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网名(眼镜有关的网名)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4:18:24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香江纸贵出书难

作者:李广宇

眼镜网名(眼镜有关的网名)

叶灵凤与陈君葆、高伯雨(从左至右)

叶灵凤1938年到香港,一直到1975年去世。在这三十八年当中,他始终没有停止写作,在各种报刊发表了海量文字,生前也有部分结集出版,但到底出过几本,都有哪些,却是一本糊涂账。不少文章在论列叶灵凤书目时往往残缺不全,有的甚至还有不少错讹。举例来说,李伟在《民国春秋》1996年第三期发表的《小记叶灵凤》称:“晚年在香港期间,所写大抵都是随笔、小品类,有读书随笔、香港掌故和风物、抒情小品,成书的有:《读书随笔》、《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香港方物志》、《香港旧事》、《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晚晴杂记》、《霜红室随笔》、《白叶杂记》和《忘忧草》等。”其中,《香港旧事》应为《香江旧事》,《霜红室随笔》生前并未出版,《白叶杂记》更是上海时期的少作,《读书随笔》虽然出版于到了香港之后,但却是在上海出版,所收文字也是来港之前的居多。“中国作家网”之“现代作家词典”,在叶灵凤条下亦有“著作书目”,有些错误,例如,将“张保仔”误作“张保子”,将“晚晴杂记”误作“晚情杂记”,将“香江旧事”误作“香港旧事”,甚至还将《新雨集》这样的多人合集也混为一谈。即便是比较权威的文献,例如香港学人陈智德编的《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叶灵凤卷》,卷末的《叶灵凤著作书目》也有遗珠之憾。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错讹?根源就在于以讹传讹。为什么会出现以讹传讹?根源就在于一书难寻。为什么会出现一书难寻?根源就在于既有年代久远,又有山水相隔。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内地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叶灵凤。我虽是中文系出身,但读大学的时候也只在《中国新文学大系》里读过他上海时期写的一篇小说。后来随着三联书店推出三卷本《读书随笔》,才知道了一些他在香港出版的书的名字,但要得窥原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那时少有能去香港的机会。我是1993年利用访学的机会,在纽约旧书肆淘到几本。后来有机会到香港,本以为能把叶氏著述一网打尽,谁知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神州书店老板欧阳文利直言:“你来晚了,那些书早都成文物了!”本地人还讲,香港市场小,书籍印数少。人都没有住的地方,哪敢给书允一片空间。又曾听到一则“封面大王”的故事,说的是本港藏书大家方宽烈,苦于没地儿储存,只好把书的“瓤儿”扔掉,只留下一堆封皮儿。

以上说的是收藏难,至于出书难,更让人不住感叹。叶灵凤早在194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就说过:“本拟出版一些小册子,国币如此跌价,内地购买力受影响,怕不容易做了。”这还是战时的情形,和平之后也无改观。仅1951年一年,就有许多计划不幸搁浅。例如1月3日日记说:“写《香海拾零》续稿。暹罗有一读者写信来问是否有单行本。问此类问题者甚多。但目前纸价很贵,出版颇难够本。今日新闻纸每令市价已五十一元。早半年仅二十余元而已。”6月13日日记说:“整理前以‘秋生’笔名写的杂稿,因有人要出一单行本,名《欢喜佛盦杂谈》。检出七万字剪贴校改错字。”他甚至还“写一小序”,并已“交给出版人”,但后来并不见有下文。9月5日日记说:“整理剪存已发表的文稿,决定将若干篇关于藏书家的译文编成一集,以应李辉英之约,书名拟‘爱书家的散步’或‘爱书家的假日’”。但也成了空头支票。这一年,他又“整理年来所写《香海拾零》剪稿,略加补充校改”,认为“似可编成三种:一、《香港史地论丛》收较完整较长的单篇,有关本地史地者。二、《香海拾零》收零碎的有关香港掌故的短篇。第三种为《草木虫鱼》。有关香港自然史地者,拟名为《香港自然史讲话》。”但他生前只完成了第三个心愿,也就是出版了《香港方物志》。挫折遇多了,便有了一番感慨,《〈南星集〉及其他》一文说:“在香港这地方要出版一本书,有点不容易,尤其是文艺书。出版家接纳了一本书,总好像要表示是一种‘牺牲’,不是为了图利,使得有兴趣写一点正经文艺作品的人也感到自怯,不好意思向出版家开口,怕出版了会使他赔本。”

掌故大家高伯雨与叶灵凤生活在同时期的香港,他的遭际,也佐证了叶灵凤此言并非耸人听闻。这位听雨楼主人自述:“我在香港卖文为生,凡五十二年之久,写下了杂文约一千万字。”但也只在早期出版过三本以《听雨楼》为名的书,“后来《听雨楼》三次遇到灾难,吓到我魂不附体,所以近十年不敢以《听雨楼随笔》之名出书了。”三次灾难都是故事,有稿子丢失,有店家停业,有无疾而终,这里不再详述了,要说的是在他耄耋之年终于如愿出版的一本书,还是靠他的子女暗中资助才告完成。出书如此不易,是高伯雨的书不好读吗?恰恰相反。在掌故家瞿兑之眼里,“掌故专家以随笔擅长的,一南一北,有两位”,一位是徐一士,另一位就是高伯雨。他并且说:

高先生毕竟年纪轻些,他已经吸收了徐先生的优点,再加上蓬勃充裕的精力,自然更能适应这个时代,所以对他的期望特别殷切。他的每一部新著都必定是读者所热烈欢迎的。首先,我们喜欢他那种轻快的笔调,妙绪环生而并不是胡扯,谈言微中而并不涉轻薄。真是读之唯恐其易尽,恨不得一部接一部迅速问世,才能满足我们的贪欲。

叶灵凤与高伯雨志趣相近,难免时相过从,牛津香港版《图说听雨楼随笔》文史编的封面,就是他们两个和陈君葆一起到离岛出游的旧照。叶灵凤在《读〈三冈识略〉》中曾道:“前些时候,我曾说过,不曾读过董含的《三冈识略》,并且久觅此书不得。伯雨先生见了,说他有《说铃》丛书本,愿借给我一读。……我当然很高兴,日昨将书借了来,亟亟在灯下展卷快读。”投桃报李,叶灵凤当然也会借书给伯雨。叶灵凤1968年5月15日日记就说:“高贞白摘译《紫禁城的黄昏》出版,见赠一册,原本英文是我借给他的。”高伯雨编文史掌故杂志《大华》时,还向叶氏约稿,这事也见于叶灵凤日记,事在1970年12月15日:“五时应高贞白之邀到美兰餐室喝茶,以剪纸交他。承他以《花随人圣盦补编》见赠,又补足所缺《大华》二期。”

罗孚先生为三联选编《读书随笔》三卷,堪称功莫大焉。一方面使得叶灵凤已出版的几本港版书为内地读者所知,另一方面也将一些散篇零简首次集结成书。但也存在不少遗憾。一是受限于“读书”的话题,收入的成书不全,已收入的也有不少篇目的删减;二是首次结集的散篇零简也只是挂一漏万,譬如,仅是为《新晚报》写的《霜红室随笔》专栏,就还有大量的篇什没有入选。而叶灵凤长期经营的专栏连载,又岂止一个《霜红室随笔》?譬如,为《快报》副刊写的《炎荒艳乘》亦很出名,但据卢玮銮先生讲,如今就连香港各大图书馆都惜无馆藏了。还有一个《红毛聊斋》,是为《成报》写的连载,内容是译述一千零一夜故事,一口气连载了十多年。我花高价买来几张老《成报》,只是为了一见庐山真面目,过下瘾而已,谁知一读便放不下,徒增了许多相思。这些当然都是不能及时成书所带来的遗憾。

值得指出的是,在香港,出书难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是有例外的,譬如叶灵凤《星岛日报》的同事易君左,出起书来似乎就很容易,他在《海角天涯十八年》一书中说:“想不到住在香港十八年,各出版社各书局出版我的著作竟达三十余种之多。”何以如此呢?此君也丝毫不加避讳,直言是受了“美援”。

正所谓吃了人家的嘴短,受人津贴,纵使是打着“自由”的旗号,可是哪能有“自由”可言?叶灵凤虽然很想出书,却从不想为了出几本书而失去“自由”。不仅不这样做,他还曾破例写打油诗对此予以抨击。1951年9月,有一位叫作范基平的,化名上官大夫主编《四海》画报,背后资助者即为美国新闻处。叶灵凤特意写了一组打油诗《月儿弯弯照九州》,以“霜簃”笔名发表在1951年9月15日《星岛日报·星座》。其中之六为:“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山姆大叔搞出版,有人弹冠似沐猴。”正是由于对叶灵凤先生宁愿少出几本书,也不突破“文章防线”的做法至为钦佩,我越发孜孜矻矻地搜求他那不多的一些港版书。不幸的是,过去是见到了没钱买,现在则是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所以历年所积,虽说大有可观,也还有漏网之鱼。不过即使面对这不算完整的收藏,也足以满心欢喜了。

来源:中华读书报

眼镜平凡而又宁静的爱情

曾经在西安住了十年,这十年里我接触了很多朋友,有高大上的老总,也有生活在底层的平民百姓。

今天给大家讲述我的一位朋友,在西安大街小巷蹬三轮车的眼镜(他的名字我不清楚,大家给他起的外号,所以就一直这样叫着。)

他是很实在的那种人,陕西长安县人,按说现在长安县发展得很迅速,拆迁以及一些企业。

然而他似乎对三轮车情有独钟,带着眼镜到处拉货。

他们两口子租住的地方,距离我们单位宿舍不是很远,在城中村里,其实也是在西安城中心的开通巷里。

眼镜的老婆很泼辣,而且是那种谁也别想欺负她的那种人,但是又十分明事理,眼镜蹬三轮车,她就摆着小摊。

有时候买些小玩意,也有时候摆个小吃摊,从来不为赚钱多少,抱怨社会不公。

她似乎也知道按照她们的本事似乎这样出力,赚的也是最干净的钱,花起来更放心。

跟他们两口子接触,也是一次无意间,在开通巷的路灯下,我下班后,吃完饭,在街道里溜达。

这时候眼镜没有活卡,于是哥跟几个蹬三轮的人在打牌,打的也是陕西的特色,就是挖坑。

眼镜爱打牌,打的也不大就是一块两块三块的那种,我在旁边看着,其实大家一天赚的钱并不是很多。

那个时候陕西西安一碗羊肉泡馍才五块钱一碗,时间也就是2006年的时候。

我在旁边看着,眼镜张罗着打牌,一时间我也手痒了起来,刚好一人有活,被叫走后,其他几个却没人接手。

于是我就上去补了个缺,谁知道这一打牌真的很上瘾,时间不知不觉中,从晚上的九点一直打到了第二天六点钟。

看着天麻麻亮的时候,这时我说道:“不打了,我还要准备上班。”

这时眼镜也没吭声,默默地收着牌,我从身上掏出钱算了算,一晚上我赢了五十元。

在当时来说这也不了,起码吃十碗羊肉泡馍了,可是这时我竟然有些恻隐之心,毕竟眼镜赚的钱是出力的活。

我这个时候将五十元递给了他,可是眼镜很有牌品死活不要,还说这是输的,再说了也不大,我也就是拉十趟活。

在我递给他,他没要的时候,这时他老婆来了,拧着眼镜的耳朵,开口说道:“你一天到晚就知道打牌,怎么这么爱挖坑呢?白天拉三轮你不想活了吗?”

看着他老婆又心疼又咬牙的模样,我不由的笑了,对着他老婆说道:“嫂子这是我赢眼镜哥的钱,你拿着吧!”

“不不!怪他没本事,他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打这种挖坑的牌,打得也不大。”

“总归他还是输了。”我还是开口说道。

“兄弟其实吧!你不了解他,或许你是第一次跟他打牌,你觉得他好欺负,要是有贪念之心,下次你跟他打的时候准输,你给他钱,他不要,这是准备引你上钩呢?看着你人不错,我实话跟你说下次别跟他打。”

眼镜嫂子说得让我不由地愣住了,不过想想又觉得眼镜嫂子人不错,这时发现眼镜叹气了一声。

瞪了他老婆一眼,嘴上嘟囔了一句,我没听清,这时她老婆又拧了他的耳朵。

看样子并不像是惩罚眼镜,更多的像是疼爱,这时我喊住了眼镜,对着眼镜说道:“眼镜把你的手机号留给我,到时候单位拉货我叫你。”

眼镜也不多说,把他的手机号给了我,就这样我们一合作就是十年。

他从来没有给我涨过价,但是我总是多给,按照行情,该是多少就是多少,他有时候还要找钱,让我阻止了。

她老婆在他拉活回来后,就准备好了饮品(自制的),端给他,他也是一口气喝完,然后将拉活赚的钱给他老婆。

她老婆也不看,装进口袋里,还关心地对着眼镜说道:“在拉货悠着点。”

眼镜嘿嘿一笑地对着他老婆说道:“没事我还年轻。”

“还能拉几年,等年纪大了就拉不动了,我们还是要打算干些其他的。”

“还能干啥,在拉几年,不行就给你打下手摆小吃摊,我告诉你这附近的城管都跟我很熟。”

“我能不知道吗?城管收的东西你都是免费给他们拉的。”

“嫂子你俩能不能别秀了,你今天早晨告诉我你中午蒸卤面吗?给我来一碗。”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站在他们两口子身边很长时间了。

可是他们两口子好像没有看见我一样,彼此关心着对方。

我这一嚷,眼镜媳妇脸色不由的一红的对着我说道:“是大兄弟啊!嫂子我这就给你弄一碗。”

“嗯!这还差不多,给我宁五块钱的。”

“大兄弟你别逗嫂子了,五块钱的还不撑死你啊!三块钱的保你吃饱,再说了着卤面可是干货啊!在喝点水肚子肯定很涨。”

说笑中眼镜媳妇给我弄了一碗卤面,满满一大碗,给我的份量很足,其实我心里清楚,眼镜媳妇这样做的原因,还是因为我每天都能够让眼镜拉好几趟活。

拉的东西不重,也不远,一天下来光在我这里就能够赚二三十块钱,有时候多的话还可能赚五十。

最多的一次,我还教眼镜,等会老板来了你多要一些,我帮你大掩护。

可是眼镜就不是那种人,只说自己应该拿多少,干了一天,我想让眼镜拿二百。

可是眼镜很胆小打只给老板报价一百,五恨铁不成钢的油多跟老板要了二十塞给了眼镜。

老板也只是笑着对眼镜说:“你是个实诚人,你要二百我都会给你,可是你要一百,要不是小赵啊!你呀你,好了以后搬库房你都来。”

老板摇着头走了,不过老板心里却很高兴。

第二天我碰见了眼镜媳妇,将事情告诉给了眼镜媳妇,眼镜媳妇笑着说:“昨天晚上眼镜告诉了,其实吧!我们赚的都是良心钱,他就是那种性格,我也是。”

也这样说的我只能笑笑,不再说我什么,每天都能见到他们,彼此相互关心,又彼此为这个家努力着。

眼镜继续在路灯下打牌,眼镜媳妇会不时的送来吃的或者喝的。

白天眼睛媳妇继续推车小吃车买卤面,眼镜闲下来的时候就来帮忙,洗碗端饭。

看着他们是那种平淡的幸福,其实在我内心中是真心的羡慕。

有时候他们也为钱发愁,却又能咬牙坚持,我曾经借给过他们钱,但是他们又很快地还回来。

似乎在他们身上你能够看到诚信是那种无形中闪烁出来。

一个沉默,一个多言。他们就这样守护着他们的家庭。彼此爱着对方,一个是行动不说,一个是说了骂了也做了,回应她的就是嘿嘿一笑。

平淡爱情组建的家庭,是让人感觉是幸福的,更多的是羡慕他们。

眼镜(散文)

十二岁的初中生晶晶,越来越看不清黑板上老师写的字了,她很苦恼,便告诉妈妈。妈妈便带晶晶到眼科医院做检查。

医生说,是近视,要配眼镜。并且说,最好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否则眼睛的近视程度可能还要加重。

刚戴上眼镜的晶晶觉得很不适应,在镜前照了一会儿后,忽然捂着脸大哭起来,对妈妈说,太难看了。

妈妈安慰晶晶说,到乡下奶奶家住几天吧,好好恢复一下视力。奶奶的家在一个小山村,山青水秀,触目皆绿,风景不错。

可晶晶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门也不愿出。奶奶以为晶晶是缺少伴儿,便让邻家小女孩琴琴陪晶晶玩。

琴琴见晶晶小小的年纪便戴着一副眼镜,十分羡慕地说,你肯定认得不少字吧?

晶晶笑了,当然。

晶晶便问琴琴,你上几年级?琴琴摇摇头,我没上学。

晶晶便告诉琴琴,山怎么写,水怎么写,琴琴的名字怎么写,还给琴琴画了一幅肖像。

琴琴觉得自己简直遇到了大学问家。

琴琴今年也十二岁了,但在这贫困的山区,女孩子是没有资格上学的。

琴琴羡慕地看着有些忧郁的晶晶,心想,如果自己也能写出门前山的名字,水的名字,写出自己的名字,还会画画儿,那该多好。

如果能像晶晶一样戴一副漂亮的眼镜,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琴琴继续遐想着。

啊,那实在是太美好了。这,琴琴连想也不敢想。

作者:包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