巴顿商讨计划。巴顿发现该计划与他的39在思路上大体一致。两人的计划都是注重装甲部队和空中力量的运用,集中兵力在狭窄地段实施突破,让部队在强大的空地火力掩护下高速切入德军防区,顺着公路网向德军纵深推进。当然,布莱德利技高一筹,更为注重各部队、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巴顿遂放弃自己的计划,转而帮助布莱德利完成他的眼镜蛇行动,力求能凭借眼镜蛇行动来一举击垮德军。

这里要指出的是,蒙哥马利在他的个人传记中,宣称眼镜蛇行动早在6月13日就开始,而且是由他提出的计划,完全是蒙哥马利个人的吹嘘,因为他本人提出的作战方案完全不同于眼镜蛇行动,并且随着他率领的英军在卡昂的失败和美军攻陷瑟堡而彻底破产。蒙哥马利所宣称的计划由他提出,某个意义上也是在战后为自己争点功劳。

而眼镜蛇行动在获得盟军高层的首肯并执行之后,确实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就实际而言,眼镜蛇行动是一个针对于德军6.4公里的战线进行饱和打击,是一个疯狂而大胆的火力延伸方案。与美军过去展开的宽线作战不同,本次战役将会把美军的全部火力砸在这条狭窄的战线上,力求在第一时间就彻底破坏德军的防线,为后续突破部队打开前进道路。美军的战术轰炸机将集中火力攻击德军一线阵地,而战略轰炸机则将攻击德军后方纵深2300米范围内的目标,至于各级炮兵则根据预先规划的射击诸元展开攻击。

眼镜蛇行动在7月25日上午9点38分发动,美军共计投入了超过2400架轰炸机进行轰炸,在行动开始之初就粉碎了圣洛狭长地带的德军炮兵阵地,而圣洛–佩里耶公路宽5500米,纵深2000米的德军防区亦遭到严重破坏。美军炮兵持续不断的炮击和600架中型轰炸机的投入,也让德军试图重整防御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在这一情况下,美军地面部队得以高速突入德军防区,展开闪电式的进攻。

这是一种全新的战术,纵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恐怕都不可能找到这么优秀的空地一体化作战,装甲部队、炮兵和航空兵完美配合,让德军基于传统模式的防御体系土崩瓦解。按照德军幸存者在战后的描述,当时德军士兵认为盟军为每一个德军士兵都准备了至少一枚航弹或是炮弹。此前他们为了遏止美军进攻而构筑的工事,如今都已经成为了瓦砾堆和废墟。强大的坦克也不能在如此疯狂的火力中幸存,那些看似强大的钢铁造物,如今只能成为飞在天上的废铁,脆弱而无力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事实上,整个眼镜蛇行动的胜负就在这一个小时左右的火力准备阶段决定了。尽管幸存的德军还是坚持进行抗击,而美国第7军也沮丧的发现,原本被预估已经彻底失去抵抗的能力德军还在拼死阻击他们的前进。但不可反驳的是,纵然那些小型德军据点还能凭借现有的兵力和武器阻止美军一时——他们确实在第一天阻击了美军,并让其只推进了两公里——但是这样的防御充其量只能算是战术胜利,对于整个局势已经没有任何作用,德军的防御在第二天就彻底失去了效果,只能选择后退以免被全歼。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这种高强度空地一体化作战的先例,又是在一个如此狭小的范围内,投入如此巨量的火力,实际上对于战役本身需求已经有些超标了。这给进攻部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说美军各部队在战报里反复提到39,无线电里也充斥着对39的谩骂。这是因为美军的火力密度过大,导致了战场上遍布弹坑,甚至于出现了一个弹坑里有多个弹坑的情况,完全打破了不会有两枚炸弹或炮弹的落点相同的常识。这一情况对于进攻部队十分麻烦,因为他们必须先填平这些弹坑才能让车辆通过,美军第一天的进攻缓慢主因便是如此。

除此之外,如此高强度的空地一体化作战,对于各部队的配合是个巨大的考验,美军凭借海量无线电器材搭建的通讯网络也承受了巨大的考验。因为空中的轰炸机与后方的炮兵很难判断进攻部队的方位,经常会出现可怕的战场误击。有时甚至出现了炮兵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停止炮击,或是轰炸机因为迷航等原因,错把进攻中的美军当做了撤退的德军轰炸,有时干脆就是把轰炸机飞到了己方阵地上丢下了炸弹。而由此引发的混乱导致了无线电频道中的混乱,所有部队都在无线电频道里疯狂的呼叫友邻部队,这导致了整个通讯网络的失控。

而战场误击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而且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战场减员。其中最为严重的受害者,当属美国陆军中将,地面作战部队司令,美国陆军集团军群司令莱斯利·詹姆斯·麦克奈尔。彼时麦克奈尔受布莱德利的邀请,前往圣洛一线观摩眼镜蛇行动。彼时,麦克奈尔身处一处经过精心伪装的阵地中用望远镜查看德军阵地情况。不料几架迷航的美军轰炸机突然出现,错把这处阵地当成了德军阵地并投弹攻击。可怜的麦克奈尔中将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炸死了,事后还是通过他尸体上的肩章辨明了他遗体的身份。

结语

当然,作为人类史上第一次如此高强度的空地一体化作战,势必会出现许多问题,毕竟这是一种新颖的战争模式,实战中出现失误也是没有办法。但总体来说,眼镜蛇行动的作用是好的,它帮助盟军快速打破了诺曼底大区的僵局,确保了盟军可以进入法国腹地,并得到歼灭德军在法国的主力部队的机会,为解放法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眼镜蛇行动》

侦察兵“眼镜蛇行动”:39小时百公里连贯作业……

崖壁攀登牵引横渡

搜剿行动战场救护

昼夜轻武器实弹射击……

39小时连贯作业不休息、

8支侦察小队集结大比拼

一次带有战术背景的百公里行军

一次聚焦实战化的侦察渗透

一次代号为“眼镜蛇行动”的逼真作战考验

王杰部队56名优秀侦察兵上演真人版“吃鸡”!

极限挑战,大战前的“摸底考核”

借鉴武警猎鹰突击队“魔鬼训练周”组训模式

和国内外特战侦察比武经验做法,

第71集团军某旅

按照新大纲高强度极限训练的要求,

在侦察行动战术背景诱导下,

打破以往百公里战术行军传统模式,

侦察分队自军改来第一次以侦察小组为单位,

采取单一科目“嵌入式”连贯考核的方式,

不断挑战极限、磨砺心理、

检验技能、磨合战法,

为参加战区组织“侦察尖兵”比武竞赛

和遂行多样化侦察作战任务奠定能力基础。

此次“眼镜蛇行动”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黎明前的黑暗”——隐蔽渗透行动

“利刃行动”——侦察行动、

“向幸福出发”——撤离行动。

黑暗前的黎明,拂晓下的突击

队员们按照任务编组,

每7个人编1个战斗小组,

以全副武装,

人均负重30多斤的连贯方式完成

夜间隐蔽渗透行动。

经过一场奔袭,

队员们来不及调整,

紧接着展开拂晓攀岩、

横渡山涧等危险系数高、

体力消耗大的艰难课目,

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近似垂直的8米崖壁攀登。

利刃出击险求生,千难万阻仍坚劲

经过引导打击与侦察行动后,

侦察队员们来到了综合训练障碍场,

部分队员已经出现了乏力的情况,

但侦察小组的队员们以群狼精神互帮互助,

顺利通过了综合障碍场。

紧接展开了多种姿势应用的实爆、实弹考核。

在孤身营救为背景的实战课目中

队员们迅速进行楼房攀登与定点滑降。

经历街区搜剿后,

8组侦察兵小队先后在夜幕降临时抵达射击场,

令他们每没想到的是射击场并非常规靶场,

而是被动过手脚的,

靶标闪现的时间间隔不同,

要求侦察队员必须在呼吸未平静下快速射击,

在十秒钟内完成出枪射击。

模拟实战环境,

让官兵经历近似实战的考验,

贴近实战的课目设置

是考验官兵们作战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战斗射击课目的考核中,

从规则制定、场地设置、环境构设等方面,

都真实贴近战场环境。

群狼再突击,向幸福出发

经历两天一夜,

队员们已经身心聚疲,

在工事构筑后,

利用现地条件队员们终于吃上了一口热食,

短暂休息,迎接最后的考验。

此次考核结合侦察兵的作战任务特点,

着力培养侦察兵“八种作战能力”,

锻造“一专多能”的侦察尖兵,

确保战时能够“渗的进、查的准、传的回”,

在39个小时的不间断考核中,

完成17个课目27项考核内容的检验考核,

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经受了

体能、技能、智能和战斗精神的多重考验。

侦察兵的39小时

你想尝试吗?

策划:李春伟、李敬

文字:凡春龙、曹昊宸、李志浩

图片:霍九全、王磊、叶锦源

编辑:清沁

刊期:第790期

猎人行动:1980年英国特种部队解救伊朗人质

伊朗革命集会

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旧王朝垮台,老国王巴列维流亡埃及,以霍梅尼为首的神职人员,建立了新政权。

与巴列维王朝亲美相反,霍梅尼政权实行极端反美的政策,伊朗境内,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街头巷尾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

伊朗人焚烧美国国旗

1979年10月,老王国巴列维病重,请求前往美国治病,美国总统卡特不忍心拒绝一个生病的老人,同意了这个请求——巴列维下台后,本来想去美国避难,美国不想激怒霍梅尼,没有同意。

卡特接纳巴列维,彻底激怒了霍梅尼。11月1日,霍梅尼发表讲话,骂美国是撒旦,号召民众示威,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美风暴迅速席卷伊朗全境。

3天后,伊朗首都德黑兰,成百上千的学生冲进美国大使馆,扯下美国国旗,占领了使馆主体建筑,还扣押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逼美国交出巴列维。

这便是当年轰动全球的伊朗人质危机。

被劫持的美国人质

卡特政府焦急不已,先是派特种部队营救,之后苦苦谈判,历时444天,最终救出了人质。

伊朗用人质危机把美国搞得灰头土脸,没曾想,半年后自己就被反噬了——1980年4月,6名恐怖分子冲进伊朗驻英国大使馆,劫持了26名人质,胁迫伊朗政府答应若干条件。

伊朗竟被恐怖分子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强硬的伊朗,会答应恐怖分子的要挟吗?

恐怖分子劫持伊朗人质(《六日》剧照,下同)

01

故事还要从胡齐斯坦省说起。

胡齐斯坦省,位于伊朗西南部,这里气候温和,河流纵横,土壤肥沃,是伊朗主要的农业区和产油区,伊朗90%的石油资源集中在这个省。1979年前,胡齐斯坦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90%,谷物和棉花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和1/2。

但是,这样一块宝地,其主要居民却是阿拉伯人。60年代,胡齐斯坦省350万人口中,阿拉伯人占80%,他们祖祖辈辈居于此,而波斯人(伊朗的主体民族)不到20%,多是1925年之后迁移来的。

胡齐斯坦省地理位置

历史上,波斯人与阿拉伯人有积怨,因此伊朗对胡齐斯坦省的阿拉伯人怀有偏见和歧视。

波斯人虽然占少数,但却占据了政府、军队和保安部门所有重要岗位,占人口多数的阿拉伯人被排斥在外,政府还剥夺阿拉伯人的土地,分给波斯人耕种,禁止学校教授阿拉伯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55年,为争取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胡齐斯坦省的阿拉伯人成立了“阿拉伯斯坦解放阵线”,与伊朗政府进行斗争。

这个组织得到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和同情,阿拉伯国家认为,阿拉伯斯坦(即胡齐斯坦省)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必须从伊朗手中收回,叙利亚甚至因这个问题和伊朗断交了,伊拉克更狠,直接声称胡齐斯坦省是伊拉克的领土。

胡齐斯坦省洪涝灾害

霍梅尼搞革命时,为了争取胡齐斯坦阿拉伯人支持,许诺革命胜利后给他们以自治权。等到革命成功后,阿拉伯人找霍梅尼兑现承诺,霍梅尼说:此一时,彼一时,承诺过期了。

被忽悠了的阿拉伯人,只得继续与霍梅尼进行斗争。

阿拉伯人虽然在胡齐斯坦省占多数,但在整个伊朗他们属于少数民族,“阿拉伯斯坦解放阵线”(后改名“解放阿拉伯斯坦民主革命阵线”,英文简称DRFLA)的那点人马力量太小,动摇不了霍梅尼的统治。

历史告诉我们:造反不成的时候,必定出现恐怖活动。

02

1980年4月30日上午11点多,位于英国伦敦王子大道16号的伊朗大使馆门前,出现了6名阿拉伯人,他们径直向使馆大门冲去,其中一人二话不说,开枪打碎了门卫室的玻璃,飞溅的玻璃碎片击伤了英国警察洛克。

恐怖分子冲击伊朗使馆(剧照)

洛克回忆:我只觉得一袭红幕放了下来,眼睛和脸生疼,我当时以为自己被枪打中了。他本来在使馆外执勤,可能是太无聊了,就到使馆里面和门卫阿巴斯一起喝咖啡,没想到碰到了这种事。

伊朗驻英国大使馆人数很少,没有专门的守卫力量,6名阿拉伯人迅速占领了整个大使馆,控制了26名人质:17名使馆人员,8名其他人员,1名英国警察(洛克)。

洛克(剧照)

幸运的是,劫持发生时,2名使馆女工作人员从后窗逃走,1名男工作人员爬到隔壁办公楼逃脱。

很快,恐怖分子打电话给英国广播公司,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身份和要求,他们声称自己来自伊朗胡齐斯坦省,是“解放阿拉伯斯坦民主革命阵线”的成员,占领使馆、劫持人质,是为了自己的“国家”。

剧照

他们要求霍梅尼政权给胡齐斯坦省更多的自治权,立即释放被关押的91名阿拉伯斯坦自治运动成员,如果24小时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杀死人质并炸毁使馆大楼。

6名恐怖分子中,为首的人绰号叫“萨利姆”,27岁,其余5名成员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年轻气盛,胆子很大,但经验不足,在对人质进行搜身时,他们竟然没有搜出洛克的配枪。

事后查明,恐怖分子一共携带了3支勃朗宁手枪、1支左轮手枪、2把冲锋枪,以及5枚俄式手榴弹。

这起恐怖事件,很快震惊了整个英国。

撒切尔夫人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主持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商量对策。英国外交部拍紧急电报给伊朗政府,转告了恐怖分子的要求,并表示要尽快解决这一事件。

内阁会议很简短,撒切尔夫人决定:政府决不答应恐怖分子的要求,尽量和他们进行谈判,力争和平解决,如果恐怖分子杀害人质,就出动第22特别空勤团(SAS)武力解救人质。

恐怖分子(剧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恐怖袭击活动非常猖獗,如果屈从恐怖分子,无疑会助长他们的气焰,鼓励他们继续犯罪,因此,很多国家都形成了一种共识或者说默契,那就是对恐怖分子不妥协。

“眼镜蛇指挥室”(剧照)

会后,英国成立了由首相、内政部长和军警高级指挥官组成的“眼镜蛇指挥室”,全权指挥协调处理此事。

内政部长怀特劳下令:只要恐怖分子杀害2名以上人质,就对使馆发动攻击,SAS应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

03

伊朗驻英国大使馆,是一座5层大楼。劫持事件发生后,警方包围了大楼并封锁了附近街道,狙击手严密监视着大楼的情况,谈判专家也在用电话与恐怖分子周旋,拖延时间。

此外,很多新闻记者赶来,在警戒线外面架起摄像机,做现场直播。

使馆外的记者(剧照)

在谈判专家的努力下,第二天,恐怖分子做出了一些让步,他们先后释放了1名怀孕的伊朗妇女和1名生病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萨利姆警告谈判专家,如果英国不能说服伊朗政府答应要求,就拿剩下的人质开刀。

伊朗人在大使馆外祈祷

事情虽发生在英国,但恐怖分子是对着伊朗政府去的,被劫持的人质中,绝大部分是伊人,只有4名英国人(警官洛克,厨师莫里斯,还有2名英国广播公司记者)。

伊朗政府的态度,你绝对猜不到——从伊朗传过来的回话称,这6名恐怖分子是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卖命的特务,被抓的人质若能为革命信念献身,那将是他们莫大的荣耀。

既然伊朗政府指望不上,英国只能独自扛下此事。

剧照

剧照

解救人质的关键,是了解使馆内情况。为此,英国警方在使馆隔壁的墙上用钻头打孔,放置了窃听器和微型摄像头,为了掩护打孔凿洞的噪声,他们特意让燃气公司在使馆附近地面打洞,假装进行工程维修,还通知机场,让起降飞机在使馆上空飞过。

与此同时,作为营救主力的第22特别空勤团,也在反复推演、演练营救行动。

打孔放置窃听器(剧照)

第22特别空勤团的历史可追溯到二战时期,1941年,英国为破坏轴心国在北非的通讯和交通线路,成立了这支特种部队,他们在德国和意大利军队的后方,进行游击战,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炸毁德军250架飞机和几十个弹药库。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组织“黑九月”绑架并杀害,震惊全球。各国开始重视国际恐怖活动,着手组建反恐部队,英国也不例外,第22特别空勤团开始接受反恐训练,并逐渐成为反恐作战的一把利剑。

慕尼黑奥运会期间,被恐怖分子炸毁的直升机

第22特别空勤团处于24小时不间断待命状态,他们乘坐的直升机和运输机,几分钟就可以起飞,3小时内能赶赴英伦三岛任何地方。

除了特种部队常规的近战、射击、攀援、房屋侵入、爆破等技能外,第22特别空勤团还进行了“死亡屋”反劫持训练:多个假人突然出现在背后时,做到3秒内找到其中持有武器的假人(假人是移动的),并将其击中。

在装备上,第22特别空勤团使用的主要武器是MP5冲锋枪和勃朗宁手枪,冲锋枪上安装了战术灯,用于在烟雾和黑暗中寻找目标,士兵们头戴防毒面具,身穿特制作战服(具有一定的阻燃作用),还开创性地装备了闪光弹。

第22特别空勤团

这些战术和装备,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往后退四十几年,还是很罕见的,可见当时英国的反恐理念是比较先进的。

04

劫持事件发生时,有一个大使馆管理员正在休假,此人对使馆内的建筑构造和设施了如指掌,根据他提供的信息,第22特别空勤团迅速搭建了一个专供训练的仿真使馆,要求训练人员对构造和位置烂熟于心。

此外,被释放的英国记者人质,提供了恐怖分子的人数、武器以及被关押的人质情况。据了解,大部分人质都被关押在二层和三层的房间里。

SAS利用大使馆模型演练(剧照)

根据这些情报,第22特别空勤团制定了代号为“猎人行动”的营救计划。

计划是这样的:24名队员分兵两路,红队(12名队员,分成3个小组)负责进攻三到五楼,其中1个小组从楼顶天窗进攻五楼,另外2个小组通过索降,分别进攻三楼和四楼,蓝队(也是12名队员,分成3个小组)负责清理地下室和一二楼,1个小组负责一层。

谈判专家(剧照)

谈判专家和恐怖分子周旋以及为他们送饭期间,恐怖分子提了很多条件,比如找3个阿拉伯使馆的大使出面调停,安排大巴、飞机送他们和人质离开英国等等,但都没有获得肯定的答复。为表诚意,恐怖分子又释放了3名人质。

5月5日,恐怖分子的要求仍然没有获得满足,他们本以为1天就能解决问题,成为英雄,没想到一耗就耗了6天,他们精神濒临崩溃,情绪越来越烦躁,决定处决1名人质。

萨利姆(剧照)

被选中的人质,是大使馆新闻参赞拉瓦萨尼,他淡定做了祈祷,声称自己不怕死,死了就会成为伊朗革命运动的勇士。晚上6点50分,拉瓦萨尼写完遗书,吻别伙伴后,恐怖分子就送他上路了,还把尸体扔下了大楼,几分钟后,警察把尸体运走了。

警方抬走拉瓦萨尼的尸体

杀2名人质就发动进攻,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对使馆内的情况完全不了解,为救人质,只能紧急强攻。

现在,这个前提消失了,第22特别空勤团已经掌握了情况,并做好了战斗准备,只要恐怖分子杀害人质,就可以行动。

现场最高指挥官、内务部长怀特劳请示撒切尔夫人后,下令启动“猎人行动”,第22特别空勤团,从警方手里接管了现场指挥权。

晚上7点26分,攻击开始,行动小组引爆了大楼顶部的炸弹,吸引恐怖分子的注意,掩护各小组行动。

SAS队员从大使馆阳台上进攻

紧接着,红队2个小组索降到三四楼阳台,砸开窗户,投掷闪光弹,冲进了大楼。另1个小组从天窗进入了5楼。蓝队2个小组爆破了一二楼的窗户(钢制窗户,防弹玻璃),也冲进了大楼,另1个小组砸开地下室的窗户,进入了使馆内部。

虽然有1名队员在索降时被绳索缠住了,差点出事,但有惊无险,24名队员都攻入了使馆大楼。

SAS队员索降

05

接下来的扫荡过程很顺利。

二楼,萨利姆准备拿枪反抗时,警察洛克与他扭打在了一起,这时行动小组大叫让他闪开,洛克就势闪到一边,几声枪响,萨利姆被击毙了。

三楼,大使办公室里,1名恐怖分子被击毙,原本关押在大使办公室的人质,被转移到了里间的电报室。行动小组炸开电报室的门,冲进去击毙了1名恐怖分子。此前,这名慌乱的恐怖分子打死了1名人质,打伤了2名人质。

扫荡使馆内的恐怖分子(剧照)

剩下的3名恐怖分子失去了斗志,混在人质中,打算趁乱逃出去,但其中2人很快被指认出来,行动小组毫不犹豫打死了他们,其中一人身中27弹。

之后,行动小组将所有人带到使馆后院的草坪上,根据掌握的资料照片,一一进行核对检查,最后的1名恐怖分子内贾德因此被活捉了。

内贾德被活捉(剧照)

如果不是身上没有武器,长得又特别稚嫩,现场还有电视直播以及伊朗外交官求情,估计聂贾德也得被突突。后来他被判处终身监禁,2008年获得假释。

据说行动前,撒切尔夫人曾发来绝密指示:务必保证人质安全,希望整个事情在大使馆内解决。

什么叫在大使馆内解决?有人解读说,这其实就是绝杀令,撒切尔夫人不希望看到有任何恐怖分子活着走出大使馆。

SAS解救人质示意图

整个行动持续了20分钟,5名恐怖分子被击毙,1人被活捉,26名人质中,5人先前被释放,1人被处决,1人被打死,2人被打伤,其余17人安然无恙。

参与行动的24名第22特别空勤团士兵,仅有1人轻伤,“猎人行动”因此成为了世界反恐战争的经典范例。

撒切尔夫人与立功队员合影

2017年,英国和新西兰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拍摄了电影《六天》。

然而,这部电影拍得特别烂,标签上打的是剧情/动作/惊悚/历史,但我没看懂零乱的剧情,没看见任何动作,更没感受到惊悚,只有几抹粗线条的历史,支撑着这淡而无味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