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厂工作(眼镜厂什么工作最好)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4:10:35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江苏丹阳,靠一副眼镜发家的“中国眼镜之都”

眼镜厂工作(眼镜厂什么工作最好)

“五米之外,雌雄不辨;十米之外,人畜不分”,这是近视人群常用来调侃自己的一句话。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使用电子产品的频次越来越高,近视群体也越来越庞大。而近视人群在裸眼状态下,就仿佛“上帝在眼前遮住了帘”,这时的窘迫亟需一副眼镜来解救。

热知识来了!大家购买到手的眼镜,其实很有可能都来自国内同一个地方——丹阳,江苏省辖县级市,由镇江市代管的一个苏南小城。

丹阳市地理位置

据新华社统计,在不到百万常住人口、仅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丹阳坐拥眼镜相关企业1600多家,从业人员超5万人。官方数据显示,丹阳年产镜架1亿副,镜片4亿副,其中镜片占全国生产总量70%、世界总量50%,是世界第一大镜片生产基地。也就是说在全球,每两个人戴的眼镜中,就有一副是来自丹阳。

有着“中国眼镜之都”称号的丹阳,是如何依靠眼镜这个小物件拉动大产业的?在疫情时代下,丹阳眼镜产业的现状如何?此篇,我们来讲讲“丹阳眼镜”的故事。

从乡村集市到眼镜之城

上世纪60年代,丹阳这座城市与眼镜正式结缘。一帮原在苏州、上海等地眼镜厂工作的知识青年来到了丹阳,在他们的技术指导下,丹阳孕育出当地第一家眼镜工厂。

之后,随着社会对眼镜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丹阳乡镇办眼镜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丹阳火车站附近,有许多眼镜手工作坊,商铺沿街而建,零零散散,被称为“窝棚眼镜厂”。

1986年,丹阳政府看到了机会,决定扶持行业发展,选定丹阳火车站附近的车站、双庙两个村,建起全国最早的专门用于眼镜交易的“华阳眼镜市场”和“云阳眼镜市场”,丹阳眼镜市场迎来鼎盛时期。1987年底,丹阳眼镜厂发展到了400余家,年产眼镜650万副,成为乡镇办工业的一大支柱,丹阳也被誉为“新崛起的眼镜之乡”。

图片来源:《丹阳眼镜城的前世今生》视频截图

90年代初,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国眼镜大量涌入中国。由于当时生产条件较落后、制作工艺粗糙,丹阳当地生产的货品难以和物美价廉的外国眼镜相抗衡,许多商贩受到重创。好在,丹阳政府积极给予政策扶持,不少眼镜厂开始技术和工艺创新,走上了转型之路。

90年代末,华阳、云阳两个眼镜市场经改造后连成了一片,占地25亩,摊位180多个,拥有眼镜经营户500多户,年交易量超10亿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眼镜交易批发市场,丹阳眼镜也开始走向世界。

2014年5月1日,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隆重开业,丹阳眼镜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丹阳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中国眼镜之都”。

丹阳第一站:眼镜城

出了丹阳火车站,抬头就能看到“中国丹阳眼镜城”,新旧两栋眼镜城相邻矗立。

上千家商铺在这里经营着批发、零售生意。不仅有物美价廉的眼镜制品,还有货真价实的万宝龙、蔡司等全球知名品牌。眼镜城营业时间为早上8点半到晚上5点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进货商和顾客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大楼内摩肩接踵、人头攒动。

中国丹阳眼镜城

来之前听很多人说,丹阳眼镜市场水很深,一副眼镜的利润可以翻好几倍,就连本地的司机都提醒我们:“到眼镜城买眼镜,最好有认识的人或者带上一个行家,不然很容易被抬价。”

但来到现场我们发现,这里的眼镜价格,比其他城市的门店零售价实惠很多。在外地普通门店,配一副稍微好一点的眼镜,动辄上千元;但是在丹阳,很多店铺的价格都是在零售价的基础上再打个5折、4折、3折等,几百块甚至一两百块,就能拿下一副眼镜。

眼镜款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

而且商家还会提供一套完整的流程服务:验光、量瞳距、打磨镜片、选镜架……只需耐心等待一会,现场就能配到一副合适的眼镜,方便又快捷。

“早就听说丹阳眼镜有名,来的时候好多朋友都让帮忙带,我刚才买了好几副。”许多外地来丹阳的朋友,专门跑来眼镜城体验。

顾客在店内体验验光等服务

据了解,一副普通的镜片出厂成本价在10-20元,最高的也就刚过百;普通镜架同样几十元能拿下。那么,为何一副眼镜到了消费者面前售价就变成几百甚至上千元呢?眼镜行业真的如此暴利吗?

跟当地人和眼镜城的商家询问情况后,大致了解了一些原因。

镜片镜架经过检验出厂后,由经销商收购,再被销售给下游眼镜店,这中间的层层加价,就会导致最后零售价的增加,但整体利润其实并不是很高。拿经销商来说,除了采购镜片和眼镜架的成本外,有的还需为下游眼镜店提供培训服务,负责店铺镜片的退货以及对报损产品进行更换,算下来也是一笔支出承担。

眼镜款式多样的门店

再者,眼镜是一种低频次消费品,很多顾客购买了以后,能用2-3年。对于商家来说,店租和员工工资是个大开销,像眼镜城内一家60平米的店铺,每年租金要20多万元,因此许多商家一般要翻到成本价十倍以上去售卖,以此保本获利。但由于眼镜城很多商家直接从供应厂家拿货,甚至有自己的私人小作坊,因此定价相比于外面的眼镜店还是要低些。

另外就是品牌溢价的原因,如果想要购买进口的品牌眼镜,价格自然要比普通的国产品牌高。

总的来说,只要需求不是很特殊,在丹阳眼镜城还是能以实惠价格买到一副合适眼镜的。

当然,丹阳眼镜城有光环,也有负面信息,如“质量参差不齐”“山寨大牌”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缔造了中国眼镜的产销神话,支撑着许多丹阳人的生计。

焦虑与机遇

市场在发生变迁,今日的丹阳眼镜城,有人欢喜有人愁。

曾经,这里的批发商因货品价廉、种类多,占据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后来,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开设眼镜批发市场,还有互联网电商日渐发达,各种浪潮冲击让他们不胜招架。

相比于以前的鼎盛时光,大多数商家们坦言当下生意难做。特别是这两年多疫情的影响,眼镜城的客流更是肉眼可见地减少。

疫情下客流稀少的眼镜城

针对眼前现状,很多人已经从纯批发商转型为批发零售商,无论大单小单,有生意就做;另一方面就是从传统的线下销售转到线下线上多渠道销售。

传统的眼镜实体店商家,很多都是随着丹阳眼镜行业同步发展起来的,他们从摆摊起家、或继承祖辈生意,依靠着手头积攒的老客户生存。

如今,商家主要通过手机微信维护与老客户之间的关系。他们每天的朋友圈,几乎都会发好几组眼镜照片,包括各种明星同款、大牌新款等,待熟人找他们购买后直接快递发货。

在朋友圈积极营业的眼镜商家

另外,许多年轻人主动拥抱时代的变化,在原有实体店的基础上,开拓新业务模式:开网店。

开网店的优势很明显,可以节省一些在租金、员工工资、装修上的花销,因此产品价位相对更低,更有竞争优势。除了销售通用度数的眼镜外,不少商家还能根据买家提供的相关参数,给到定制眼镜。而且近些年直播火爆,他们也开始尝试直播卖眼镜。

正在直播的眼镜商家图片来源:丹阳市人民政府

丹阳越来越多的眼镜生产工厂也走上了1688此类线上批发平台,部分外贸企业逐步开拓海外线上及线下分销市场。眼镜制造与电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形式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丹阳5万多眼镜行业从业者,会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故事。

丹阳,让人“眼前一亮”

如果没有眼镜,地处南京上海之间的江苏丹阳,也许只是长三角一个藉藉无名的小城。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这里已形成了以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较完整的产业链。

丹阳眼镜除了有家庭小作坊生产,还有大工业园区的集约型生产。在丹阳司徒镇的眼镜工业园区,许多有名的企业如万新光学眼镜、海昌隐形眼镜等在此建厂。

万新光学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批树脂镜片生产销售企业,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树脂镜片生产基地之一,年产量超1亿片,年销售额达12亿余元;明月光学于2021年成功上市;海昌公司属世界五大隐形眼镜生产企业之一;江苏淘镜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眼镜电商企业……

江苏万新光学有限公司

据统计,2020年,丹阳眼镜行业全年开票销售90.53亿元,同比增长6.01%,眼镜进出口总值4.64亿美元,同比增长4.6%。2021年实现应税销售112.2亿元,同比增长25%。

在取得当前的成绩下,丹阳还将继续向建设成为“中国眼镜产业高地、世界眼镜文化之城”的目标迈进。在沪宁城际高铁站前,这个衔接老城和新城的重要枢纽位置,金贸集团于21年8月宣布投入超过85亿元资金建设丹阳眼镜特色小镇。小镇合作开发用地约1700亩,重点规划建设包括酒店、眼科医院、视光科技会馆、视光主题商街等在内的10大项目,于21年12月正式动工建设。

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

2014年,丹阳首次跻身GDP千亿县俱乐部;2021年,丹阳位列江苏十强县域经济体GDP第十。从一个民间自发小摊位,到一座中国眼镜之都,丹阳凭借着一副眼镜,拉动了小城GDP的直线崛起。

期待每每来到丹阳,总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转载合作-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周汉泽,1994年拿一万三月薪的牛角眼镜创业者

从工人到老板不容易,从老板再到工匠更不容易。周汉泽,一个80年代来深的务工者,在这深圳快速发展的40年里,他不仅从普工做到了管理层,还创业做起了大老板,最后专注做设计研发。这是怎样一段传奇的人生?

今天

让我们走近这位

牛角眼镜的创业者、实干者

80年代的深圳

上世纪70年代初,周汉泽出生于汕头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人口众多,除了务农还经商,经济条件挺不错。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他,从小就立志要当老板。

在17岁那年,他跟随村里人来深圳打工,先是在福田、文锦渡等地当搬运工。浑身酸痛的少年混在一群成年壮汉中间,不叫苦也不叫累。他暗暗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磨炼罢了,决不能打退堂鼓。

不久,他在老乡的介绍下到高雅眼镜厂打工,从此开始和眼镜制造行业结缘。

在眼镜厂待了6年,从学徒到师傅,从普工到管理层,1994年便能拿到一万三千元港币的月薪。尽管薪水颇高,但他并没因此满足现状,而是下意识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大发展空间。

当时他的工作岗位是模具雕刻。因技术过硬,工余时,常有附近的厂家私下找他帮忙雕刻模具。他由此接到了一些小订单,慢慢地,订单越来越多,已不是在空余时间能应付得了的。于是,1994年9月,年仅24岁的他放弃了高薪,自己出来开厂了。

眼镜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就是雕刻磨具。他在款式、尺寸的设计上下苦功。从零配件加工开始,到后来的成品镜架生产,每一步走得稳打稳扎。1999年,工厂发展到有七八十名工人。因实在太忙,妻子从一个娇娇女一夜之间变身为他的后勤主管,厂里,家里两头奔。

这是绝大多数早期深圳创业者的写照之一。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他们就是这么埋头苦干,夫唱妇随,把生意做得更加红火。

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分,埋头苦干,能研究、开发出新产品,他便很开心了。在很多员工眼里,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工作狂人。

眼镜加工

在国内眼镜行业深耕多年,从最初的配件加工到成品生产过程中,他曾为很多商家设计过镜架款式。但在多次参加各地政府组织的展览会以及培训、论坛等活动后,周汉泽就逐渐有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迄今为止,他注册的商标有两个,也申请过6个发明专利。目前已有2个专利被批下来。

国内市场做得很不错,但周汉泽并未满足于眼前利益,而是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他对新材质的利用和开发一直很有兴趣。2004年开发出第一条钛架生产线,2014年3月28日增加另一条钛生产线;2009年开始生产玳瑁眼镜架;2013年增加生产玳瑁眼镜首饰。

同时,他又把目光投向了牛角材质。早在2002年去日本一趟,同伴们顾着看街头美景,周汉泽却留意到日本市场上的牛角镜架,对每一副镜架都爱不释手。细细揣摩下,他深感牛角是所有镜架中最优质的材料。回国后不久,便从非洲和印度进口牛角,开始做起了牛角镜架,直到把它做成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但周汉泽对这样的经营状态并不满足。为此,他受朋友启发,先后去了意大利、法国和日本等国考察。欧洲人的浪漫优雅,以及对时尚的需求和追捧程度,让他视野大开。随即,他在日本近距离接触到了传说中的源赖角町,一个打算转让的有皇室背景的古老家族所拥有的老品牌。不久,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他获得了源赖角町在全世界的商标使用权。

中国眼镜优质保证,自主设计民族品牌

香港中华眼镜制造厂商联合创会永远荣誉会长寄语

从日本回国之后,他开始加足马力,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周汉泽说,工作=健康时尚+色彩+视觉+元素+生活流行风。而雕刻模具,必须紧跟时代,对时尚审美和流行色彩具备一种职业的嗅觉以及天然的敏感。

搞开发设计,唯有把整个眼镜生产线熟透,又对市场流行风格和当地的审美方向完全把握,把大国工匠精神和职业信念渗透到每一个产品里,才能做出别人仿制不出来的效果。眼镜架的生产,很大程度得依赖手工。唯有执着而专注,带着情感才能把产品做到尽善尽美。简单、实用,即是正道。它所焕发的高品位、气场风度,饱含着神韵和灵动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

展出的眼镜

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广州主办了国际眼镜展览会。泽鹏达公司的宣传品牌海报一经推出,即引来很多客户关注。

天然牛角消费品,源赖角町的品牌,钛架牛角架精品中的视觉,可拆换的弹弓笔,已有外观结构设计专利和弹性结构专利,这些元素相结合,吸引了很多国外的经销商。先后有意大利和法国等地的商家找到他,开始洽谈合作事宜。

经过一轮轮的讨论、商量,和谈判,终于和意大利、法国等地的外商签下了一批牛角镜架的订单,并在欧洲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活动。

周汉泽把公司的官方抖音发给笔者:精品光学架,鸿运当头,与众不同。画面简洁,明快,醒目,对产品风格做到了完美演绎。至此,那个从小梦想闯荡世界的乡间少年,不仅当上了老板,还玩转了时尚。作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之一,他不仅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还和国际接上了轨。

在很多人眼里已是成功人士的他,却时刻具有危机意识。他说做实业本身难免存在压力。可是,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让他重新选择的话,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主创业。

年少时的理想已经基本实现。人到中年的他,更像一个老工匠,只想集中精力把镜架设计做得更好,尽快找到一种新材料来替代以前惯用的材料。比如,有谁见过由锗制成的托叶吗?还有原矿鸡血石制成的托叶?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周汉泽已经把这变成了现实。毕竟,人工、租金等成本难以降下来,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找到一种新材料无疑是当务之急。

然而,他还是在朋友们的召唤下,经大家投票选举,出任了深圳首届眼镜协会的副会长。他说话耿直,强调一个好班子太重要了,领导班子一定要负责任,肯扛事,要对行业有所贡献,做活动不能只考虑短期回报率,眼光要放长远一点。

回首往事,他的青春,大部分时间都是跟铁疙瘩一起度过。每一份工作,每一个产品,背后都凝聚着劳动者的专业、专注,和执着。他说,这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和追求,应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做事把本职做好,做人把品德做好。无论成败,用心就好。

从老板格局,到工匠精神,对周汉泽来说,处处都是修行。而深商的社会担当和职业精神,也必将由此闪光。

资料来源:红棉文学(张夏)

整理编辑:精彩横岗

“眼镜第一县”的冰火两重天:有人日进斗金,有人坐困愁城

在这里,成本20元的镜架,200元卖是讲人情,300元卖是讲交情,400元卖是讲行情。

文|丁波

编辑杜博奇

江苏省丹阳市的一个小镇路口竖着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戴丹阳眼镜,看美丽中国。”

眼镜,盛传的暴利行业之一,丹阳则是这个“暴利”行业的集聚地。

这个总人口数约80万的小县城,占领了全球50%的镜片市场份额,以及国内75%的镜片市场份额。

当地有5万人从事与眼镜相关的工作,有年销售额上千万的“眼镜店之王”,有年贸易额超60亿的批发市场。每年这里还要接待数十万人的“配镜一日游”。

但这里没有因此暴富的迹象和车水马龙的繁华。

丹阳街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眼镜店

加价十几倍,暴利的眼镜?与丹阳火车站隔街相望的,就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一个以批发为主、零配为辅的市场。

暴利、水深,是外界对这里最多的描述。

丹阳眼镜城,每年贸易额超60亿

据网上流传的“丹阳眼镜城配镜攻略”,成本20元的镜架,200元卖是讲人情,300元卖是讲交情,400元卖是讲行情。砍价的时候说一句丹阳话“飞要”(“不要”的意思),见效显著。

这座总面积约10万平米的眼镜城里,从一楼到五楼有近1000家商铺。店里的镜架、镜盒摆得满满当当。每一间商铺的背后,几乎都有一家工厂。

眼镜城一楼分布着南京吴良材、大光明眼镜等品牌连锁零售商,和明月光学等当地知名的镜片品牌店。往里走,则是大大小小的批发店铺。

眼镜城里做批发生意的店铺,镜架摆得满满当当

一家工厂店的店员招呼记者,“这个TR镜框我们批发价38块一副,20副起批。别人来这里零配的话(价格)一般乘以8,拿出去的建议零售价399、499。”

算下来一副镜框可以加价13~17倍。

一番介绍后她又提醒道,“入行时最好有朋友带一下,你没接触过的话,价格、品质这些方面你根本看不出来。”

不过,在街头拉黄包车的夏师傅,听闻“暴利”一说后了然一笑,“没那么赚钱,工资房租水电成本很高的。”

每年30万人从全国各地赶来眼镜之于丹阳,就像皮革之于海宁,皮鞋之于温州,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

这个总人口数约80万的小县城,占了全球50%和国内75%的镜片市场份额。

在这里,有5万人正从事与眼镜相关的工作。开眼镜店,开镜架镜片厂,在厂里或店里上班。

与八十年代初相比,丹阳眼镜已今时不同往日。来丹阳三十五年,温州人洪作东亲历了当地眼镜行业的崛起。

在丹阳做了三十多年眼镜生意的洪作东

他记得初到丹阳时,火车站附近的眼镜贸易已经很活跃。

当时国门刚刚打开,社会发生巨变,年轻人们一边迷茫一边开始拥抱变化,跃跃欲试想要下海。

和洪作东一起在火车站做生意的,除了本地人,还有他的浙江老乡和江西人。在那个拿货不愁卖的年代,由于没有固定场所,许多买卖就在马路边的自行车坐垫上完成了。

1986年,洪作东们从马路牙子搬进了火车站旁新建的华阳眼镜市场。此后,他见证了市场扩建,与隔壁的云阳眼镜市场合并,以及再后来,10万平米的新眼镜城拔地而起。

早年的丹阳眼镜城

三十多年过去,丹阳早已成为全国的眼睛商品流转地。早期在市场里搞批发的江西人和温州人,对外都自称“半个丹阳人”。洪作东也在这里有了3家零配门店。

他们部分已经转型或正在转型,有的办厂,有的如洪作东一样转型做零售,将丹阳眼镜业的制造、批发贸易、零配串成了闭环。

眼镜城始终是他们的根据地。

每年有30万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批发或零配,创造超60亿人民币的贸易额。洪作东也是在这里缔造出了年销售额上千万的单店销售神话。

丹阳眼镜城

买眼镜就像买土特产丹阳虽小,但同行之间的竞争暗流涌动,许多连锁品牌开进来又黯然退出。洪作东代理的南京吴良材丹阳旗舰店(以下简称“吴良材”)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很好。

店铺开在眼镜城一楼,门头不大,越往里走则越热闹。500平米的面积,有30多个店员,店里有十多位客人在边逛边选。

南京吴良材丹阳旗舰店内

店里的产品从58元的不知名墨镜,到两三百元的平价眼镜,再到几千元的林登伯格——眼镜中的爱马仕均有。在这里,花199元即可连镜架带镜片配齐。

这家门店每年要接待10万客人,全年销售额上千万。

这样的销售神话业让业内同行难以追赶。当一天卖3-4副眼镜成为国内多数眼镜店的生存常态时,吴良材显然没有这样的生存忧虑。

许多外地人专门赶来丹阳配眼镜,一次配2-3副眼镜,客单价上千元是常有的事儿。逢寒暑假或节假日,这里就迎来了一年中的旺季,店里人山人海,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

每逢节假日,来吴良材配眼镜验光需要取号排队

不过,洪作东也不是在哪个城市都能做出这样的业绩。这与其开在丹阳——眼镜产业集聚、眼镜贸易发达的县城不无关系。

负责运营的王经理开玩笑称,丹阳恐怕是唯一一个把眼镜当做特产的城市,“到这儿来不会配一副两副的。很多人驱车过来、坐高铁过来,买眼镜就像买土特产似的。”

丹阳地处长三角,到南京、上海的行程都在一个半小时之内。这两年,当地的“配镜游”路线越来越火爆。

今年五一假期,丹阳眼镜城就接待了12万人次的配镜游客,被当地媒体形容为“配镜狂潮”。

但无论节日有多盛大,消费者有多狂热,吴良材几乎从不打折,不接受砍价。

极其偶尔会有破例的时候。王经理举了个“单次购买17副Gi眼镜”的例子后表示,对年消费超30万的Vi客户,才会给出9折的折扣。

但他否认了“暴利”一说,“我们店的毛利率在28~35%之间,这不算高吧?”在他眼里,眼镜行业的成本利润早已透明,根本“暴利”不起来,“暴利”“水深”不过是外行人的误解。

除了房租和人员工资,店里的设备成本投入也很高,“我这个店的设备投入了接近在400万,加工中心的设备投入了这300多万,单单总设备投入都接近800万。”

配多少副眼镜才算有“眼镜文化”?丹阳不是全国唯一的眼镜产业集聚地。

往南有温州瓯海,这两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发展势头迅猛。再往南去还有深圳,也有着三十多年眼镜发展史。

三地各有所长——深圳做高端,走出口。丹阳和瓯海以低端产品为主,主攻国内市场,一个长于镜片,一个长于镜架。虽谈不上直接竞争,产业或多或少都有交叉。

眼镜市场的盘子并不大。曾有第三方报告预测,中国眼镜市场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850亿元。

在洪作东看来,按850亿算出来的眼镜市场“没文化”,是个被严重低估的市场。

洪作东“眼镜文化”这个概念,是受了一个女客户的启发。约13年前,一个女设计师来找他买眼镜,不到一天的功夫就挑了13副。

末了临走,她还问洪作东要了一个摆放眼镜的架子。经询问才得知,姑娘要根据不同颜色的衣服和场合,来选择的不同款式。

这给当时的洪作东带来不小的冲击,也让他萌生了许多关于“眼镜文化”的想法。

洪作东认为,消费者同一副眼镜戴三年不换,这样的市场不仅没有眼镜文化,连基本的健康意识都不具备。而今的市场,却还处于这个阶段。

一位受访者的办公室,摆着常用的7副眼镜

“眼镜文化”意味着增量空间。为了这一点,洪作东始终在求“变”。

这两年,他察觉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包括镜框和墨镜。大家接受信息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抖音、淘宝短视频等流量数字越来越惊人。

坐拥上千万年收门店的洪作东,也动了开网店和做短视频的心思。但碍于代理品牌等问题,网店始终没开起来。

可做电商是大势所趋,丹阳很多做镜片的工厂都将自家的产品放到了网上。和朋友们做了几番探讨后,洪作东决定还是想想办法先把网店开起来。

起码,墨镜和镜框可以先卖起来。

“不能丢整个丹阳的脸”80后小毛和洪作东的看法略有不同,他不认为电商是代表一种趋势,“这已经是传统行业了。”

小毛是毛翰晨在洪作东等老一代眼镜人面前的谦称,他说这番话是有底气的。他也是生意人,但只做电商,不搞生产。

从2004年起,还在读书的小毛就开始摸索淘宝平台了。2009年,他的品牌店入驻淘宝商城(“天猫”的前身),主打的是眼镜盒、眼镜液、眼镜布等周边和护理产品。

小毛把东方文化结合眼镜文化,设计成了墙画

他先从丹阳当地的厂家定制,再通过天猫旗舰店销往全国各地。看起来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的生意,去年,小毛在天猫等电商平台靠这些小物件将营收做到了3000万。

在丹阳这个以镜片制造闻名的县城,当老一辈的人还坚守在线下门店时,小毛无疑算是个赶时髦生意的。也因此,当地不少老一辈的人碰到小毛,总要和他聊聊网店、运营、流量。

五月下旬的一天,洪作东在办公室里边抽烟边和小毛及另外两个朋友聊天。

他们回忆着当年的地摊往事,也讨论眼镜行业的电商渗透率、短视频和新零售。

谁都知道线上购物已经在消费者生活中渗透之深,美妆、服装等行业已经完成“上网”的过程,并正往线下走。眼镜零配要不要“上网”?能不能上网?

可眼镜零配重线下体验,验光是重中之重,必须在门店完成。怎么把线上的流量和线下的服务相结合,成了横亘在眼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