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说激光治疗近视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2:08:55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6亿人的眼部疾病,眼科专家直面近视手术后遗症,一文全知晓!"

老梁说激光治疗近视

1

中国的近视眼远比你想象的多。

世卫组织2018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近视患者达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持续居世界第1位。

而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的近视眼患病人口预计将达7亿。

7亿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在中国14亿人口中,可能一半都是近视眼。

患病率高达51%左右,远超任何疾病的患病风险。

那么,约51%的近视率,放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呢?

也是非常靠前的。

中国,位于东亚。东亚地区,一直维持着最高的近视率。

2020年每100人中有52人都是近视眼。

有句话说,“年纪有多高,镜片就有多厚”。

我国初高中生的近视率,是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当你在高中教室里抬头环顾,周围同学很少有不戴眼镜的。

主要原因,还是这个阶段青少年眼球发育处于高峰,且学业负担大,很容易出现用眼过度的问题。

但有一个现象很普遍:

在中国,把近视当作一个正经疾病看待的人并不多。

很多学生刚刚近视时,被家长拉到眼镜店草草配一副眼镜了事。

有些则为了美观,直接选择佩戴隐形镜片。

近视这病不起眼,却可能导致失明。

在亚洲东部,高度近视是造成实用生活视力中度、重度视力损害及失明的第二位原因。

仅次于白内障。

屈光不正是一种眼部疾病,而近视,是最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

越来越爆炸的知识、越来越刺眼的屏幕、越来越深的夜,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眼睛这个器官首当其冲地承担了太多。

2

我们的“眼部”器官很特殊。

角膜是人体唯一不靠血管供养的器官,是不可再生的。

而长期佩戴隐形眼镜或多或少都会给角膜带来损伤。

基于这方面因素,加上近视眼给生活带来的各种不便,很多人考虑到了“手术”治疗。

近日,在各地正在进行高考报志愿的工作,因为某些学校和专业对视力有要求,一些准大学生最近“扎堆”去做近视手术。

19岁的小霖是广州某高中一名高三学生,他计划报考警校,而他心仪的专业对裸眼视力有较高要求,因此想通过近视手术治疗。

除了专业报考要求,未满18岁周岁的青少年,视力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不符合近视手术条件。

所以,很多人“扎堆”都选择在高考后接受近视手术。

要说高考后出去玩,这事可以“扎堆”。

但,近视眼手术还是需仔细斟酌。

近视手术有诸多禁忌,并不是所有人都符合条件,每个人需“量眼定制”。

像未受控制的糖尿病、明显白内障、单纯疱疹性或带状疱疹性角膜炎、严重干眼症等等。

这些都属于近视手术的绝对禁忌症。

在开展近视手术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术前检查。

保证你是否能做近视手术,确保手术是否安全。

以及提前做好的“停镜”准备。

现在近视手术已经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手术方式也有很多种,为不同人群定向选择。

有些学生为了报上心仪的院校,不得不进行近视手术。

有一些学生,家长是真的担心手术的安全性。

“术后是否会反弹。”

“老了以后会不会失明。”

“手术后会不会得夜盲症。”

当然,说辞最多的就是眼科大夫为什么都戴着眼镜?

像一般的眼科大夫,有资历能够上手术台的,也基本上不是太年轻了。

加上每天做眼部手术的人太多了,眼科大夫也要考虑自身条件是否便利。

但是,这些都不具备一项手术是否安全的考虑范围。

今天,这一篇内容,从术前检查、手术方式、适用人群、医师建议和实际案例,这几个部分来给大家叙述。

真想做“近视”手术的人,可以好好参考;

不敢做“近视”手术的人,不要忙着“扎堆”,要考虑自身情况。

任何手术都是存在风险的,如果咨询、检查,还请到国内正规眼科医院及三甲医院去查看。

3

近视手术的安全性与术前检查密切相关。

眼部基础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综合验光、眼前节、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曲率、AB超检查、眼底检查等。

检查结果决定是否可以做近视手术。

如果被查出有圆锥角膜、青光眼等禁忌症,是需要先进行治疗的。

目前主流的使用手术方式针对成年人矫正视力的手术,有4种。

其中有三种是在角膜上操作的,还有一种是在眼内植入晶体。

角膜上的手术第一种叫“TPRK“(全激光)手术。

角膜上的手术第二种叫”FLASIK34(半飞)手术。

角膜上的手术第三种叫“SMILE“(全飞)手术。

眼内晶体植入的手术叫”ICL“手术。

我们近视眼镜是一个中间薄边上厚的凹透镜。

角膜屈光手术的原理是在角膜上用激光切削掉一个凸透镜。

这样就相当于在你的角膜上留下了一个凹透镜。

ICL手术,相当于把近视眼镜缩小到非常小的范围,放到你的眼睛里面。

有一个好处是,ICL手术后的视力有时要好于你佩戴框架眼镜的视力。

由于我们角膜的厚度是有限的,我们要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角膜组织。所以从角膜上激光切削凸透镜的时候,切削的越少越好。

而ICL手术就不会受这个控制,因此ICL手术更适合近视度数较高的人群。

像全飞更适合800度内的近视群体,半飞更适合1200度内近视群体。

通过术前检查,医生会根据你眼睛的生理结构判断更适合哪种手术。

但往往并不局限于一种,可以多种选择。

同样,这些数字也不是最后敲定的标准,考虑到角膜厚度以及散光度数,包括个人需求的影响,还是要综合判定。

例如,经常运动的人,眼睛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比别人多。

这类人群做全飞或者TPRK全激光毕竟适合。

在发生冲撞的时候,不会影响角膜瓣的移动风险。

假如你马上要征兵体检,这时候要考虑的就是“恢复快”的问题。

选择全飞或半飞,术后视力恢复的非常快,多数人第2天就能看到1.0。

而且,这四种手术,在手术过程中都不会有疼痛感。

手术过程是不需要担心的。

但是,手术中医生的技巧还是需要把关的。选择难度越高的手术,专家水平就要多考虑。

手术时间的选择上,还是很充裕的。

平日上班时间就可以进行手术,不需要特别长的假期。

如果选择全飞秒,提前检查大约需要半天,手术后第1天复查,术后第2天可以正常上班。

4

再来说一下ICL手术,眼内晶体植入是从1997年开始的。

比角膜屈光手术晚了几年,但在2009年放到眼内的晶体,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从而成为了现在的ICL手术。

新的晶体极大的减少了手术的复杂程度,也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

角膜屈光手术是在角膜上做减法,而ICL手术是在眼里做加法。

手术的时间只有几分钟,术后恢复的非常快。

它有一个明显优势,就是手术是可逆的。

晶体可以放进去,也可以取出来。

手术本身对眼睛造成的损伤是非常小的,所以对于高度近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低度近视也可以做。本身低度近视做激光手术已经很适合了,价格也不是很贵。

再来说一下近视手术安全性的问题。

目前所有的近视矫正手术都经过美国FDA、欧洲CE、中国CFDA等权威机构认证。

中国眼科医生们必须经过严格的手术培训,拿到资质认证,才可能出现在手术室。

医生会在手术前,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了解所有的手术并发症到术后的并发症。

近视手术,类似医疗美容,不是必需品,而且也不便宜。

所以,需要自行考虑。

来源:@眼科小超人老梁

关于术后并发症,和视力反弹问题:

手术后,会出现畏光、眼干、重影、屈光参差、矫正过度,以及手术可能引起的眼睛炎症、切口延迟愈合和角膜内皮损害。

但近视眼激光手术后的危害大多数都是可以通过选择正规的眼科医院避免的。

手术后1-3个月恢复期内,这些症状会明显。

但不会持续太久,多数会在恢复期后逐渐消失。

那近视手术后度数会不会反弹呢?

这个还是有可能出现反弹的,也叫屈光回退。

一般出现在手术后半年以上,再次出现屈光力的下降。

如果反弹的度数不是太大,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处理,随着病情的进展有可能恢复正常。

但是如果度数仍然比较大,可以考虑再次手术治疗。

如果手术后经常对着电脑,会不会再次近视?

眼科专家是这样说的:

除非是病理性高度近视,否则成年之后眼轴不会变化,电脑验光测量的近视度数变化叫测量误差。

有人做完近视手术后,视力一直没有变化;也有人做完后,视力倒退严重。

这里面也与个人体质有关。

多数人最担心的就是关于近视手术后的后遗症,夜盲症和年纪大后失明问题。

夜盲本身和近视没有关系,但如果是高度近视,可能会有点关系。

高度近视可能会导致眼底病变,造成夜间视力不好。

但要注意的是,夜盲症也可能是早期的一种症状,这都需要术前检查时进行检测。

关于失明问题:

任何手术都可能出现一定并发症,但老了以后会不会出现失明的情况,现在并没有医学根据,也没有相关报道。

当然,就像许多网友说的,不能因为没有就此判定。

如果真的有这方面隐患,都可以在考虑范围中。

5

最重要的还是要选择正规眼科医院或三甲医院进行手术等一系列安排。

医院的资质+医生的资质,至少会保障你术前检查,以及术中安全问题。

十年前做近视手术的那批人,和如今在做近视手术的人,还是有些区别的。

近几年,医学技术突飞猛进,手术样式也越来越人性化,在技术的加持上,会比十年前更发达,更妥帖。

在查阅资料时候,我发现有些人近视手术已经做十年了,确实会出现视力倒退,或夜间模糊的情况。

但也有做完十年的人,眼睛并没有任何改变。

除了手术方式、医学技术、自身身体素质,包括后期护理、饮食以及用眼程度上,这些都是影响手术后出现问题的因素。

如果不是一定要做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观望一阵,也许还会出现新的技术,更完美的方案。

眼部是我们的特殊器官,因为它的珍贵性,所以更要仔细斟酌。

眼保健操的骗局,并不能帮你改善视力

改善视力、摆脱眼镜,这是很多近视人士的共同心愿,在市场上,宣称能够恢复视力的产品和训练方法也总是层出不穷。在这些“疗法”当中,通过转眼睛、变焦点等方法“锻炼眼肌”、“摘掉眼镜”的自然疗法似乎格外受人青睐,网络也常可以看到《xx天轻松改善视力》的锻炼教程。我们小时候经常做的眼保健操,也是遵循这个道理。

这种近视治疗法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在一百年前,眼科医生威廉·贝茨(WiiH.B)就写下《摘掉眼镜完美视力》,创立了这套“锻炼眼睛改善视力”的自然疗法。然而,贝茨疗法的理论与现代眼科学和视光学理论相矛盾,它的效果也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在贝茨提出这种疗法之初,他就受到了很多眼科同行的批评,现在美国视光学协会和美国眼科学协会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些“疗法”统统没有科学证据,它所发挥的只是一种安慰剂效应。

那么,贝茨的理论到底哪里不科学?眼部锻炼的疗法为什么不能真正帮助人们改善视力呢?

贝茨理论:南辕北辙的“眼外肌放松”

贝茨认为,眼球通过改变形状来聚焦,眼外肌紧绷(i)是屈光不正的原因,因此放松眼外肌肉可以提高视力。于是,他创造了一系列的眼部训练方法,包括捂眼、闭眼照太阳或灯光、转动眼球、摇摆法、看多种彩色等等。

然而,他的近视理论和人眼的运作机制其实根本就不相符。

事实上,人类眼外肌的作用只是改变眼球方向,负责眼球聚焦的完全是另外一种肌肉——眼球内的睫状肌。睫状肌藏在虹膜的后方,它是一个环形的肌肉,身上有无数根小绳子(悬韧带)“拉住”晶状体赤道部。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可以改变晶状体性质,让它变胖或者变扁,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晶状体的屈光力。很多同学都经历过散瞳验光,点一滴散瞳的眼药水(有效成分为托比卡胺),睫状肌被麻痹无法收缩,眼睛不能聚焦,看东西就变得模糊了。但在这个时候,眼外肌并不受影响,眼球还是可以自由地转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睫状肌才是真正控制眼球调焦的肌肉。

睫状肌上无数根悬韧带附着在晶状体的赤道部

另外一方面,眼球改变形状对眼睛调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在调节的过程中,睫状肌收缩,使脉络膜向前向内,巩膜的周长因此减少,眼轴变长。眼轴长度变化对整体屈光力影响很小,它的屈光度大概只有−0.036D(注:屈光度D为焦距的倒数,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是-1),而晶状体屈光力为16-19D。如果真要把眼球屈光力全部寄托在眼轴变化上,那么随着眼球大幅度拉长,视网膜会脱离下来,我们干脆就看不见了。

当眼球聚焦于远处物体,睫状体松弛,晶状体变得扁平,而聚焦于近处物体,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则变得胖胖的。

现在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以及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过少才是儿童近视的原因。那么,近视的眼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睫状肌厚度增加、睫状突位置靠后和巩膜纤维变薄,这些病理改变并不能靠自然疗法来逆转。除了近视度数无法降低,散光度数也无法通过锻炼眼球运动来降低。散光往往与近视并存,存在散光时,看近看远都模糊。验光配镜时,验光师会告诉您近视度数和散光度数,而这个散光度数是由角膜和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决定。

由此可见,把近视归因于眼外肌疲劳和眼球形状变化都是不靠谱的,闭眼转眼珠、来回移动视线之类运动眼外肌的方法,也无法对调整眼球焦距的睫状肌产生什么影响。最终,解决屈光不正问题,还是需要镜框眼镜、激光手术、OK镜、眼内人工晶体植入等真正科学的治疗方法。相信现代眼科学,而不是自然疗法。

戴眼镜会损害视力吗?

除了放松眼外肌的理论,贝茨还固执地认为长期戴眼镜会让视力下降,为此甚至经常在诊室里砸碎患者的眼镜。时至今日,也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总戴眼镜会让近视加重。而事实上,这种说法并没有证据支持。相反,矫正不当会才加速近视进展。对于孩子,屈光矫正到最佳甚至是强制性的。

需要警惕的是,“戴眼镜损害视力”这种说法还可能带来更多危害。如果近视人群因此坚持不戴眼镜,开车时就会把自己和行人置于危险当中。对于儿童,不矫正的近视还可导致弱视。

阳光疗法:眼睛很受伤

在贝茨的近视疗法中,还有一种更加极端的方法——让眼睛直接暴露在太阳光之下。贝茨坚信阳光暴露可以使眼睛受益,他甚至声称“视力正常的人可以直视太阳或人造强光源,不会引起损伤或不适”[1]。这种观点也极其荒谬。

贝茨《摘掉眼镜完美视力》一书中关于晒太阳的示意图,一个凸透镜把太阳光聚焦到患者的眼睛上。我们可以看见这位可怜的患者在忍受着痛苦,他的眼球在向下躲避太阳光,这是我们人类的本能。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除了皮肤晒伤,还会增加多种眼科疾病的患病风险,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翼状胬肉、老年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都与此有关。在到达地表的紫外线中,UVA占了95%,它不仅会晒黑皮肤、造成光老化,也可加速白内障和黄斑变性的进展。UVB虽然比例小,但能量大,如果过多接触,也可引起角膜损伤,造成电光性眼炎。而直视强烈的阳光,就等于强迫眼球吸收这些高能量的光线。

所以,晒太阳提高视力是不可行的,相反,在阳光强烈的时候,还要戴太阳镜保护眼睛。

“有效”的假象

尽管理论站不住脚,实际效果也缺乏证据支持,但仍有不少患者在体验了贝茨疗法之后感受到了暂时的“视力变好”,这种情况其实是泪膜带来的假象。

角膜表面的泪膜,由外而内的三层:脂质层、水样层、粘蛋白层

角膜表面有很薄的泪液,大约6-10微米,叫泪膜。每次眨眼睛,都是涂泪膜的过程。泪膜必不可少,除了保持角膜和结膜的湿润,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改善角膜的屈光力。角膜表面是不光滑的,泪膜则能够帮助填充这些凹凸不平,使角膜变得光滑。大家一定深有体会,哭的时候,泪眼朦胧、看不清楚。而长时间盯着电脑看、眨眼次数减少时,泪膜蒸发,又会视物模糊。这时候多眨几次眼睛,视野就能变得清晰一些。

贝茨方法中的掌心捂住眼睛其实是一种干热敷,可以让睑板腺腺管里的油脂变得松软,易于排出,补充泪膜中的油脂层,减少泪液挥发。而且另一种闭目转动眼球的“疗法”,其实也是在帮助均匀涂抹泪液。

然而,补充泪膜对治疗近视并没有真正实质性的作用,如果需要滋润眼睛,滴一滴人工泪液也会比贝茨的方法更加快速有效。

时至今日,贝茨老先生已经逝世80多年了,他在眼科手术中使用肾上腺素止血的创举对眼科学界有很大贡献,然而在治疗近视方面,他的理论和疗法都没有科学依据。现在,我们还是让“贝茨疗法”沉睡在故纸堆里吧。(编辑:窗敲雨)

作者:眼科小超人老梁

链接:高标签]来源:果壳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k.),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

陶勇:曾是世界一流医生,如今他再也拿不起刀,却换种方式救人

“如果世界无纪律、无原则地用榴莲吻我,那我会有组织、有纪律地将它做成披萨,希望我们都能接受亲吻我们的榴莲,并有勇气与实力将它们都化为披萨。”

世界以痛吻他,他却对世界报之以歌。

他是陶勇,国内顶尖眼科专家之一,也是一位心怀大爱的妙手仁医。

主刀过上万台手术,他用精湛细致的医术,帮助成千上万的患者重获光明。

一起恶劣的暴力伤医事件,却让他身患残疾,执起手术刀都成奢望。

究竟是继续坚持到底,还是另择良木而栖。

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陶勇又该何去何从?

陶勇

暴力伤医2020年1月20日,北京市朝阳医院上演着惊悚的一幕。

一男子手持菜刀在医院走廊大喊大叫,状若疯狂,连安保都难以阻止。

鲜血沿着菜刀纹路蜿蜒滴落,很快集聚成一小滩赤红色的血洼。

显然,他已经得逞。

就在眼科诊室不远处,39岁的陶勇躺在血泊之中,奄奄一息,眼神平静而绝望。

他的脑袋正在源源不断涌出鲜血,左手小臂至手掌也有一条深可见骨的伤口。

陶勇受伤现场资料

众人见此都十分胆寒,要知道,手对一名外科医生来说重要程度无可比拟。

男子被制服之后,昏迷的陶勇被众人送入手术室,经过7个小时的抢救,才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他左手臂和头部多处被砍断的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显微手术缝合,伤口可怖。术后颅内血肿,整个脑袋都被纱布缠着,整个人因为水肿看起来比平时大了一圈。

陶勇苏醒的时候,他的手没有任何知觉,头也被固定不能动,只能艰难地转动眼珠,他看见病床旁围满了人,床头摆着各式各样的花篮。

神经外科的主任对他说就差一点点,他头上共有三刀,其中一刀差一点就砍碎枕骨骨头,一旦骨头碎了,脑浆流出来,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刀砍在脖子上,差半公分,脊髓就会受到损伤,将导致高位截瘫。

最后一刀差一公分就碰到颈动脉,极容易造成大出血。

但凡出现一点差池,对他都是致命的伤害。

陶俑回忆受伤时的情况

昏迷前的回忆随着这段话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里回放,他明白过来那并不是一场噩梦,而是残酷的现实。

他心中已有不好的预感,自己怕是很难再执刀了。

看着泪眼婆娑的妻子,他调侃道:“幸好被砍的是我,我年轻,跑得快!”

怕大家为他担心,总是为人着想的陶勇习惯于故作坚强,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会一个人睁眼望着天花板,在黑夜中默默流泪。

全麻手术不可怕,可怕的是术后的恢复期,那是一个痛苦又漫长的过程。

“就像是掉到冰窟里,然后时不时串一下,串的时候就像有人伸到你手里去揪肉一样疼。”

康复训练的疼痛一度让这个坚强的男人落泪,敢于直面死亡的他在康复器械面前扭过头,咬紧牙,不敢直视。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直到现在,陶勇的手依旧需要长期的训练。

陶勇接受术后康复治疗

事业的抉择陶勇有一同门师妹老梁,博士毕业后,她在人民医院工作了一年,正好碰上耳鼻喉科室的老师被伤害,她虽没有亲历,但血淋淋的现场让她崩溃,最终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好转后的她选择了出国,进入美国的一家私人诊所工作。

在知道陶勇受伤之后,她也劝陶勇另谋出路,出现这种情况对医生心理始终是个巨大的考验。与此同时,其他同事基于为陶勇考虑的角度,也跟着一起劝说他。

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种退缩,更是一个抉择。

众人都以为历经此劫的陶勇会性情大变,或者他至少会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陶勇在接诊患者

可是,陶勇的决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2020年5月13,也就是陶勇出事的114天后,北京朝阳医院的人都知道那个被砍伤的医生又恢复出诊了!地点都没变,依旧是那间熟悉的703诊室。

也许很多人都会不解,为什么陶勇受到如此大的伤害还坚持回归岗位。

殊不知他本身就是一个离经叛道、对眼科救治如痴如醉的医迷。

一个理想主义的医者1980年,陶勇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的一个沙眼重镇。

7岁时,他亲眼目睹医生用细针从母亲的眼睛里挑出一颗颗白色的结石,饱受沙眼折磨的母亲因此缓解了疼痛。

幼年的陶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在那一刻明白了医生的价值——帮助患者解决痛苦。

通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埋头苦读,陶勇在1997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他选择医学作为专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把它当作理想和事业。

陶勇

在校内学习的陶勇没有丝毫懈怠,他废寝忘食、勤于思考,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屡次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赞扬。

本科毕业之后,陶勇顺利保研,并在三年之后继续攻读博士。

深造阶段,陶勇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葡萄膜炎。

用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副院长魏文斌的话说:“这是一个没多少眼科医生愿意关注的冷门领域。”

因为这个病不止和眼睛本身,和全身都有很大关系,一般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易得的并发症。比如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做过骨髓移植的白血病人、艾滋病人等。

陶勇和患者合影

正是由于病因复杂,所以很多同门都对此望而却步,全国范围内研究葡萄膜炎的医生都屈指可数。

只有陶勇迎难而上,在他眼中,患者的身体健康是重中之重,如果能通过眼睛的治疗辐射其他病症,那更是一举两得。

多年的学习研究让他收获颇丰。

在专业上,陶勇达到了国内同年龄段医生的最高水平。28岁北医博士毕业,35岁成为主任医师,37岁担任三甲医院科室副主任和博士生导师。

在学术上,他在SCI《科学引文索引》发表的论文有98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有26篇,还主持着多项国内外科研基金。

这份光鲜亮丽的履历不仅是陶勇的人生标签,更是他行医路上的重要基石。

陶勇

一个心怀大爱的妙手仁医2009年刚从德国交流回来的陶勇,参加了公益医疗队“健康列车”前往江西。

在旅途之前,他的老师反复叮嘱他不要冒险挑战复杂的病例,因为一旦失败就会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在那里,他遇到一位身患白内障的王阿婆。

因为王阿婆的病因十分复杂,就算是北京大医院的成熟医生也不敢轻易动刀。

陶勇外出期间

想到临走前老师的嘱咐,初出茅庐的陶勇更不敢轻举妄动。

可是听了王阿婆的故事之后,原本坚定的陶勇动摇了。

王阿婆是一位不幸的老人,已经90岁高龄,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只留她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世上。

眼看大限将至,王阿婆想要为自己缝制一件寿衣,因为当地的习俗是人死后只有身穿寿衣才能和已故的家人团聚。

可白内障十分严重的王阿婆连日常生活都成问题,更别提为自己缝制寿衣这种极费眼睛的细致活。

陶勇不顾一切帮王阿婆做了手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王阿婆视力恢复到了0.6。

但是王阿婆的身体早已油尽灯枯,手术一周后,她就离开了人世,临死前她穿上了自己缝制的寿衣。还特意托人给陶勇送了一封感谢信。

这件事给陶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手术的成功更让他觉得:只要自己坚持无愧于心,就能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

在之后的行医生涯中,他兢兢业业,对每一位病患都是全力以赴。

他接诊过很多困难的病人:“眼部恶性肿瘤的孩子,白血病骨髓移植后眼部真菌感染的人,煤炭瓦斯爆炸造成眼外伤的工人、艾滋病人、结核病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