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治疗近视视力回弹了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2:06:57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曾用激光手术治近视眼的人,如今眼睛怎么样了?会有后遗症吗?

眼睛被称之为心灵的窗户,它对我们的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世间的美好。

激光治疗近视视力回弹了

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兴起,近视眼患者越来越多,并且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对于健康来说,这也是一大损害!

对于成年人来说,当屈光处于稳定状态时,不仅可以通过眼镜调节近视程度,达到看东西清晰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激光手术解决近视问题,恢复视力正常。

不过。并非所有近视患者都可以通过激光手术治疗近视,需要根据视觉功能来决定。

01

首先来了解一下,近视是何如形成的?

眼球充血的作用,由于持续近视反应及眼外肌压迫而引起眼淤血主要通过两条可能的途径,一是充血后眼内血量增多,增加了对眼壁的压力,而使眼球延长;

另一是充血后,产生蛋白渗出物,通过自溶酶作用,使巩膜结缔组织软化。正常巩膜因为有脉络膜上腔间隙,可减少自溶酶作用,但眼球后极部脉络膜上腔最窄,脉络膜毛细血管最厚。

若一旦后极部脉络膜上腔消失,巩膜更易生长,加上发育期间,巩膜硬度较成人软,故好发生近视。

02

形成近视的几个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先天遗传方面,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的患者,那么他们的孩子患有高度近视的几率也会比一般家庭的孩子高很多,这和基因是有一定关系的。

【不良的姿势】:有的人喜欢躺着、趴着玩手机、看书,完全不考虑眼睛的感受,长时间如此,会使睫状肌处于过度紧绷状态,也就离近视越来越近。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1是一种视神经营养剂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1,会因眼球营养不足而导致视力下降。

【钙元素缺乏】:钙是眼睛的“保护器”,如果缺钙,睫状肌会失去弹性,非常容易导致我们的眼睛出现近视。

【用眼不当】: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电脑、手机、i等电子产品已经日益充斥我们的生活,儿童及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一玩起来就不注意时间,于是一个个小眼镜就诞生了。

03

激光近视眼手术的原理是什么?

目前比较常见的激光近视眼手术有全飞秒激光治疗方法,另外还有半飞秒激光治疗方法或者准分子激光治疗方法,采用激光治疗手术都是通过改变轴距和眼角膜的厚度的方法,从而来实现改善近视的程度或者是恢复视力。

激光矫正的原理是通过激光把角膜削薄以后,角膜会变平,角膜聚焦光线的能力会减弱。通过这个原理,经过角膜折射的光线焦点往后移,移到视网膜上,所以可以看东西看得比较清楚。

主流的手术方式,如全飞秒、半飞秒,包括准分子都是通过把角膜削薄以后,改变角膜对光线的聚焦能力,来起到近视矫正的作用。

04

曾用激光手术治近视眼的人,如今眼睛怎么样了?

很多人在做近视手术之前,有很多担心:

做完近视手术后,会不会有后遗症?

会不会眼瞎或者近视反弹?

近视手术就是在眼睛上动刀子吗?万一做错了怎么办?

……

如果你对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存在质疑,不妨来看看这三个真实案例,就可以帮助你决定是否要做手术。

真实案例1:

高中生小美,上高二时就在家人的支持下做了激光手术治疗近视,手术结束之后,小美的视力便恢复了正常。

但前段时间,由于临近高考,学习压力大,小美上晚自习时经常感觉眼睛发干、发涩,面对强光流泪不止,眼睛疲惫不堪,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真实案例2:

初中生小张中考毕业后,在父亲的带领下去眼科医院做了激光近视眼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往后三年从来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用眼时也不会感觉到眼睛疲惫。

只不过,每到晚上,小张总感觉自己看东西有些模糊,视力明显下降,容易出现重影,所以很少在夜晚独自外出。

真实案例3:

32岁的张先生5年前做了激光近视眼手术,那时的张先生刚刚大学毕业,由于近视的原因度数非常高,为了不再戴眼镜,做完激光手术后,张先生的眼睛恢复到了正常的度数。

近段时间手头上的工作很多,过于忙碌,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长时间盯着手机、电脑屏幕也让张先生的视力下降,近几天张先生总感觉眼睛内红血丝多,而且发红肿胀,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视力出现了回弹。

05

做近视手术后,可能有哪些副作用?

近视手术之所以说是一种成熟的手术,就是因为手术的副作用发生风险小且可控。

但,所有手术都有风险,近视手术也不例外。不同人、不同的手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也可能不一样。以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手术为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

1、干眼症

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手术破坏了泪膜稳定性。这种副作用通常暂时的,可以滴人工泪液来缓解。

2、弥漫性层间角膜炎

术后发病率在0.04%~1.6%,可能会有畏光和视力下降等症状。

3、夜间眩光、光晕

一些人近视手术后会有夜间眩光、光晕等。一般数月后可自行缓解。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近视手术术后并发症都比较轻微,医生也有了丰富的处理经验,基本不会对生活造成过大影响。

很多人说近视手术后会发生视网膜脱落,其实,近视手术本身不会增加或减少视网膜脱落的风险,而是高度近视本身是视网膜脱落的高危因素之一。

大多数近视为轴性近视,即眼轴变长,视网膜也被拉长,度数越高,越容易发生周围视网膜脱离。

06

延伸——近视激光手术,术后的注意事项

1、术后请少看电子产品,多休息,不要吸烟喝酒,虽然是一个小手术,但是按照术后要求,可以使眼睛视力达到理想值。

2、术后第二天复查眼部无异常后就可以洗头、洗脸。但要当心,不要让脏水或洗面奶洗发水溅入眼内。如果不慎有少量污水溅入眼内,也不用担心,滴用一次抗生素类滴眼液即可。

3、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可能比较关心手术后什么时候才能化妆,面部妆容第二天就可以,卸妆时需要注意不要让脏水和卸妆液进入眼睛。

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OK镜,停戴后会不会反弹?

相传,孩子验配OK镜后,99%的家长,都思考过这3个问题:

「定期停戴1次会不会更好?」

「什么时候可以完全停戴?」

「停戴后,度数会反弹吗?」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专家怎么说,让OK镜“停戴”不迷茫!

角膜塑形镜是配戴以后,通过角膜的塑形,把中央角膜“压”平,使近视度数暂时地“下降”,白天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如果有一天停戴的话,部分度数就会“弹”回来,白天的视力就会变差。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建议每天配戴。

这些情况,可以考虑停戴:

➊角膜发炎:

如果出现眼红、流泪、疼痛等发炎症状,需要停戴,并及时就诊,等角膜修复以后再次配戴。

➋近视度数较高的人群:

从安全性方面来讲,一周停戴一天,让角膜有一个修复,也是可以的。

因此,如果白天视力不错,角膜也没出现相应的问题的话,建议还是每天配戴,对近视控制,可以有持续性的效果。

我们国家规定,8周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配戴角膜塑形镜,年龄其实没有上限的。现在主要是近视度数增长比较快的儿童青少年在配戴。

因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比较快,近视度数增长也集中在这段时间。一般到18岁的时候,我们的度数基本稳定,可以考虑停止配戴,选择戴一般的眼镜,或者做激光手术。

当然,如果到18岁以后,你想白天不戴任何眼镜也能看得清楚。晚上戴OK镜,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一般来讲,停戴1个月-2个月后,角膜会恢复原本形态,原来压下去的度数会慢慢恢复。

相关研究发现,停戴OK镜以后,视力没有出现报复性的反弹,但是本身在发展的度数,还是会持续往下发展的。

最后,建议大家,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OK镜停戴,再次配戴前,一定要对镜片进行彻底的消毒护理哦~

误判、逆袭、翻车,激光雷达十年上车路

主战场在哪儿、终点到底长什么样,要一边参赛一边摸索。

文丨张立辰程曼祺

编辑丨程曼祺

*本文由外部作者投稿,张立辰曾在激光雷达行从业超过5年,联系方式(微信ID:fk1024)。

“我们是领先的独行者,终点线就在眼前;但转头一瞧,后面正有上百个愤怒的骑手,气喘吁吁地追赶你,企图干掉你。”

五年前,全球首家车载激光雷达公司V创始人大卫·霍尔(DviH)曾向美国科技媒体ThV这样描述行业格局。霍尔当时非常乐观,讲到身后这些来势汹汹的“模仿者”,他大笑着称,自己只往前看,前方风景更好。

五年后的今天,V已不再独自领先,霍尔本人也于2021年2月被董事会扫地出门,不再有看风景的资格。

老大哥的黯然身影旁,整个车载激光雷达行业却在资本、舆论和量产上车层面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火热期,中国市场尤甚。

据公开资料,去年以来,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融资总额超60亿元人民币,中国公司拿到了其中的58亿;2020年至今,全球有21款量产车型宣布将搭载激光雷达,中国公司推出了其中的14款,且大部分车型都选择了国产供应商。

从大卫·霍尔发明了用于自动驾驶的车载激光雷达,到进入激光雷达上车竞赛,整个行业只有短短十几年历史,中国激光雷达公司更是普遍只有5-7年发展历程。但他们已后来居上,暂时领先。

这篇文章将从激光雷达的源起讲起,还原这个先进制造业方向从无到有的过程,及各主要公司之间的实力变换。激光雷达的历史,展示了技术岔口繁多、仍在快速迭代的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特点:

原创发明者往往不是吃到产业化果实的人,一旦押错技术路线,强弱翻转可能很快发生,与押对技术路线同样重要的是在对的时间选择对的客户和市场,以更长时间维度看,即使一个产业链上的环节获得了大量资本,吸引了大批聪明头脑在此奋斗数年,它的热闹也极有可能只是产业进化史上的昙花一现。因为终极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难以预测。

激光雷达还没能充分说明自己不是昙花。其实这是一个再老套不过的故事,越是前沿的创新,越会百死一生。但对过去很多年习惯了抄作业抄到最好就能大概率收获成功的中国市场来说,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硅谷手工耿带出一批创业公司

2004年到2007年间,由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发起的三届无人驾驶挑战赛(DARPAGCh)改变了很多事。

当时美国逐渐深陷中东地区局部战争,无人驾驶车辆被视为减少美军伤亡的方法之一,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挑战赛由此诞生,比赛地点被设置在与中东环境相似的南加州莫哈韦沙漠。

第一届比赛中,7支队伍均未完赛,成绩最好的也只跑了总里程150英里(约241公里)的不到5%。来年第二届比赛中,开始有队伍在车辆顶端装载像小型飞碟一样的装置,它不停旋转,轴体嗡嗡作响,造型古怪,引人注目。但它并不是完赛的核心竞争力,当年夺冠的斯坦福大学主要是靠摄像头传感器和卓越的计算机视觉能力脱颖而出。

到2007年的第三届比赛里,挑战地点从沙漠换到了城市,“车顶飞碟”进一步大放光彩,在完赛的6支队伍里,有5支装载了这种设备。这就是日后V的主打产品之一,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HDL-64E的原型。

图:2007年第三届DAPRA挑战赛中,参赛车辆顶部使用了V64线激光雷达原型机

为DARPA挑战赛提供这项新武器的是一位“民间发明家”,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50后大卫·霍尔。

不像后来这个领域的诸多创始人“人均”博士头衔,霍尔的最高学历是本科。他是接地气的实干派,喜欢在一个繁乱中不失秩序的大工棚里工作,像硅谷版的“手工耿”。

图:大卫·霍尔。来源:hV

他和中国的缘分,远早于日后V与中国对手禾赛、速腾的竞争与专利纠纷。霍尔在1983年就创立了V,公司原本是做音箱的,王牌产品是霍尔自己发明的高端低音炮。

新世纪后,霍尔逐渐对平稳的音箱生意感到无聊,在把V的生产制造转移到中国深圳后,这位闲不下来的发明家开始鼓捣其他新奇玩意儿,未能免俗地掉进了钢铁直男的共同爱好:机器人。

在获得英国综艺节目《机器人大擂台》总决赛亚军后,一位福特人士注意到了霍尔,并推荐他去看看DAPRA挑战赛

在第一年比赛中,霍尔观察到,有队伍使用了德国传感器公司西克(SICK)制造的单线激光雷达,霍尔由此想到,可以更进一步做多线激光雷达。

“单线”和“多线”涉及激光测距和成像的原理,其核心概念是“光飞行的时间”(TifFih,简称TF):激光器发射一束激光,激光碰到障碍物,反射回弹,光速是已知的,那么记录下光一去一回的时间,便可算出发射器与障碍物的距离。

当被发射的不只是一束激光,而是密密的一列激光时,就可以对光之所及的多个障碍物触点一一测距,这些点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张图像,这就是激光成像的原理,这种图像被称为“点云”图。

图:激光扫描形成的点云图像,黑色圆圈部分是激光雷达的盲区

理论上,发射出去的激光越密,返回的点就越密,得到的图像就越精确。单线、多线,多线中的“低线”、“高线”就是在描述激光的密度,该指标可指示成像精度。

第三届DAPRA结束后的几年里,霍尔不断改进产品,在2009年开始正式售卖日后闻名天下的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鼻祖HDL-64E,“64”指这是一款64线激光雷达。与原型机相比,HDL-64E显著变小,从“飞碟”变成了“大花盆”。

图:HDL-64E装载在V的自动驾驶车辆上。来源:V

DARPA挑战赛带来的更大变化是拉开了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序幕。4年3次比赛,聚集了这个领域最聪明的头脑、最富有创意的想法和一众赞助商所代表的最有意愿的资本。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是其中最积极的行动者。围观DAPRA比赛后,他邀请了代表斯坦福参赛的斯坦福AI实验室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龙(SiTh)加入谷歌。自2010年起,特龙开始在谷歌X实验室领导一个做自动驾驶的项目小组。

这个项目之后变成了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此后几年,Ci、Zx、A、N……一大批美国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在硅谷诞生。

中国公司中,百度于2013年开始在百度美国研究中心布局自动驾驶,之后两三年里,这里陆续走出来了Div.i、小马智行、禾多科技、文远知行等一批公司,构成了中国自动驾驶半壁江山。

这些公司是激光雷达起步阶段最主要的客户群,为“卖铲子”的激光雷达提供了淘金热本身。它们的共性是以研发L4[1]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为使命,希望带来颠覆性变革。

这就需要车辆能自己实现感知、规划和控制——这是自动驾驶系统的三大部分,用人开车来比喻,即眼能看路,脑子知道怎么开,手脚会操控车。激光雷达解决的是其中的“感知”问题,是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眼睛”。

随着自动驾驶热,V创下传感器领域融资记录,在2016年获得百度与福特1.5亿美元投资,估值超20亿美元。

当一个领域有大钱涌入,往往是竞争趋于激烈的信号枪。

这前后,Li、I、Q、Iviz等海外激光雷达公司相继加入竞争,中国也出现了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公司。

霍尔意识到了新形势,在获得投资第二年接受hV采访时,他提到了那些气喘吁吁的追赶者,但称自己不担心。跟随者的威胁被低估了。

中国公司崛起和老大哥式微

对V最直接的威胁来自一批中国创业公司。

由于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的专利被V垄断,欧美玩家大部分选择了另辟蹊径或买断专利。W后来就买了V的专利,自己生产激光雷达自己用。

而在中国市场,大多数初创企业都选择了与V相似的机械旋转式路线。

这其中有2014年成立于硅谷,原本做危化气体泄露检测的创业公司禾赛科技(下称禾赛)。公司由三位85后孙恺、李一帆、向少卿联合创立,孙恺是斯坦福博士,李一帆是UIUC博士,向少卿是斯坦福硕士。禾赛谐音斯坦福所在地圣何塞(SJ)。

嗅到风口的还有哈工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博士邱纯鑫和他有过连续创业经验的亲弟弟邱纯潮,他们在2014年成立速腾聚创(下称速腾),邀请大疆前首席科学家朱晓蕊教授加入。

有意思的巧合是,禾赛和速腾,这两个最强劲的中国对手与V有奇妙的缘分:在2016年回国落地上海前,同在圣何塞的禾赛与V只相距3英里;速腾总部深圳则是V原音箱业务所在地。

硅谷和深圳,正好代表了中国新一代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两种的力量。

前者是尖端技术,虽然这不是原创性创新——激光雷达背后的技术原理和车载激光雷达的原型都不由中国发明;但在把新技术产业化这个环节上,中国公司现在已站到全球最前排。

后者是依托巨大的市场,以40年积累起来的灵敏、完备的供应链制造能力。历史多次证明,一旦当中国公司学会了做出差不多的产品,它们往往能用更便宜的价格、更贴身的服务、更快的迭代抢到更多客户。

基于不同背景,禾赛和速腾选择了不同的切入市场的策略。

禾赛的打法是在高端的高线激光雷达战场和V拼性价比,同步拓展国内外客户。

V当时的产品售价昂贵,HDL-64E刚推出时单价达8万美元,之后只涨不跌,自动驾驶公司苦“大花盆”久已。

禾赛抓住机会,在2017年推出了40线激光雷达P40,经历几次迭代升级后,在2019年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发布P40P,售价不到4万美元。此后,N、A、Ci和Zx等美国自动驾驶公司的车上陆续装上了禾赛的激光雷达。

更关键的一步是,禾赛拿下了当时V全球最大客户百度阿波罗(百度自动驾驶业务)。

图:百度2021年发布的共享无人车“AM”搭载了禾赛为百度定制的激光雷达

一位阿波罗前技术负责人称,他们转投禾赛,与V产品出问题有关。阿波罗在2019年时本想继续使用V新推出的128线激光雷达VLS-128,但在前期收到的几十个产品中发现了上百个需要返修的问题,技术人员精疲力尽。后来V又寄过来一批精挑细选的“金标”产品,但百度“拆都没拆就退回去了”。

速腾的策略是从门槛没那么高的低线数产品切入。

2016年,速腾发布16线激光雷达,一年内完成4轮融资。走相似路线的公司还有测绘专家张轲殊博士创立的北科天绘和光纤激光器专家胡小波创立的镭神科技,它们也在同年推出了16线产品。

随着这些原型产品逐渐成熟,价格战正式打响。2018年10月的北京车展上,速腾对外称,国外有的产品,他们都有,而且最少便宜1倍。

来年1月,V16线产品从8000美元腰斩降价至4000美元,是该产品发布3年来首次降价;原本卖4000美元的中国公司马上跟进,此后中国16线产品价格一直比V产品低300-700美元。

便宜之外,国内激光雷达公司的服务也更好。文远知行COO张力称,一些国产雷达虽然问题多一些,但如果硬件有问题,1-2天就能换上新的,而V在中国不设仓库,只安排市场、销售人员,产品返修一次要1到3个月。

面对高线、低线市场的两头夹攻,V开始反击。2019年8月,它在加州起诉禾赛和速腾专利侵权。禾赛此后分别在德国和中国起诉V专利侵权。

纷争结果是,V和禾赛在第二年年中达成全球和解,双方承诺2030之前,不在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领域对对方提起任何诉讼,V的专利届时也将过期。

禾赛为和解付出的代价包括一次性支付1.6亿元人民币专利和解费,2020-2030年连续十年支付专利许可费。

当初曾传闻的最坏情况,禾赛和速腾会被挡在美国市场之外的情形并未发生。反倒是2019年底,V自己选择战略收缩,在全球裁员后,为聚焦欧美市场,主动退出了中国。

V当时的判断是,在W等高级别自动驾驶公司的小规模需求之后,真正打开激光雷达市场空间的是车企的批量采购;而能率先把激光雷达放到量产车型上的会是欧美或日韩车企。

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判,事实是,被霍尔战略放弃的中国在之后两年里成了激光雷达量产上车的主战场。

另一种自动驾驶路线

激光雷达改头换面

在展开2020年以来的激光雷达量产上车大战之前,把时间轴往回调到2015年,当时包括V在内,不少激光雷达公司已看到了自己的另一大客户群是车企。

车企之所以会大规模采购激光雷达,是因为它们需要获得自动驾驶能力以赶上智能化潮流。不同于在有严格资质许可下通过非商业化的路测直接做高级别自动驾驶,车企主导的是另一种渐进式自动驾驶路线:即从L2、L3的辅助驾驶起步,把有这些功能的车先卖出去,再借助用户开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真实数据优化系统,提升自动驾驶能力。

由于要量产销售,渐进路线使用的软硬件都需要过车规认证,这样安全性、稳定性和寿命才有保障。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并不适用,短期原因是太贵,当时动辄上万美元的单价车企承受不起;更难解决的问题是,它内部使用了大量机械运动部件,在体积和寿命上有缺陷,几乎不可能通过车规认证。

作为渐进式路线引领者,特斯拉的应对方式是不使用激光雷达。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认为,只用摄像头做传感器也能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

但2016年的一起事故反映了纯视觉方案的弱点:当时一辆疾驰中的特斯拉未能识别出前方停着一辆白色大货车,特斯拉司机又心大地没握着方向盘,最终车毁人亡。依靠可见光的摄像头,在算法不完善时会出现误判,比如认为白色的静止物体是天空,而从成像原理看,激光雷达能避免这个问题[2],它的好处还有感知距离远,夜间也可工作等。

安全隐患之下,更多车企认为还是得用激光雷达。机械旋转式过不了车规,固态和混合固态(半固态)激光雷达成了被看好的方向。其思路是改造激光雷达中的激光器,通过寻找其他工程实现方式减少激光器中的旋转部件,从而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寿命和生产时的一致性。

其中,固态雷达被认为是更优方案。但目前难以实现。2014年成立于硅谷的Q曾以强大的公关技巧使固态OPA(相控阵)技术在创投圈火热一时。可惜Q产品后来的跳票幅度堪比暴雪新作,其核心参数探测距离在2016年时是300,2017年变成了模糊不清的“很远”;市场对OPA的热情逐渐冷却。如今Q每况愈下,只在零星发布一些无关大局的产品。

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成了更多人的选择,这一方向的进展后来拉开了激光雷达量产上车的序幕。

一只脚踏入车规量产

2018年,德国大众旗下的奥迪A8成为首个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它使用了由法国Ti1(汽车行业一级供应商)法雷奥推出的全球第一个完成车规量产认证的激光雷达S。S走的就是混合固态路线。

奥迪的动作某种程度印证了V2019年撤出中国时的判断:中国车企不是激光雷达尝鲜者。

但V没算到的是,一翻年,新冠疫情爆发并蔓延全球,欧美日韩地区受疫情冲击,经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这影响了车企投入的意愿,拖慢了激光雷达上车的节奏。

反而是在疫情控制相对好的中国,经济活动恢复更快,中国车企成了全球最积极搭载激光雷达的客群。导致群体踊跃的因素还包括,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落后太多,所以它们对技术换代抱有更大期望;中国汽车市场自2015年前后诞生了蔚来、小鹏、理想等大量造车新势力,其中的高端品牌也希望通过搭载激光雷达凸显智能、科技属性,并与坚持不用雷达的特斯拉形成差异。疫情因素加速了这种趋势。

自2020年起,全球范围有21款车型宣布将搭载激光雷达,中国公司推出了其中的14款:蔚来、小鹏和北汽极狐在2020年下半年宣布新车型上将搭载激光雷达,2021年,上汽、广汽、长城、吉利、理想、集度、威马、高合等品牌也陆续跟进。

这些车企选择的都是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在现有技术和工艺水平下,混合固态更能满足量产车型对雷达稳定性和寿命的要求。前几年在这一方向上进展靠前的公司吃到了最多红利。

目前获得最多量产车订单的是混合固态中的MEMS(微振镜)路线。

首个MEMS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是以色列公司Iviz在2017年发布的IvizO;速腾紧跟其后,在同年推出了与IvizO相似的M1。

历经三年迭代,M1上车进度一马当先,已获小鹏G9、广汽AIONLX、威马M7等车型的订单。

图:广汽AIONLX搭载的速腾M1雷达

国内做MEMS路线的公司还有由清华电子工程系博士石拓创立的一径科技,它于本月获得了小鹏数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另一个被看好的混合固态路线是单轴转镜。全球第一个过车规的S就是单轴转镜雷达。

华为在2020年12月正式发布单轴转镜的96线激光雷达,并同步宣布了合作车型为北汽极狐阿尔法S。这之后,长城机甲龙也宣布将搭载华为的雷达。对比看,S只有4-8线,无法满足高级自动驾驶的感知需求。

图:北汽极狐阿尔法S上搭载的华为激光雷达

同一路线上,禾赛在去年第四季度推出了参数高于华为的128线激光雷达AT128,目前已拿下理想、集度、吉利旗下路斯特、高合等品牌的定点(指被车企指定为某零部件的批量供应商)。

由王世玮、吴冠豪和郑睿童于2017年创立的探维科技也选择了单轴转镜,这家公司的核心人马是清华精仪系博士、硕士,他们跳过了机械旋转式雷达,成立之初就做混合固态、固态路线,目前已发布了等效192线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