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激光治疗近视价格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2:08:06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掘金创新药|“天价药”CAR-T产品二探医保初审名单 信达生物第3款眼科双抗新药获批临床

每经记者:林姿辰每经编辑:魏官红

重庆荣昌激光治疗近视价格

《掘金创新药》由每日经济新闻联合药渡数据共同推出,旨在解读新药研发进展与趋势,剖析产品竞争力与市场前景,洞察医药资本脉络,见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药渡数据,2022年9月12日至2022年9月25日期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共收到9家上市公司(含上市公司控股公司)提交的19个化学新药、治疗用生物制品新药申请。

新药申请

新药热评1、药明巨诺CAR-T产品现身医保初审名单,这次“闯关”将带来什么?

9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一份正式通过形式审查的药品名单,药明巨诺(HK02126,股价3.18港元,市值13.07亿港元)的CAR-T产品现身其中,当前用药金额为129万元/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CAR-T产品,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定价上百万元,也曾出现在去年医保目录初步形式审查名单中,但最终没有走到谈判环节,市场猜测其很可能未通过专家评审。

行业洞察:

从2017年8月诺华公司的Kih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算起,CAR-T产品真正用于治疗癌症的历史不过短短5年,这种靠人工改造T细胞并将其注入人体“清除”癌细胞的免疫疗法,被市场寄予了“终结癌症”的厚望。

FSiv预测,2021年国内CAR-T疗法的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2亿元,2030年将增至人民币289亿元,2022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5%。

据华安证券8月研报梳理,目前国内至少9家企业的CAR-T产品进入临床阶段,除了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已获批上市的产品,今年,南京传奇生物和美国强生公司合作的针对复发或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Ci-已相继在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地获批上市(欧盟为附条件上市)。

国内已有两个CAR-T产品获批图片来源:华安证券研报

从适应症看,CAR-T产品在血液肿瘤中应用广泛,目前全球共上市8款CAR-T产品,针对的适应症均为血液肿瘤。在这8款CAR-T产品中,除了A和西达基奥伦赛注射液以BCMA为靶点,其他6款CAR-T产品均以CD19作为靶点。高价是它们最大的共同点。

全球已上市CAR-T产品基本信息图片来源:华安证券研报

公司点评:

今年上半年,药明巨诺实现营收6600.7万元,上年同期收入为0元;期间亏损4.29亿元,同比扩大53%。

收入的增加源于药明巨诺仅有的一款商业化产品,即靶向CD19自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倍诺达”。去年9月,该产品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经过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成人患者的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为中国首个获批为1类生物制品的CAR-T产品。

对应翻倍增长的是公司的销售费用。今年上半年,药明巨诺销售开支由上年同期的4617.6万元增加到8444.7万元,主要是由于商业团队的员工成本增加,以及2021年下半年开展的支持倍诺达商业化的活动,推高了业务推广费。

从结果看,公司在上半年开具了77张倍诺达处方,完成了64位患者的回输,并在国内83家医院完成了培训、试运行及评估,认证该等医院合资格使用倍诺达。截至2022年8月,药明巨诺建立了一个由100名左右不同专业的员工组成的商业团队,涵盖销售团队、市场团队、CAR-T顾问团队、创新支付团队、渠道管理和医院准入团队。

不过,CAR-T产品的高价格、生产时间、严格的运输条件都被视作商业化的阻碍,而医保“保基本”的定位目前还较难接纳定价上百万元的CAR-T产品,也使此次通过形式审查的药明巨诺的CAR-T药品备受关注。

9月29日,公司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家医保也是提升产品可及性的有效方式。通过参与此次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药明巨诺希望让更多利益相关方对创新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有深入了解,分享国外的相关经验,并了解创新产品被纳入国家医保支付的准入要求,进一步探讨提升产品可及性的创新方式与途径,助力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的建设,让突破性的产品惠及更多患者及家庭。

2、信达生物第3款眼科双抗新药获批临床:VEGF药物抢手,双靶点更抢手

9月19日,CDE官网显示,信达生物(HK01801,股价25港元,市值382.01亿港元)申报的1类新药IBI333获得一项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这是目前继青光眼、白内障之后全球第三大致盲因素,也是60岁以上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信达生物2022年半年报显示,IBI333是一款VEGF-A/VEGF-C双特异性抗体。这是全球首款获批临床的抗VEGF-A/VEGF-C双抗,也是信达生物在眼科领域获批临床的第3款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行业洞察:

目前,抗VEGF药物是治疗视网膜病变的主要药物,而AMD是常见的一种视网膜病变,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干性是所有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最开始的状态,在所有中期和晚期AMD中占比超过85%;湿性在疾病发展后期出现,通常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

FSiv预计,中国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病人数从2020年的376万例增长至2025年的432万例,对应的AMD抗VEGF药物市场预计将从18亿元增至56亿元,CAGR达25.2%。

据东亚前海证券9月研报梳理,目前全球共有5款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VEGF生物药获批,分别为美国诺华公司的雷珠单抗和布罗鲁珠单抗、美国再生元和德国拜尔合作研发的阿柏西普、康弘药业(SZ002773,股价16.20元,市值148.95亿元)的康柏西普、罗氏公司的Fii,其中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已在中国上市并进入医保。

由于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均于2020年专利到期,包括齐鲁制药、华东医药(SZ000963,股价41.48元,市值725.82亿元)、泰恩康(SZ301263,股价27.85元,市值65.83亿元)在内的国内多家制药企业已经开始布局该类产品的仿制药。

自主研发新药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而从药物设计看,现有的VEGF生物药基本是单靶点,双靶点结构的产品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国内在研的生物创新药中,荣昌生物(SH688331,股价54.25元,市值295.12亿元)的核心产品之一RC18就是VEGF/FGF双靶点融合蛋白,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试验进展到Ⅱ期;除了IBI333,信达生物还有两款以VEGF为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IBI302和IBI324正在开展临床研究。

中国抗VEGF生物药在研管线图片来源:东亚前海证券研报

公司点评:

PD-1类药物是国内创新药行业的热点话题,当信达生物半年报发布后,市场首先想到的是比对公司22.4亿元营收和-9.5亿元归母净利润在“PD-1四小龙(其余三家为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中的排名,却容易忽视眼科药物在信达生物研发管线中的地位。

信达生物半年报显示,公司有34个创新分子管线,其中25条为肿瘤管线产品,3个眼科产品在非肿瘤管线产品中占了三分之一,分别是IBI-302(靶点为VEGF/C)、IBI-324(靶点为VEGF/ANG2)、IBI-311(靶点为IGF-1R)。

IBI-302对应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浓度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2项适应症已走到Ⅱ期临床阶段,IBI-324和IBI-311分别针对的糖尿病黃斑水肿和甲状腺眼病则在Ⅰ期临床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获批的VEGF抑制剂均经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给药加之半衰期较短,给药频率较高(雷珠单抗一月给药一次,康柏西普三月给药一次),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随着今年8月罗氏的眼科双抗Fii(靶向VEGF和ANG-2)在国内申请上市,更低的给药频率和理想的治疗效果,很可能推动赛道重新洗牌。

未来,随着抗VEGF药物适应症扩增、给药方式突破单一的眼底注射方法、多靶点联用、患者依从性和用药接受度提高,抗VEGF药物将会覆盖更多的患者群体,市场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而信达生物的IBI333作为全球首款获批临床的抗VEGF-A/VEGF-C双抗,如果进展顺利有望达成更多差异化优势,在越发拥挤的肿瘤赛道之外贡献临床急需的眼科创新产品。

每日经济新闻

「深度」康弘药业核心品种康柏西普全球试验被停止,有这三大疑问待解

记者谢欣

编辑

康弘药业4月9日晚间发布《关于停止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公告》,正式宣告被市场给予厚望的公司核心品种康柏西普“出海”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结果也并非出乎意料,因为在今年3月28日晚间,康弘药业便已发布公告称其康柏西普海外临床试验项目被法国ANSM(法国国家药品与健康产品安全局)暂停。

从被一国暂停到全面停止,尽管康弘药业使用了“停止”一次,但实际上也意味着康柏西普的这一全球临床试验已然失败,康弘药业多年的康柏西普“出海”梦碎。

康柏西普是一款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系荣昌生物创始人兼CEO房健民早年在再生元/拜耳的阿柏西普(艾力雅)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后将专利转让于康弘药业。2013年康柏西普上市后迅速成为康弘药业核心品种,根据康弘药业,康柏西普2019年销售额11.55亿元,2020年上半年销售4.22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为30.32%。上市以来累计销售额已超过40亿元。

与两款同类进口品种雷珠单抗(诺华)和阿柏西普一样,康柏西普也主要被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但康弘药业在国内面临拜耳、诺华两大外资药企竞争,销售潜力有限,因而康弘药业早在2017年便开始谋划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进军海外市场。

根据康弘药业公告,公司于2018年5月启动本次关于“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剂量范围试验,评估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项目(以下简称“PANDA试验”)。

康弘药业称,今年4月9日,PANDA试验科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了中期评议。委员会认为PANDA试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建议公司停止PANDA试验。

根据康弘药业公告,委员会认为PANDA试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量受试者偏离试验规定的给药方案。各国不断出台的各种管控措施等因素使得大量受试者脱落。失访、超窗,完全符合PANDA试验给药方案的病例已逐步降低到不足入组病例的40%。国际航运和出行限制的阻碍,使得需要全程冷链配送的试验药品的质量控制以及需要去医院现场临床监查和稽查,都变得格外艰难。68个试验中心里有一半以上的受试者视力在注射后较基线变化等于甚至低于零,这与试验药物既往的临床研究以及真实世界大量的使用经验有很大差异。简而言之,核心原因便是大量受试者在接受康柏西普治疗后未显示疗效,但显然康弘药业对这样的结果并不买账,并归因于新冠疫情。

然而,这样的说法与康弘药业此前的数次表态存在部分矛盾之处,其海外临床试验尚有多个疑问待解。

大量的临床受试者脱落是怎么发生的?

根据康弘药业此前公告,康柏西普的海外临床于2018年5月开展,仅用一年半就完成了1140名受试者的全部入组,并在2020年9月就已完成所有受试者的36周核心治疗期。而今年2月底康弘药业披露业绩快报后,公司还曾在券商交流会上透露临床试验进展正常。

但短短一个多月后,却出现了“大量受试者脱落。失访、超窗”,“完全符合的病例已逐步降低到不足入组病例的40%”的情况,通常来说,如此大比例的受试者脱落不会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康弘药业为何直到4月的中期分析时才得知此事令人费解。

有国内知名药企临床研发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如此高的脱落率显示公司可能在这次临床试验的把控和监控上做的不好,要么是康弘药业今年2月底的关于临床试验进度的表态是“有问题”,要么就是康弘药业对于本次临床试验缺乏监管,此前都没有去留意脱落率的问题。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过去一年多以来,新冠疫情对于全球临床试验的确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康弘药业的全球临床试验合作方INCRh(2017年与iVivHh合并后更名为SHh)为全球排名前三的CRO(合同研发组织)公司。

而有资深外资药企临床研发专家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通常在临床试验时会预估一个合理的受试者脱落率,根据康弘药业此前表述,一种可能是2020年9月时PANDA试验的脱落率是在正常可接受范围内;而去年全球临床试验都受到疫情影响,很多药企实际上在去年就防止受试者脱落上针对疫情因素有做专门的措施和调整。康弘药业和SHh是否有做出类似反应不得而知,但如是在2020年9月就出现大量受试者脱落,这一情况在当时便会被公司知晓,并不需要等到后期完成数据库锁定、进行中期分析时才会被发现;而如果是今年3月忽然发生的大量脱落,可能性也是相对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2020年9月PANDA试验就已完成所有受试者的36周核心治疗期,其在治疗阶段受全球疫情影响的时间也仅在半年左右,

糟糕的有效性数据是何时被知晓的?

在关键的有效性数据上,康弘药业称PANDA试验“68个试验中心里有一半以上的受试者视力在注射后较基线变化等于甚至低于零”,也就是说治疗后未表现出疗效。

但2020年9月就已完成所有受试者的36周核心治疗期,这也意味着康柏西普海外临床试验的给药环节已经正常结束。根据《证券日报》2019年11月报道,光大证券在相关研报表示“由于主要临床终点为36周数据,即2020年9月有望得到完整主要临床终点数据”。

上述临床研发人士分析,一般在完成核心治疗后,需3个月左右的时间清理和锁定数据库,预计今年年初可以拿到高级别(hihv)结果。

而如果2020年9月PANDA试验正常完成了核心治疗期,说明其在当时在主要临床终点数据上已经完备,最近半年的疫情和受试者脱落并不影响主要终点分析。

因此,在此情况下,究竟又该如何评估PANDA试验的有效性数据效力高低呢?

值得注意的是,PANDA试验实际上是康柏西普与拜耳阿柏西普的头对头对比试验,但是康弘药业仅仅披露了康柏西普组的情况,却对阿柏西普组的疗效、随访等情况并未单独提及。上述临床研发人士也指出,康弘药业应当披露完整的临床数据情况,包括阿柏西普对照组的有效性数据,是否也出现了大量受试者脱落的情况等,

有业内消息称PANDA试验的法国部分被暂停后,康柏西普组患者接受了阿柏西普治疗,但这一消息未获康弘药业证实。

实控人去年为何套现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20年9月康弘药业宣布已完成所有受试者的36周核心治疗期后的一个月,康弘药业实控人、董事长柯尊洪便开启了减持套现计划,从2020年10月28日宣布要减持,到11月6日完成减持,柯尊洪在短短7个交易日内两次通过大宗交易进行减持,总计减持了康弘药业2%的股份,而当时康弘药业股价尚在40元上方,柯尊洪两次减持共套现超过7亿元。

而在PANDA试验被法国暂停后,康弘药业已连续大跌,4月10日收盘价为29.59元,4月1日康弘药业尚在《股价异动公告》中称:经查询,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关于本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但一周后便传来了PANDA试验被全面停止的消息。而已有悲观的股民在股吧预测“还有三个跌停”。而这或许再次印证了那句话:公司到底好不好,谁也不会比老板心里更清楚。

此外,康弘药业还在2020年开启了定增计划,此前公告显示,公司拟定向发行1.84亿股新股募集34.72亿元用于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国际临床试验及注册上市项目等。但如今PANDA试验停止,此次定增的募资用途短期内看来已无法实施,定增大概率也要“泡汤”了。

不难发现,康弘药业既往发起的诸多康柏西普研究大部分为小样本的3-6个月短时间观察,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眼底病患者是否能实现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究。而PANDA试验停止也对中国药企开展全球临床试验的风险再次起到了警示,而其海外临床试验糟糕数据是否会影响到对其国内临床试验效力的评估,仍有诸多疑问需要康弘药业去解释。

界面新闻4月10日向康弘药业方面就以上问题进行询问,但截至发稿,康弘药业方面尚未对此给出回应。

秋冬眼睛易干涩 小心得了这种眼病

经常加班、熬夜,你总觉得眼睛干涩、有异物感?玩手机电脑后,你是否会觉得看东西模糊、眼痒且易疲劳?开车时,你是否会总觉得怕风、畏光、眼皮发沉?荣昌区中医院眼科提醒,千万别以为这仅是简单的用眼过度,要警惕可能是干眼症在“作怪”。

什么是干眼症?

对于眼睛的美丽,古人通常用“水”形容,如“眼似秋波横”、“一双瞳人剪秋水”等,而这层“水”,便是覆盖于我们眼球角结膜表面的“泪膜”。当多种因素导致这层“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干涩、异物感、烧灼感及视力波动等一系列症状时,便形成了“干眼”。

干眼的危害

1、影响生活质量

干眼患者进行阅读,看手机、电脑及驾驶等用眼活动明显受限,影响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2、增加角膜疾病风险

由于失去“泪膜”的保护,角膜患病风险增加,甚至发生角膜溃疡、穿孔等致盲性眼病。

当出现上述干眼症状后,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干眼诊断后,接受正规、系统、个体化的干眼治疗。不要随意乱滴眼药水。干眼并不可怕,它虽然是一种慢性病,但是可防可治。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你同时收获健康和美丽。(荣昌区中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