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糕图片(眼镜糕海宁)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4:03:23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1191

骄傲!海宁再次被央视选中!霸屏30分钟

来源:海宁日报-爱海宁

眼镜糕图片(眼镜糕海宁)

厉害了

海宁又要上央视了!

将霸屏整整30分钟!

多个地方要火!

海宁这几个地方霸屏央视!

这些日子

央视专程来海宁拍摄了!

海宁南关厢、长安、周王庙、盐官等地

将霸屏央视!!

这是要火向全国的节奏啊!

那么

央视来拍什么呢?

大潮君了解到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摄制组

正在拍摄《记住乡愁》第六季

海宁将占据整整一集!

30分钟!

一起去拍摄现场看看

海宁哪些场景吸引了央视的目光~

长安

在长安,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的拍摄主题,是长安一户人家房前屋后的故事。这一头,几位大爷正在花园里下棋,孩子在一旁嬉戏;另一头,还有人在家门口场地上翻晒着蚕叶……

摄制组首先来到长安镇东升村一户村民家中进行拍摄。

这户人家很特别,是村里的“优美庭院”示范户,央视这次前来拍摄,也是看中了村民家中这美丽的小院子。

院子里小桥流水,两位爷爷正下着象棋,孙子孙女围绕身边,一幅温馨和睦的画面,真幸福呀~

“这样的画面,非常符合我们需要拍摄的‘美丽乡村’主题,而且我们很少能拍摄到这种微观的镜头,一般都是宏观的美丽乡村建设,所以,当我们了解到海宁这里有这样一个庭院后,就马上确定了要来拍摄。”摄制组表示。

下午,摄制组跟随农户来到长安镇兴福村蚕业生产合作社,拍摄抽丝剥茧、制作蚕丝被。

院子里,几位村里的阿姨手上下翻飞,一个一个蚕茧被剥开,蚕蛹被完整地挑出,小小的茧子很快变成了一张张白白净净的绵兜。

绵兜再经过处理后,几位阿姨配合默契,均匀用力,一拉一铺,层层叠叠,丝绵被就这样被制作出来。

兴福村一直有着种桑养蚕的传统,这里的合作社更有着一套完整的蚕丝被制作流程,要知道这抽丝剥茧在很多地方都已消失了。

“我们本来想拍别的画面的,但是听说这里可以拍一整套流程,很难见到,所以我们当下就决定到这里来拍。”央视栏目组告诉大潮君。

南关厢

除了长安,摄制组还来到了南关厢。烟雨蒙蒙,江南秋色尽收眼底,青石板,翘屋檐,窄窄的街道最能体现海宁古朴的一面。

摄制组编导告诉大潮君,选择南关厢,就是看中了古朴的街道和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可以借此表现出老街上人们悠然闲散的生活状态。

咖啡馆里坐坐,书店里看看书,朱万昌糕饼店里,买点香喷喷的糕点……央视镜头将从古镇日常的生活里截取片段,来展现人们的生活与海宁历史文化的融合。

这段时间

《记住乡愁》摄制组一直在海宁拍摄

此前

还专门前往了

海宁盐官和周王庙进行拍摄

盐官

11月19日,《记住乡愁》摄制组来到了海宁盐官。

现场参与拍摄的是有着30多年拍潮经验的老摄影师杨利斌。

那么,央视为什么要拍杨利斌呢?对此,《记住乡愁》摄制组编导韩辉表示:“30多年来,杨老师一直在这边拍海宁潮,这是一种热爱,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文化印记的保存。我们想通过这个点,表现出海宁人、盐官人身上这种和潮息息相关的精神。”

杨利斌(左)韩辉(右)

此外,摄制组还拍摄了海宁缸肉、眼镜糕等美食,王国维先生的曾孙王亮等古城人,届时也都将亮相央视,走向世界。

周王庙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今,面向钱塘江的周王庙镇胡斗村、云龙村、荆山村联合发力,正在打造海宁周王庙“荆斗云”旅游综合体。

此次拍摄,周王庙再现了传统习俗——“祭潮神”。

下午1点半,锣声大作!祭潮神活动正式开始。

身着传统服饰的祭祀队伍,从周王庙游客接待中心出发。

参加本次祭潮神活动的有60多人,都是周王庙镇的村民,以荆山村、胡斗村、云龙村的村民为主。

下午1点50分,祭祀队伍在海塘上的祭祀台前侍立。

在摆满贡品的祭祀桌前,主祭将香点燃,三次作揖,敬酒后,在司仪的指挥下,祭祀队伍面朝海塘,三次叩首。

随后,主祭手拿祭文,向大众宣读。

下午2点20分,钱塘江江面上出现了一条银线,浩浩荡荡奔腾而来,海塘上的八面大鼓再次响起,在潮头经过祭祀台时,持着贡品的祭祀人员将鱼、肉、水果等贡品抛向潮头中,也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带给“潮神”。

随后,司仪宣布“祭祀礼成,退!”

策划此次祭潮神活动的人名叫沈瑞康,今年78岁,是土生土长的周王庙人。他曾编写过周王庙镇志,尤其喜爱民间文化,因此当周王庙镇接到此次央视的拍摄任务时,就找到了他。

沈瑞康还说,从接到任务到正式拍摄,前后就10天时间,他用了3天时间策划了这次祭潮神活动,小到音乐的强弱,大到整个队伍的排列,他都事无巨细地写了下来。

沈瑞康

央视为什么又一次选择海宁?

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六季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织拍摄。节目借以美食、人文、传统工艺等元素叙述“一方乡愁”。

《记住乡愁》第六季以历史文化古城为拍摄主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节目单集时长30分钟。

那么,央视为什么又一次选择了海宁呢?

《记住乡愁》摄制组编导韩辉告诉大潮君,其实,在前期筹备阶段,他们在浙江多个古城中一眼就看中了海宁,“盐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的古城文化很特别,我们过来看了之后,觉得样态还是挺好的,而且海宁整个地方的文化氛围不错,历史传承也做得很好,很适合我们拍摄‘乡愁’这样的主题。”

大潮君还了解到,海宁这集的主题将初步确定为“猛进如潮”或者“勇立潮头”,全面展现潮水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之间的深厚关联。

最后

划一下重点

《记住乡愁》第六季

将于1月1日起周一至周五每晚8点

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这次在海宁拍摄的内容

将播出整整一集,30分钟!

到时候记得收看哦~

又要上央视了!

太自豪了!

扩散告诉更多人!

为家乡打!

本文由大潮网独家采编报道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记者:袁婕莹殳杰蔡朱红

编辑:张小栋周嘉怡沈励立

陈梦豪金学成(实习)/责编:殷文韬

浙江海宁旅行必打卡的6道美食,不仅本地人爱吃,许多名人也爱吃

盐官古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西南方向的钱塘江畔,距离杭州约50公里。盐官古城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始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盐官镇因盐而得名,更因这里是钱塘江观潮最佳位置而享誉海内外,吸引了中国国内外游客来此观潮,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

盐官镇既有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万岳秀丽,又拥有城池般的宏伟大气,相比江南水乡古镇这里的石板路更为宽阔,且四周有城墙围绕。历史上的盐官镇与清朝王室有着一层斩不断理还乱的渊源,乾隆六下江南四次来到海宁并住进了盐官镇,在这里随处可见乾隆、雍正所御赐的碑匾。

当然,来到盐官镇的游客基本也不是为这段历史而来,而是奔着这里的“天下奇观一线潮”而来,盐官古镇观潮公园作为钱塘江畔最佳观潮地点,每年都有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尤其以中秋节前后人数最多。

盐官镇的钱塘江潮以“一线潮”最负盛名,当地人称之为“海宁潮”。伫立钱塘江畔,还未见其潮水就已经听到了远处轰隆隆的声音,说时迟那时快,顷刻间潮水已奔流至眼前,壮观的场面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过,不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既然来到了海宁,当地特色的美食那是一定要品尝下的,而且每一道美味都与一位历史人物有着一定的关系。

第一道:海宁缸肉缸肉,顾名思义就是用陶缸来烹肉,其实这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历史非常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陶缸烹肉,海宁一直坚守这项传统烹饪方法沿用至今,目前已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

据当地说“缸肉”与大诗人苏东坡也颇有渊源,据说在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曾来到海宁,品尝了当地的缸肉后大为惊喜,所以当地人称缸肉即为东坡肉的前身。缸肉看起来虽肥,但吃起来肥而不腻,酥而不烂,来海宁必吃。

第二道:嵌宝鸭这道菜与我们所吃的糯米八宝鸭相似,在海宁,嵌宝鸭不仅是一道名菜,也是一道常吃的点心,每逢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当地人爱吃嵌宝鸭也有一个传说,据说乾隆帝南浔至苏州品尝到了当地的糯米鸭子,而乾隆又曾四次来到海宁,因此当地人对于嵌宝鸭也开始情有独钟。嵌宝鸭就是鸭子内放入糯米,浇上浓油重酱,吃起来口味独特。

第三道:糊辣鳝丝“糊辣鳝丝”是当地著名诗人徐志摩爱吃的一道美食,虽然名字中带有“辣”字,但这道菜并不辣,使用的胡椒粉并非辣椒。据当地人说,徐志摩每次回到家乡海宁,只要是招待客人必定会点这道糊辣鳝丝,足可见对其喜爱程度。

第四道:潮城宴球如今仅看外观,几乎没有人能猜出这道菜是用什么制作而成,关于这道“潮城宴球”在当地有一个传说,据说当年乾隆帝到海宁盐官南浔,途径一座小镇子并在此用餐,乾隆帝为了表示自己的廉政亲民决定不允许用大鱼大肉招待自己。

这可难住了厨师,不过经过厨师一番思考之后,决定将鱼肉剁碎、肥肉熬成油、肉皮切成丝,然后将这些食材混合在一起揉成团,这样做出来的宴球便看不出是大鱼大肉了,乾隆帝品尝后大为赞赏,自此之后“潮城宴球”也成了当地一道名菜。

第五道:海宁鱼圆鱼圆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品尝到,但在海宁的却有所不同,海宁鱼圆不会加入任何的淀粉,而是用纯鱼肉制作而成。据当地人说,海宁鱼圆起源于楚文王时代,有一次文王在吃鱼吃被鱼刺卡住了喉咙,一怒之下将厨师斩杀,自此之后,厨师们做鱼肉时必定会将鱼刺、鱼皮剔除,制作成鱼丸。海宁鱼丸吃起来爽嫩滑口,鱼汤更是非常的鲜美。

第六道:眼睛糕除了这些名菜之外,海宁还有一道比较有意思的小吃,叫“眼睛糕”,名字给人的感觉怪怪的,但吃起来却非常的可口。之所以叫眼睛糕,这是因为做出来的糕点由于整体看是白色的就如人的面孔,但馅料是黑色的,很像人的眼睛,于是当地人就把这个糕点称之为“眼睛糕”。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海宁的盐官镇看过钱塘江潮?品尝过这里的美食吗?欢迎留言评论哦

农历八月到海宁观大潮,还有这些美食不容错过

农历八月一到,浙江杭州边上这座低调的千年古城便又热闹起来。海宁盐官是良渚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2200年前吴王刘濞所置司盐之官于此,地以官名。它是享誉海内外的钱塘江大潮最佳观潮胜地,也是中国唯一的潮乡。

千年的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钱江潮涌的自然奇观,更是名人荟萃的地方。这里曾经诞生了戏曲家陈与郊、“瘟病医圣”王孟英、训诂学家朱起凤、女作家陈学昭、教育家郑晓沧、音乐家刘质平、古书画鉴定家钱镜塘、徐邦达与校勘学家赵万里……海宁陈家更是显赫一时的家族,还有金庸先生的查氏家族,也是海宁的名门望族。那么来海宁,除了看大潮,少不了的就是品尝美食了,今天小编带大家来看看海宁的特色美食。

海宁缸肉一城故事一缸肉,海宁缸肉实质为焖缸酥肉,也跟厦门的同安封肉有点类似~上桌是一大块三层肉,将其剪开,夹起一块,肥而不腻,下饭好菜。北宋熙宁八年(1075)六月,苏东坡来海宁撰写《安国寺大悲阁记》,逗留品尝到缸肉后大喜,并用以慰劳过修苏堤的民工,并亲自为此进行了佐料调整,缸肉因此得以广为流传,并被称为“东坡肉”。

钱塘江鱼圆清汤鱼圆,海宁鱼圆和别的地方的鱼圆都不同,不加配料,只是纯粹的鱼肉,味道鲜美,滑嫩爽口。单纯的煮清汤,无比鲜美。

眼睛糕是海宁这边的一个小点心,是一块块方糕,里面的馅料像眼睛一样,所以又叫“眼睛糕”。有咸甜两种口感,咸的里面包的是肉馅,甜的包的是豆沙,适合饭后小食。

宫廷宴球据说,此菜出自海宁盐官的陈氏世家。是由蔬菜,鲜鱼,肉皮等揉成丸子状,口味鲜美醇厚。

来了海宁,除了观大潮,一定不要错过这四种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