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玻璃的好还是树脂的好(蔡司镜片2023价目表)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4:03:06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明月镜片,照出暴利沟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眼镜玻璃的好还是树脂的好(蔡司镜片2023价目表)

文丨新熵,作者丨嘉荣,编辑丨伊页

丹阳,仿佛已成为了眼镜的代名词。

趁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这个江苏的县级市土地上,长出了一个“眼镜王国”。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每四个眼镜有三个就来自丹阳。

谢公晚18岁的时候,因家中贫困被迫从温州北上东北,售卖半成品的眼镜片和镜架为生。彼时的他不会想到,35年后自己竟在江苏丹阳造就出一个镜片帝国。

这个商兵家必争之地,容纳了1600多家眼镜企业和五万多的从业人员,每日全国各地商人络绎不绝。没人知道这么多品牌中哪家会率先上市,而明月镜片成为了那个“吃螃蟹的第一人”。

所谓“今世进士尽是近视”,当前中国近视的人数已超七亿人,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近视。

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在国内百万家眼镜企业眼中,无疑成了待宰的羔羊。再加上国货潮流与国产镜片替代风向的吹动,这个时候明月镜片的成功上市,让它以“国产镜片第一股”的身份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12月16日,明月镜片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发行价为26.91元/股,上市当天股价最高达78.04元/股,当日收盘价67.09元/股,总市值达90.13亿元。

上市进程中明月镜片财务数据的公开也让镜片行业的“暴利”正式站在了阳光下。

尽管谢公晚将明月镜片比作“茅台之于白酒、iPh之于智能手机”,细究之下,这个曾被誉为“眼镜行业的黄埔军校”,却还未真正实现国产技术自由。

01、技术不自由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3年国内眼镜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但在看似已经成熟的产业链背后,国产眼镜企业却摆脱不掉依赖海外技术的诟病,哪怕连明月镜片也不例外。

尽管明月镜片不断强调自身的技术优势,并在招股书中披露,报告期内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但一些公开的数据却仍让市场存疑。

据招股书显示,自2018年起,明月镜片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一直在3%上下徘徊。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的研发技术人员仅占员工总数比列的9.49%,为公司员工专业分工占比中最低。

明月镜片对技术的重视究竟几何,从其岗位员工薪酬分布中也可找到蛛丝马迹。

就各岗位员工薪酬水平近及年涨幅的对比来看,2018-2019年度销售、管理和生产人员的薪酬都在上涨,其中销售人员薪酬涨幅达26.09%,而研发人员薪酬涨幅却为负数。

2021年1-6月,各岗位销售和管理人员薪酬涨幅达20%以上,生产人员薪酬涨幅也在13.88%,而研发人员薪酬增长幅度仅7.05%。

就专利数量来说,截至2021年6月30日,明月镜片拥有12项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1项外观专利。而同行业可比企业依视路,至今已拥有的专利超过9,500项(含申请中专利);江苏视科新材拥有3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无论较国际还是国内同行业可比企业,明月镜片的技术专利数量都不敌竞争对手。

再就镜片而言,在其他参数相同的前提下,镜片折射率越高,镜片的边缘厚度越低薄,技术要求越高,价格相应也便越贵。目前国内高折射率产品几乎全靠进口。

2018-2021年6月,明月镜片向韩国KOC及其关联方采购特定品种的1.60及以下折射率树脂单体,占当期采购的同类树脂单体比例达90%以上,向其采购1.67及以上折射率树脂单体,占当期耗用的该类树脂单体的金额占比为100%。为了加强合作,明月甚至和韩国KOC直接成立了控股子公司江苏可奥熙。

尽管明月在招股书中否认了对韩国KOC有巨大依赖,但也承认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产品生产成本影响较大。2018年至今,公司的主要原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长期居50%以上。2021年1-6月,一度占到了57.12%。

除了KOC,日本三井和三菱也是明月镜片MR系列树脂单体的主要原料供应商。树脂单体作为明月产品重要原材料,原料来源又较为集中,无疑给明月镜片的产品和经营增加了风险。

镜片作为明月的主要产品,若连产业上游的原料也无法实现自给自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自由,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企业,尚有距离。

02、霸屏的背后谈及明月镜片,总离不开两个字——“霸屏”。无论是火车站、机场、公交巴士还是地标性建筑广告牌上,随处可见陈道明举着明月镜片的宣传图。就连明月在公司的《2020年品牌大事记》中也用“霸屏”来形容自己。

(来源:《明月镜片2020年品牌大事记》)

霸屏的背后自然离不开金钱的大力投入。2018-2020年间,明月的销售费用从7682万一路飙升到1.13亿元,涨幅达47.1%,为同年研发费用的6-7倍。2020年销售费用占总营收已超20%。

而相较国内同行业可比公司视科新材,明月镜片的研发费用率不及其一半,但销售费用率却是四倍以上。

2017年9月,明月就与陈道明、霍尔果斯皓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南京江畔影视文化工作室、波得思通(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了代言签订协议。陈道明200万的形象代言人费用,加上广告的策划及宣传相关代言费,报告期内明月为此花去了3288万元。

明月对营销的热情可谓是无孔不入。

线下体验店、区域实地推广、聘请品牌代言人,到电视广告植入、线下广告投放、电商平台推广,明月都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其中明月尤爱电视广告植入和电商平台推广,仅两者就花去了明月一半的营销费用。

这也是为什么在《非诚勿扰》、《最强大脑》、《零距离》等综艺节目都能看到明月镜片的身影。

至于为何明月镜片如此热衷营销,离不开国内镜片行业的特性。在国内技术尚不能达到国际标准的情况下,国际厂商依视路和蔡司头部效应明显,有关数据显示,仅二者就占据了国内镜片行业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在淘系平台上,依视路和蔡司镜片产品多至几千元,少则几百元,而国产镜片价格参差不齐,最低可至几十元。

在镜片行业出现价格战不足为奇,本身产品同质化明显且属于低频次消费品,要想在这样的局面下突破重围,除了低价走量便只能是营销。而当营销费率一提升,产品的成本随之上涨,这也意味着此时一味压低价格便不是长久之计。

显而易见,明月在压价和营销两条路中,选择了后者。

「新熵」问及一名眼镜片经销商对明月镜片的看法时,其表示:“明月主要是卖品牌溢价和资本运作。产品只能说马马虎虎吧,有些产品线还行。镜片品质在国内众多工厂中算中等偏下的,例如伟星、康耐特等品质在国产中都是一线。对比蔡司、豪雅这种光学巨头就不用说了,看明月上市报表中研发和广告投入份额对比就清楚了。”

2018年,上海明月丹阳分公司在广告宣传语中使用绝对化用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被处以20.5万元的罚款。在扩大品牌知名度的路上,明月镜片或许显得过于急切。

03、暴利可持续?眼镜行业的暴利早已不是秘密,而明月的上市将这个“黑匣子”彻底打开。招股书2021年1-6月数据显示,明月的成镜成本仅57.03元/副,但线上销售价格最高却能卖到2000元上下。

(明月镜片产品的单位成本,来源:《招股书》)

为了逃脱价格战的泥沼,谢公晚在其2019年战略发布会上宣布提价,并表示“永久退出价格战”。2018-2021年6月,明月镜片的价格自11.16元/片涨至17.51元/片,上涨56.89%。

在价格持续上涨的同时,营收增速却没有随之水涨船高,反而持续下降。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5.1亿元、5.52亿元和5.39亿元。营收增长率分别为19.51%、8.46%和-2.32%。若以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标准计算,2021年营收预计在5.43亿元,较三年前仅增长了6.47%。

招股书中还披露,明月的毛利率可达50%上下,经销商毛利率维持在40%上下,而零售商毛利率常年可维持在80%以上,同期线下自营的毛利率甚至可达90%。

对线下自营渠道镜片产品毛利率较高,明月解释称:“主要系线下自营渠道下发行人客户主要为中端自然人消费者。发行人作为镜片生产商同时可以获得零售端的高溢价空间定价权,从而获得较高的毛利空间。”

尽管毛利率高达如此,明月的净利率却相差甚远,仅在10%左右。除了原料成本自身无法控制,加之大手笔投入营销,净利率不达预期也属正常。

实际上,眼镜行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的生产商和下游的零售商。中间商层层赚差价后,几十块成本的成镜到消费者手中便已是上千元的价格。

以1.60防蓝光非球面树脂片为例,发行人出货价格加上了18.5元/片,到零售商出货价格便继续加上了162.5元/片。加上人工、水电等成本及溢价空间,销售价格较成本价翻几番不足为奇。

尽管零售商的毛利率如此之高,却仍有不少零售商抱怨明月镜片“不厚道”。

这些店家一致认为明月镜片的定位高端的同时又不想放弃低端市场。于是在实体店卖高价却在电商平台大幅打折,这让售卖明月镜片的店家在房租、人力成本的压力下苦不堪言。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明月镜片经销商数量从95个减少至82个。尽管其解释为在进一步优化经销商结构所致。但更多的原因,从零售商的“苦水”中也可窥见一二。

2018年明月镜片的镜片和镜片原料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9.43%和99.04%,而2020年二者皆下滑至77.01%和66.65%。尽管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却不挡明月镜片扩产的热情。对于本次募资5.67亿元的金额,明月镜片表示其中4.4亿元将用于镜片扩产项目。市场对该策略的合理性纷纷表示了质疑。

截至12月27日,明月镜片最新收盘价44.45元/股,较上市首日回落了33.7%。明月镜片坚持的“价值回归”到底能带领这个眼镜帝国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但确定的是,帝国的故事,终究是不好讲。

眼镜行业专题报告:眼镜零售行业市场广阔,龙头整合有望提速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泰君安证券,刘越男、陈笑)

1.眼镜零售渠道是执行近视防控政策的重要阵线,国内竞争格局较分散望迎整合1.1.发展历史:眼镜行业是一门古老的行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眼镜店在国内加速拓展

(一)眼镜行业是一门古老的行业,当前科学技术进步催生出多种功能多种属性的新型镜片

眼镜是一种兼具保护与装饰的消费品。眼镜的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镜片上,其具有调节进入眼睛之光量、矫正视力、保护眼睛安全的作用。眼镜的装饰功能主要体现在镜架上,不仅为眼镜配套时起到支架作用,还具有装饰性。镜片是一个融合了数学、光学、有机化学、表面及结构物理、机械加工、医学等学科的产品。镜片的技术含量和品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镜片材料、光学设计和镜片膜层。

眼镜行业是一门古老的行业,而现代意义上的眼镜是上世纪开始出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眼镜的创新应用亦愈发多样:镜片的起源较悠久且记载颇多,西方在公元前由新亚述文明打造水晶镜片,公元1世纪前后尼禄皇帝在观看角斗士战斗时曾使用翡翠作为眼镜,类似的方法在民间也颇为流行。在我国战国时期,墨子15卷中亦记载了有关光和对于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论述。11世纪,一位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在其著作《光学论》中提到:把透镜设计成某种曲度,能起到放大物体的作用。13世纪末,意大利制造出第一副眼镜,ViIi在其著作《RiViifST》中称,一位名叫佐丹奴Gi(.1255-1311)的多米尼加男修士,在布道时首次公开提出“眼镜”的概念。具有现代眼镜概念的单片眼镜最早出现在1700年,19世纪开始流行并成为高端时尚配饰。而直到上世纪的前20年,框架眼镜才变成现在的外观和解剖学上的完美设计。上世纪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动了眼镜/镜片的创新发展,如1907年OwAv首次提出了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构思;40年代美国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的哥伦比亚化学分部发现树脂镜片。

树脂镜片的推出大大推进了眼镜行业的发展。树脂镜片是一种用有机材料制作的镜片,内部是一种高分子链状结构,联接而呈立体网状结构,分子间结构相对松弛,分子链间有可产生相对位移的空间。光线可透过率为84%-90%,透光性好,同时光学树脂镜片抗冲击力强。其实,玻璃并非制作镜片的最理想材料在很久之前就已被广泛认知;上世纪30-40年代,塑胶被做成玻璃镜片中间夹层,可防止玻璃片在受撞击时裂成有危险性的碎片;上世纪40年代,美国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的哥伦比亚化学分部发现CR39(学名碳本酸丙烯乙酸,或称烯丙基二甘醇碳酸脂,是应用最广泛的生产普通树脂镜片的材料)。阿默莱特公司(Ai)成为使用CR39制作镜片的世界专利公司;6年后依视路、SOLA等陆续开始制造CR39镜片;其后其工艺和材料经多方面改进,使其更轻、透光性能更佳,且表面镀加硬膜解决了不耐磨的缺点,加防雾和防水膜,材料中加入防紫外线的成分等,进一步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眼镜零售行业在国内加速发展

国内近现代意义的眼镜店最早在19世纪的上海出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化生产推进,开始出现大型骨干企业。早在明末清初,光学专家及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先生(1628-1661,江苏吴江县人)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这是我国主觉验光取镜的开始。清朝末年,英国人约翰·高德在上海开设“高德洋行”,专营机磨检光眼镜。此后,“明晶洋行”、“雷茂顿洋行”等相继出现。1911年国人筹资开设“中国精益眼镜公司”,使我国眼镜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验光配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眼镜生产开始由家庭小作坊式的手工生产,逐步到组织起来合作生产的小企业。在工业方面,北京、上海、苏州等主要产地均具有了一定规模的眼镜生产基础。如上海眼镜一厂、上海眼镜二厂、北京眼镜厂、北京608厂、北京603厂、苏州眼镜厂等,已经成为我国眼镜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眼镜行业快速发展,推动了眼镜零售店的加速成长: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眼镜零售公司基本以国营店为主,私营店处于萌芽状态,眼镜门店店主要销售的产品为玻璃镜片和款式单一、材质普通的镜架;随着金属钛架和树脂镜片的应用,新科技与营销技术带动了眼镜零售店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眼镜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一些重视信誉的眼镜店在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由单个店面发展壮大成为区域性或者跨区域的大型连锁店。2000年前后,海外眼镜零售巨头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比如Lxi收购北京雪亮等;同时也伴随着依视路等镜片巨头通过收购国内的镜片生产企业加速扩张。眼镜生产端与零售领域外资巨头的进入,为国内眼镜零售行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1.2.竞争格局:眼镜零售渠道端竞争格局较生产端更为分散,龙头有望加快整合

(一)国内镜片行业市场规模稳健扩张,到2025年将超千亿

全球及中国眼镜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25年前者将达到1,585亿美元、后者将达到1,142亿元人民币。据Si,2012年至今全球眼镜产品市场规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从2012年的1,194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302亿美元,CAGR为1.24%,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滑至1,043亿美元;随全球眼镜产品人均支出额的进一步提高,全球眼镜产品市场规模将保持稳步增长,预计到2025年望增长至1,585亿美元,CAGR为8.73%;据欧睿咨询,2012年至今我国眼镜产品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2012年的528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895亿元,CAGR为7.83%,远高于同期全球增速水平;预计到2025年望增进一步长至1,142亿元,CAGR为6.82%。

中国眼镜镜片市场规模到2025年望突破400亿元。随我国近视人口不断增长、消费者对功能性镜片以及视光矫正的需求力度持续增加、眼镜更换频次增加等,镜片消费需求亦不断增长,据欧睿咨询,国内镜片市场规模已从2012年的186亿元增至2019年的310亿元,CAGR达7.6%。预计到2025年望增长至408亿元,CAGR为7.5%。

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提升、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等,我国眼镜片人均支出额、人均购买量仍有较高提升空间,我国眼镜市场规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二)眼镜零售行业竞争格局较生产端更分散

眼镜行业产业链主要分上、中、下游:上游由原材料和辅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构成。上游厂商主要向中游生产商提供树脂、玻璃、塑料及模具、光学添加剂等镜片生产原料和生产设备,此外还向下游零售商提供验配设备。中游主要由镜片生产厂商构成。中游的镜片生产厂商除了加工生产镜片成品和定制的车房片,还要承担材料、膜层、工艺技术、光学性能等方面的研发设计工作,并为下游销售渠道提供销售折扣、专业设备、加工、售后、销售员及视光师专业培训等支持。下游主要由代理商、经销商和镜片零售商组成。下游的经销商/零售商等主要包括连锁眼镜零售商、眼镜零售门店、电商平台、民营眼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附属的配镜中心等。下游零售商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需要在门店配置专业设备和专业视光人员,为消费者提供验光、配镜、镜片镜架装配、试戴体验等专业服务。

国内眼镜零售竞争格局较为分散,龙头企业正在快速成长。国内眼镜连锁零售参与者众多,主要包括连锁品牌店、时尚集合店、医疗机构与视光中心等,主要参与者包括宝岛眼镜、博士眼镜、欧普康视等,同时一批新零售企业正在快速崛起。国内眼镜零售端竞争格局较为分散,CR10市场份额仅约10%左右(据博士眼镜公告,其市场份额仅为1%,博士眼镜按门店数量计在国内传统眼镜零售商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宝岛眼镜)、显著低于美国的约35%,而生产端CR10按销售额统计已达到82%、按销售量统计已达到68%(据艾瑞咨询/欧睿咨询统计数据)。

1.3.行业变化:疫情导致中小连锁与单体门店压力增加,功能镜片需求显著增强、换镜频次提升推动行业整合

(一)疫情导致中小连锁与单体门店压力增加,行业迎整合契机

线下各连锁业态在疫情中均受到冲击:酒店:2021年国内酒店行业进一步出清,酒店规模缩减至25.2万家,同比减少2.7万家;客房总规模收缩至1346.9万间,同比减少185.7万间。自2019-21年,行业整体出清约25%。超市:2019-21年国内超市门店数量从26927家下降到22218家,行业整体出清约17%。

疫情对眼镜零售行业有冲击,中小连锁与单体门店受影响相对较高。眼镜零售行业存在冲击的主要原因是需依靠线下门店进行配镜、售卖,线上较难满足客户配戴眼镜的舒适度,因此疫情导致的停业对零售门店存在冲击。中小连锁与单体门店受影响相对较高,跨区域经营、全国连锁龙头收到的影响相对可控。疫情对中小眼镜连锁零售门店效益冲击相对较大,而对于大型眼镜连锁零售商,由于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和稳定的供应链管理,抗风险能力较强,受到冲击相对较小。以博士眼镜为例,2017-21年每年都有至少超50家新开门店,2021年疫情稳定后新开多达114家门店,净增加门店创近年来新高。

(二)国内近视人口基础庞大,成人功能镜片需求显著增强

国内人口基数庞大,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潜在视力问题,对眼镜、镜片产品的功能性需求日益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健康发展中心的最新数据,世界视力问题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28%,而中国该比例则高达49%。随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普及,低龄及老龄人口的用眼场景不断增多,视力问题人口基数亦不断加大。

随工作压力及居家时间增加,成人对功能性镜片需求将日益增长。当代社会工作压力日益增加,以及生活习惯与用眼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躺平的思路其实难以为继,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渗透和用眼场景显著增多,且2020年后居家生活工作时间明显增加,因此成人对功能性镜片如渐进多焦点镜片等的需求有望快速增长。

目前依视路、蔡司等国际龙头镜片公司均发力各类功性能镜片。以依视路为例,按需求可分为具备防雾功能的镜片、具备耐污功能的镜片、具备蓝光防护功能的镜片、具备紫外线防护功能的镜片,可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

此外,老花镜有望摆脱过去边缘产品的定位,将实现快速增长。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眼镜镜片行业白皮书》,2019年在中国眼镜市场中,老花镜占比仅1.6%,在所有眼镜品类中占比最低,甚至远远低于隐形眼镜的占比;但是放眼未来,一方面,越来越多“新老人”出现,这批群体更关注自我、追求品质,且需求和付费能力不断升级;另一方面,中老年人群遭遇的老花问题与前几代人大不相同,随着近视人群的增多,这批群体逐渐步入老年,使得近视老花人群显著增多。老花镜市场正在发生多元新兴变化。

(三)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刻不容缓

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且呈现发病年龄早、进程快、程度深趋势。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与课业负担的加重,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率整体高于世界平均,且呈现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的趋势,当前国内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约30%、初中生约60%、高中生约80%,而大学生已高达90%。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数据,2018-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分别53.6/50.2/52.7%,疫情后时代近视率进一步反弹,《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2023年是重要时间节点,近视防控任务异常艰巨。

近视防控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可预防近视度数过快加深。一般来说,18岁之后随着眼轴的固定,近视的度数往往不会明显的增加;但是18岁之前眼轴会随着生长发育而增加,因此近视之后会较成人更易加深近视度数。此外,学龄前儿童均有远视储备(5周岁以下的儿童,视力正常的标准和成人有所区别),若过早消耗远视储备会加重近视或近视加深的可能。因此近视防控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在这一时期通过科学方法控制及预防近视至关重要。

近视防控可助力加强专业型人才储备。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国防军工、勘察测绘等行业,符合视力要求的人群越来越少;同时考虑到出生率下滑,未来符合学习相关专业、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此外考虑到高度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因此针对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

1.4.政策催化:离焦镜提升近视防控工作的效率,眼镜零售门店成为近视防控的重要阵线

(一)政策定调近视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近视防控政策方向主要在三大层面依次推进呈现,第一是宏观方向把控,第二是技术试点地区具体落实,第三是细节配套政策跟进。具体情况请参考深度行业报告《眼镜市场千亿规模,近视防控赛道加速崛起》。据《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要求,2023年完成任务目标仍有较高压力,未来压力将向动力转化。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了综合防控目标:

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二)离焦镜普适性更优,渗透率/市场规模将快速提升

目前主流的近视防控技术包括离焦框架镜、离焦软镜、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等。从普适性、性价比、佩戴方便程度等角度看,离焦镜或将成为最优选择。且离焦镜不属于医疗器械管控、可在眼镜零售门店验配,且豪雅、依视路、明月镜片等均相继推出离焦镜产品,已经或将要取得临床数据验证,有效保护率水平基本接近角膜镜,将进一步推动离焦镜的更大范围的推广。此外,我们认为,三者之间其实亦并非纯粹的替代关系,未来或可实现优势互补。我们测算到2025年国内近视防控市场规模望达千亿级别。

(三)眼镜零售门店加速拥抱离焦镜,将成为近视防控重要阵线

眼镜零售渠道加速拥抱离焦镜,主要体现在离焦镜可提升眼镜零售门店店效,并且可以参与到近视防控的第一阵线,可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

离焦镜销售有望提升客单价、提高店效、增强消费者粘性:单价高:离焦镜单价较高,依视路、豪雅的离焦镜一般在3500-4500元左右,内资镜片龙头如明月镜片的离焦镜一般在2500元左右(二代产品),相较于普通光学眼镜平均400-500元的价格要更高;消费者粘性强:消费者在选定离焦镜品牌后,一般不会多次更换;更换频次更高:普通光学眼镜一般更换频次为2-3年1次,儿童青少年更换频次会更快一些,但是离焦镜为了起到有效防护效果,更换频次最好为1年1次;当前零售门店竞争格局加剧,众多新零售企业涌入且对门店装修、海外先进的验光设备等不吝投资,但新零售企业缺乏在行业中的时间积淀、且供应链等方面优势较为薄弱,因此公司销售离焦镜、同时与视光中心协同效应增强,后有望进一步增强整体优势。

我们以博士眼镜为例进行测算。博士眼镜离焦镜销售占比领先行业渗透率,且有望进一步提升。就镜片品类来看,目前离焦镜片销售额占比为10-12%(备注:占镜片销售额口径),未来或有望达到20%占据领先水平;当前离焦镜在国内渗透率仅约3-5%;视光中心门店离焦镜片的销售额占比高于非视光中心门店,在部分视光中心门店中离焦镜片的销售额占比已达到50%左右。目前,视光中心有销售OK镜,OK镜销售占视光中心整体销售额的30%左右。

我们针对离焦镜销售占比提升对店效提升的贡献度进行预测,相关假设条件汇总如下:我们以直营门店进行测算,不考虑加盟门店,亦不区分商超医疗与独立街铺门店的差异,店效=直营门店营收/直营门店数量,这里面忽略新店培育期;考虑到博士眼镜直营门店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因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消费能力更强,客单价更高,因此单店店效或较行业平均水平更高;我们按照2012-20年镜片销售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取平均值,该平均值作为直营门店收入中镜片收入的占比;2017-20年镜片收入来自wi数据,21年数据拟合计算得出,或存在一定差异;考虑到2018年下半年离焦产品陆续上架销售,2019年占比约3.4%,2020年占比上升到6.7%,目前占比10-12%,因此我们选取2018年店效数据作为在不包含离焦镜销售在内的店效数据,同时依据2019-21年的情况进行一定调整,调整中假设离焦镜售价3000元(不同品牌价格有差异,此处仅做拟合测算)、普通光学眼镜售价500元;此外,考虑到离焦镜配镜周期一般1年1次,普通光学眼镜配镜周期一般2-3年1次,实际上离焦镜获客人群消费频次更高;我们分别假设离焦镜销售占比5%、10%、15%、20%测算店效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