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张嘴(眼镜蛇开口进食方法)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4:18:37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镇东河大战眼镜蛇之蛇的第三种攻击方式

话说镇东河为治心口痛,打听到一偏方,生吃蛇胆,自此练就了一身抓蛇的本领,一般的蛇只要被他抓住尾巴猛的一抖就能将蛇全身的骨头震散开了,端的是十分的厉害。自然而然附近村民要是遇到了什么关于蛇的问题处理不了,都会找镇东河帮忙。

眼镜蛇张嘴(眼镜蛇开口进食方法)

有一回,东河附近的一个养蛇厂出现了管理事故,导致几十条眼镜蛇跑了出来。这一下可炸了锅,闹的是人心惶惶,村民们都不干下地干活了。这眼睛蛇可是有毒的,而且攻击性极强,这要是在地里干活时被眼镜蛇窜出来咬上这么一口,岂不玩完。

大伙都来请镇东河出手,捉住这几十条眼镜蛇,还村子一片平安。对于这样的事,镇东河自然是义不容辞一马当先一往无前。但是镇东河也明白这眼镜蛇可不比他平时捉的那些菜蛇,眼镜蛇毒性高,攻击性强,而且还有其它蛇类所没有的第三种攻击方式,弄不好要把自己搭进去,他需要十分谨慎,小心准备。

大家都知道蛇的攻击方式无非就两种,要么咬,要么缠绕,咋还有第三种那?这就不得不说起镇东河的一件伤心往事。

那时镇东河捕蛇的手段名声在外,自然就有一些喜欢吃蛇肉的人与其交往,其中有一位叫老钱的与镇东河关系最铁,经常约镇东河一起喝酒。一次老钱重金买了一条眼睛蛇,剁掉蛇头,做成了一道美美的蛇肉宴,请镇东河一起品尝,酒饱饭足后,看见垃圾桶里的蛇头还在一下一下的动。这老钱也是嫌贱,就想去动动那个蛇头,当然老钱也不傻,经常吃蛇,知道蛇就算只剩下一个头也是能咬人的,他机智地找了根木棍,用木棍摆弄蛇头,哪知那蛇头突然睁开眼睛,张嘴喷出一股毒液,射进了老钱的眼睛里。蛇头喷完毒液后就再也不动了,而老钱更是直接一头扎进水缸里,只为清洗他那被毒液灼烧的眼睛。

后来,经过拼命的抢救,花了不少钱,老钱的眼睛算是保住了,但是视力很弱,看不了多远。

这件事给镇东河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使他深知山外有山,蛇外有蛇,蛇除了会咬会缠还会喷毒液,在他这一亩三分地上,他也许是蛇王,但是离开这一亩三分地他什么都不是。所以从那以后镇东河开始学习关于各种蛇类的知识,他要当真正的蛇王。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不,关于这次怎么抓捕这些眼镜蛇,他不就有点犯难了吗。

到底镇东河又该怎么去抓这些眼镜蛇,咱们下回再说。

我是千古假话,这些都是我根据我们当地流传的奇闻异事而改编的故事,如果大家喜欢可以点赞关注评论,不喜欢也吐槽一下,大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蛇为什么能吞下比自己大的猎物?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史静耸(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有句俗语叫“人心不足蛇吞象”,用来形容贪得无厌的人性。虽然,“蛇吞象”这一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这生动地反映了蛇的吞食能力——大多数蛇类的确能吞下比自己头和身体宽得多的猎物。

不过,大多数人对蛇吞食猎物的行为的了解可能还是来自科普书籍或是纪录片,仍然有很多细节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敲。在我从事蛇类研究的过程中,就经常被问到“蛇为什么能吞下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就从蛇的骨头,特别是头骨、牙齿以及上下颌关节讲起,从而解释蛇类吞食猎物的机理,进一步讨论,蛇能吞下的最大的猎物是什么?能不能把人吞下去?

蛇有多少块骨头?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看看蛇的骨骼主要分为哪几部分。

对于现生的真蛇下目中的蛇类而言,其骨骼主要分为头骨、椎骨和肋骨,其中,椎骨又分为寰椎、枢椎、颈椎及尾椎。蛇类没有典型的四肢,也没有附着四肢的肩带、腰带及骨盆。

事实上,蛇并不是绝对没有“四肢”,只是在演化的过程中,出于对某种特殊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应(例如在土壤中打洞),而出现了四肢逐渐退化的现象。

在较为基干的蛇类中,如蟒蛇、筒蛇,它们的后肢没就有完全退化。在它们身体后端的泄殖孔两侧(也就是尾巴根的地方)还留有小爪子一样的后肢的残迹,这种“后肢”已经不具备运动能力,只是在交配的时候起到一些抓握的辅助作用。

△眼镜王蛇(Ohihhh)全身骨骼标本,陈列于浙江自然博物馆(制作/史静耸摄影/陈奕宁)

△球蟒的后肢残留(图片来源见水印)

由于蛇类四肢高度退化,所以捕食、吞咽等绝大多数任务都落在头上。因此,蛇的头骨结构是脊椎动物中较为复杂的。

在蛇亚目(S)真蛇下目中,大部分蛇类头骨包含41枚硬骨(不计寰椎和枢椎)。而在蟒科(Phi)和蚺科(Bi)等相对基干的蛇类中,头骨的骨块多达45枚(多出一对眶上骨和冠状骨)。

△经过CT扫描、三维重建和渲染后的百花锦蛇(Ehffi)头骨模型头骨,其头骨一共包含41枚硬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骨块)

这些骨头大多可以在不同肌肉的牵引下,独立或交替活动,相互配合,将猎物咬住并运送到消化道里。因此,蛇的头部比我们人类的灵活很多——毕竟成年人的头骨只有29块,只有上下颌关节是可以自由活动的。

一些研究者将头骨分为脑颅(Bi)、吻部(S)、腭颌器(Pxi)及悬器与下颌(Sii)4部分,而国内一些文献也有分为颅骨和咽骨两部分。

其中,蛇的上颌骨、齿骨、腭骨、翼骨上大多都长着又尖又细的牙(蚺科前颌骨上也有牙齿)。因此,被蛇咬一口,往往就会留下好几排牙印。

△渲染后的横纹斜鳞蛇(Pxi)头骨三维CT重建模型,视频中头骨各部分显示的顺序依次为脑颅(浅蓝色)——吻部(黄色)——腭颌器(绿色)——悬器及下颌(深蓝色)。

蛇的躯椎骨远远多于其他脊椎动物,少则一百多枚,多则二三百枚。一般来说,体型越是细长的蛇,椎骨数量就越多。像蝮蛇这类体型短粗的蛇类,躯椎骨一般只有100多枚;而很多游蛇的躯椎骨可达200多枚,如白条锦蛇。蛇类的尾椎一般有几十枚——少则二三十枚,多则七八十枚。越是擅长攀爬和疾走的蛇类,尾部越是细长,尾椎骨数量就相对越多,如过树蛇、乌梢蛇;而地栖或穴居的蛇类尾部则比较粗钝,其尾椎骨数量也就相应地比较少,如沙蟒、两头蛇等。

蛇的上下颌能否分开?

答案是否定的。

有人说蛇之所以能吞下比自己宽得多的猎物,是因为上下颌可以分开,也就是所谓的“脱臼”。

但是,从上面的视频中,不难看出,蛇的上下颌之间,以上颞骨(S)和方骨(Q)相连接(二者共同构成“悬器”),上颞骨前端连接脑颅背侧,后端与方骨的上缘连接;而方骨下缘则通以鞍座形的圆凹关节面与下颌后端的复合骨连接。

而上述这几个部分之间又都以肌腱等软组织紧密连接,彼此并不能完全脱离。但是,由于悬器包含了两块不同的长条形骨骼结构,而两者又均可在肌肉、韧带的牵引下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进而控制上下颌的开合运动,因此,蛇类的上下颌往往可以张开相当大的角度。

虽然蛇的上下颌无法直接分离,但是蛇的下颌两端是可以分离的。这也是蛇与其它爬行动物头骨结构中最大的不同点之一。

蛇类的下颌最前端的骨块为齿骨,两侧齿骨的前端彼此独立,完全不接触(读到这,不妨摸一下自己的下巴,其实是我们的下巴包含了两枚高度愈合的齿骨)。

在蛇类吞咽猎物的时候,两个彼此独立的下颌往往会被猎物撑开。我们并不需要担心蛇的下巴会因此被撑破,因为蛇类下唇鳞片间的皮肤和肌肉非常松软,有很强的伸展性,因此即便被撑得很大也无妨。这样一来,蛇就可以将嘴巴张大到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蛇吞象”的诀窍并不在于上下颌可以分开,而在于两点,其一是横向的延展:是两个可以彼此分开,独立活动的下颌;其二是纵向的扩张:两个彼此独立的悬器——下颌关节,使得蛇嘴能够张开足够大的角度(见图)。

△渔游蛇(Xhhii)方骨及下颌在闭口(绿色显示)和开口(浅紫色)状态下的变化

△莽山原矛头蝮(Phhi)头骨三维重建模型,其中上颞骨和方骨的关节,以及方骨和下颌的关节,是决定蛇类张嘴角度的主要因素。其上颌骨(xi)毒牙在翼骨(i)和外翼骨(i)的推拉下可以自由伸出和缩回。

蛇能够吞下多大的猎物?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蛇吞象”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蛇类能够吞下比自己头和身体宽很多的猎物,是比较普遍的。

至于大家好奇的问题—蛇到底能吞下多大的猎物,这与蛇本身的体型大小有关。

对于多数蛇类而言,吞下直径比自己身体宽3~4倍的猎物往往是可能的:例如,一条成年的澳洲地毯蟒可以吞下成年的袋鼠;一条拇指粗的虎斑颈槽蛇可能吞下体宽5左右的蟾蜍。

△打开澳洲蛇类网站,地毯蟒吞食袋鼠的图片比比皆是(图片版权:BiWf/7NwS/Fk)

如果抛开食物本身绝对的大小不谈,而是以食物和身体直径的比例作为衡量标准,那么,非洲的食卵蛇属(Di)也可以算是一类“吞咽高手”,它们成体只有钢笔那么粗,却能整整个吞下比自己宽好几倍的鸟蛋,然后利用躯干与周围辅助物之间挤压产生的作用力将蛋壳挤碎,将蛋液消化。

△从食卵蛇(Di,标本编号CAS258669)的头骨三维CT重建模型中,可以看出其牙齿大部分已经退化

△食卵蛇吞食鸟蛋的过程中,其上下颌并未分离,但两侧下颌的两端是分开的

(图片来自ihii.)

值得一提的是,食卵蛇属的成员几乎全部都以鸟卵为食,它们的牙齿退化得几乎所剩无几——毕竟对于这种圆滚滚的食物来说,过多的牙齿只会给吞咽带来阻碍。没有牙齿的食卵蛇几乎没什么攻击性,因此经常沦为其它掠食者的猎物。

然而,并不是所有蛇都倾向于吞咽大猎物的。在蛇类家族中,也不乏长着“樱桃小口”的成员,由于它们的食性专一,也不需要将嘴张得很大,只能吃很细小的食物,采取“小食多餐”的策略。例如,一些盲蛇以白蚁卵为食,它们的嘴就只能张开很小的幅度。

△盲蛇的“樱桃小口”看起来有几分呆萌(图片来源见水印)

此外,眼镜王蛇、金环蛇等眼镜蛇科的剧毒蛇喜欢捕食其它蛇类,它们的上颞骨和方骨较为短粗,因此,嘴巴也不能张得很大。毕竟,想吞下它们钟爱蛇类猎物,不需要一张“血盆大口”,只要上下颌交替收拢,就可以像吃面条一样将猎物送入口中。而另一方面,当它们吞食蜥蜴等较为粗胖的猎物时,就显得颇为吃力。

至于大家担忧的,蛇能不能把人吞下去,同样的要看种类和体型。目前,有确切的食人记录的蛇类是生活在东南亚的网纹蟒(Phi)。然而,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关于蛇的谜题,还有很多

在不少文化中,蛇身上都笼罩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其实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是如此。

在地球生命亿万年的演化历史长河中,如果说不断出现与消失的物种们共同组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丢掉四肢、拉长身躯、拥有大嘴和巨胃的蛇类,可以说是这棵树上一枝独秀的“奇葩”。

虽然我们已经对蛇有所了解,但前方还有更多的未知,例如,它们在演化中为何要丢掉四肢,如何拥有与众不同的修长身躯,为何演变出一张灵活的大嘴……这都将是科研工作者们孜孜不倦尝试解开的谜题。

(注:本文中的CT扫描及三维重建工作完成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精度CT实验室)

毒蛇咬自己会把自己毒死吗?

世界上有很多毒物,最令人恐惧的就是毒蛇了,很多毒蛇的毒性都非常强大,一旦被咬伤,如果不及时救治的话,基本上就生命结束了,但是如果毒蛇自己要自己呢,会不会被自己毒死,还是毒蛇对自己的毒液有免疫?

毒蛇对自己的毒液并没有免疫,但是有些蛇的体内原本就会有相应毒素的血清,血清对毒素有缓解效果,所以一部分毒蛇咬自己是不会有什么事情的。但是这样按分毒蛇的类型。

不同种类的毒蛇产生的蛇毒是不同的,虽然包含很多成分,有成千上万种,但是超过90%的蛇毒都是由蛋白质和多肽组成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种类给蛇毒分类,神经性毒素和溶血性毒素。

就比如埃及眼镜蛇,它们产生的就是神经性毒素,神经性毒素会攻击我们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主要依靠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受体,一旦将蛇毒进入人体,神经性毒素就会和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阻挡了其它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让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都无法产生交流,最终呼吸麻痹而死。但有趣的是,埃及眼镜蛇的毒素具有34,可以识别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它们的毒素也只对哺乳动物有效果,如果埃及眼镜蛇不小心张嘴咬了自己,将毒素注入到自己体内,是无法识别的,所以埃及眼镜蛇哪怕是咬了自己也不会有什么事。

另一种毒素是溶血性毒素,是与血液发生反应,能将红细胞裂解,而且会攻击血小板,有些还含有凝血因子,被咬之后血液就会凝固,变得像果冻一样,著名的响尾蛇就能够产生这样的毒素。但是一般毒蛇体内基本都含有相应的抗毒血清,可以缓解溶血性毒素,不过还是要看毒蛇毒素的多少,相应量的血清可以解相应量毒素,如果毒素过量有血清也无济于事。

所以其实大多数毒蛇将自己的毒液注入到自己体内,毒液少量的情况下不会有什么问题,过量才会被自己毒死。和埃及眼镜蛇那样,可以完全抵抗自己的神经性毒素的却是是比较少的。

那如果毒蛇不小心吞下自己的毒液会不会被毒死呢?

毒蛇在捕杀猎物的时候,塑业是从毒牙里释放出来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会遗漏一点毒液进嘴巴,吃进嘴巴的毒液会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影响不大,因为毒液的本质是蛋白质,对蛇造成不了任何影响,就是说我们人类,都可以直接食用蛇毒,但致命的是,如果你的口腔有伤口有破皮,食道内有出血症状,那蛇毒就会进入你的血液循环,你就中了蛇毒。

那毒蛇不小心咬到自己的舌头怎么办?

这种情况只能说有可能发生,但是概率比较低,因为毒蛇的毒液全都藏在头部的毒囊中,毒囊尾部位于中空的毒牙内,平时是收起来的,只有攻击猎物的时候才会张开嘴巴,所以说根本咬不到自己。

关键的是蛇的舌头非常细小,所以很难自己咬到自己,就算咬到,它们也不会朝着自己注射毒素。所以说在这一个个苛刻的条件之下,毒蛇要到自己,并且不小心把毒液注射到空腔里的概率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