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治疗近视的危害台湾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2:05:46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注意了,激光手术矫正近视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利弊争议

台湾最早引进LASIK(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最近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动这种手术。他表示,因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出现减退、模糊,分析可能和术后角膜瓣发炎有关。

激光治疗近视的危害台湾

激光手术矫正近视,到底是咋回事?是不是人人适合,又有哪些风险?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眼科专家。

事件:蔡瑞芳“挂靴”LASIK手术

蔡瑞芳在台湾眼科医学界颇具分量,20年前担任林口长庚医院眼科主任期间,引进当时连美国也还没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准分子雷射层状角膜成形术”(LASIK),并完成近500例的人体临床试验。

蔡瑞芳表示,LASIK是划时代的医学创举,利用雷射刀将近视病患的角膜环切约四分三圈,掀起上层角膜后,接着以雷射刀切去下层角膜,再将上层角膜覆盖回去。由于角膜变薄,焦距变短,从外进来的光线就可精准对焦在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虽然LASIK具有雷射刀切割精准、近视矫正准确及角膜没有结疤反应等优点,却也有术后易出现眩光、夜间视力减退及眼睛干涩症候群等并发症,因此眼科医师施术前要慎选合适病人,并主动告知可能并发症。

但十几二十年过后,一些当年未想到的并发症陆续出现,蔡瑞芳最近就接到十几例受不了并发症而就诊的个案,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且视力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弱,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受到影响。

面对此次事件,台湾眼科医学会理事、台大医学院眼科副教授丘子宏认为,据国际医学会统计,LASIK近视矫正手术后95%的患者視力恢复到0.8以上,后遗症发生率低于1%,任何手术都有副作用,但手术并发症几率低于1%在科学可接受范围内。

探索:LASIK技术的前世今生

据查证,LASIK的发展史可追溯至40年代末。自1949年起,美国等国外的眼科专家们先后报道了对LASIK技术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角膜屈光手术。

比如:冷冻角膜磨镶术(1949年)、原位角膜磨镶术(1964年和1966年)、准分子激光成功切削动物眼角膜组织(1983年)、非冷冻角膜磨镶术(1986年)、自控板层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ALK,1988年)、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简称PRK,1989年)、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简称PKM,1990年)等等。1990年,ALK和PRK两者被结合,终于形成了现在的屈光不正矫治术,即LASIK。

在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开展与国外基本同时起步,关于准分子激光的引进,我国卫生部1992年召开了论证会,随后引进PRK,相继又引进了LASIK。

那么LASIK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近视矫正的呢?记者查证相关资料获知,是用角膜刀将角膜表层组织制作成一个带蒂的角膜瓣,翻转角膜瓣后,在计算机控制下,用准分子激光对瓣下的角膜基质层拟去除的部分组织予以精确气化,然后于瓣下冲洗并将角膜瓣复位,以此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调整角膜的屈光力,使外界光线能够准确地在眼底会聚成像,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近几年,杭州出现“飞秒”准分子激光手术。飞秒激光在LASIK手术中制作角膜瓣是以“光”代“刀”,在计算机全程控制下,根据每个人独特的眼睛状态,首先设定出需要制作的各种不同大小、厚度、形状的角膜瓣,然后将飞秒激光聚焦到相应的角膜上,进行激光切削,制作过程无须刀片与角膜接触。

专家:并非人人适合做激光手术

据报道,我国青少年平均近视率已经达40%,而大学生近视率远远超过70%。全国戴镜人数已经超过3亿,中国的近视患者数量已经占到世界的33%,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而近视患者绝对数则位居世界之首。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省眼科医院)执行院长王勤美教授,在一次采访中曾表示,对于治疗近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适用于18至55岁的成人。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患者都适合LASIK手术。

手术禁忌症包括:年龄小于18周岁;近2年来屈光度不稳定,每年的屈光度的增加大于0.50D;最佳矫正视力极差的重度弱视患者;角膜厚度小于450;眼邮行活动性炎性病变者,如急性结膜炎、睑缘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和虹睫炎等;患有圆锥角膜、青光眼、兔眼、干眼症和角膜内皮变性等眼科疾病者;曾经发生过眼收出血和视网膜脱离者;超高度近视且瞳孔过大、角膜过薄者;常年夜间行车的驾驶员;患有影响角膜伤口愈合的疾病,如瘢痕体质、糖尿病胶原病等;患有精神疾病且正在服药者。

浙医二院眼科中心邱培瑾医生介绍,LASIK手术的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和所有手术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近期风险如术后感染,远期风险如视力回退、反弹。资料显示,其并发症包括:感染、欠矫或过矫、角膜穿通、医源性角膜散光、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瓣不规则、瓣游离、上皮植入、眩光等等。

台湾一眼科教授“封刀不做手术”,近视手术真不安全吗?

随着接待的近视朋友越来越多,发布的东西经常遇到担忧手术安全的网友。毕竟是在眼睛上做手术,那么柔嫩细腻的地方,这种担忧是正常的,可以理解。只是有些网友担忧很深,一言不合,就会扔出一句“安不安全,查一下台湾蔡瑞芳”。

既然说到了蔡瑞芳,那小编就用度娘试一下结果:

这次度娘竟然顺带没有推荐“XXX眼科医院”,好不习惯。

从搜索结果来看,充满了对蔡医生医德的正能量肯定,以及对激光手术的否定。

诚然,对于蔡医生的医德,我们不应该有什么怀疑。

今天重点讨论的,是封刀事件中,“激光手术到底安不安全”。

蔡瑞芳“封刀事件”

蔡瑞芳,台北医学大学兼任教授。1992年,在担任台湾林口长庚医院眼科主任期间,蔡瑞芳率先引进当时连美国也还没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准分子激光层状角膜成型术”(LASIK),成为台湾最早引进激光(当地称“镭射”)近视矫正手术的医师。

2012年,媒体报道,他不再做此类手术,引发医界和患者震动。时任台湾“卫生署医事处长”石崇良回应称,除非医生的见解发表在国际期刊,且经医学会的科学讨论认为手术确实不再适合,否则“卫生署”不会禁止,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未明文禁止类似手术。

这一事件,被称为“封刀事件”。

蔡已不在江湖,江湖仍有他的传说。

如今,4年过去了,他仍不时被人扒出来,作为讨论近视手术安全与否的话题之一。

那么,蔡瑞芳封刀的原因是什么呢?

封刀的原因是什么?

说原因之前,先来谈谈蔡医生的手术方式“准分子激光层状角膜成型术”,也就是LASIK手术。手术设备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机械角膜板层刀,一种是较新的无刀镭射。

手术过程是:手术时,医生利用镭射刀将近视病患的角膜环切约四分三圈,掀起上层角膜后,接着以雷射刀切去下层角膜,再将上层角膜覆盖回去。由于角膜变薄,焦距变短,从外进来的光线就可精准对焦在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你说的啥?

来一张图看得更直观一些:

目前,在一些基层眼科医院,可能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板层刀,省市大型医院已经淘汰了,改用激光制瓣。因为用刀制作的角膜瓣边缘毛糙,厚度不均。小李飞刀也赶不上激光一扫啊。

蔡瑞芳之所以“封刀”,不是他的技术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手术需求,而是因为十几二十年后,他的患者出现了“眩光、夜间视力减退及眼睛干涩症候群”等并发症,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这些症状正常吗?

现在看来,正常。这些都是LASIK手术可能会出现的个例情况。只是当年,大家都不懂,现在,业界已经形成了共识。

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症状出现的几率大大降低。出现后,有些可以适应,有些可以治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影响生活。对于一些从事精密工作的,可能会不适应。

蔡瑞芳对此的看法其实也是很客观的:

这就是我奶奶常说的那句话:有得有失。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负责任的医生会告诉你它的利弊,可以给出有针对性的方案,但决定权还是在你的手里。

纷争之后,我们更应该理性看待这一手术。

那么,能让近视手术更安全一些吗?

答案是:能!

为了避免近视手术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术前检查变得更加复杂和严格。

以目前的术前检查来说,包括六大项近20小项。检查分初检和复检两次,初检主要有眼部基本检查、验光、视功能、角膜地形图、P、角膜厚度、眼底检查、眼A/B超声检查等,需要散瞳,时间需1小时左右。复检在第二天或手术前,主要对几项进行再检查和对比,时间半小时。

此外,手术方式更加先进。

目前,LASIK并不是唯一的手术方式。为了降低近视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更加先进的全飞秒激光手术正成为近视手术的主流。

全飞秒激光的手术过程是:

那么,全飞秒激光手术和LASIK手术有什么区别呢?

一张图你就看明白了:

全飞秒激光切口更小,恢复更快。当天手术,第二天就可以正常用眼。

当然,相对来说,全飞秒手术的费用也最贵,市价在16000-22000元。

不迷信也不妖魔化近视手术

那么,近视手术就变得绝对安全吗?

如果哪个医院或医生这样给你说,你可以把他扔进莆田系了。

近视手术也是一种手术方式,肯定存在着一定风险,包括:

术中角膜瓣制作不良;术后欠矫、过矫或回退;术后炎症或感染;术后眩光、光晕等,这是业界公认的几种风险情况。

就和你去医院做一个再小的手术,医生都会给你念一大堆可能发生的意外一样,确实很吓人。

对医生来说,你的知情权更重要。让患者充分彻底了解手术。

风险能够完全杜绝吗?当然不能。

只能说,有经验的医生和性能优良的设备可以把这些风险降到最低。

近视手术是一个非必须手术,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不愿意做手术,咱可以配一副时尚时尚最时尚的眼镜,或者配一个角膜塑形镜,光彩依然挡不住。

不过,如果你选择了做手术,就要有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的心理。

不迷信近视手术、不妖魔化近视手术。

这,才是我们对待近视手术最正确的态度。

怕解放军发起“斩首”行动,台军赴美考察激光武器,被台专家嘲笑

美国陆军装甲车上的定向能武器系统

在解放军军机战备巡航行动中,无人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最近台军方的赴美考察就暴露了台当局对解放军无人机的忧虑。

据环球网援引台媒《上报》消息,在美国同意下,本月负责台北防务的台宪兵指挥部将赴美考察美国陆军装备的“定向能武器系统”。

美国陆军的定向能武器系统实际上就是激光武器,是利用能量产生的高温或辐射等综合效应,来摧毁或损伤目标的武器。从效果就能看出,定向能武器主要用于拦截导弹或无人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五角大楼就开始研究激光武器,不过直到今年年初才计划开始部署,由于武器的稳定性仍存在问题,实际部署时间被推迟到2025年。

对于装备老旧的台军而言,激光武器仍是一种高端装备。2019年台军官员听取了美国雷神公司研制的激光武器击落无人机的报告后,误以为美国有意对台出售该武器,结果五角大楼声称,这场报告只是让台军方了解一下激光武器的发展状况。

机载激光武器

然而台当局并不死心,除了继续向美国请求购买激光武器外,还指示台“中科院”自研。

2020年台当局拨款9亿3660万新台币,要求台“中科院”用4年时间研发一款车载激光武器。不过,据《上报》的说法,台湾基础技术薄弱,台“中科院”只能向欧洲多国探询是否有意出售相关技术,然而各国都将该技术列为最高出口管制层级,最终台“中科院”只能自行研发了一种小功率激光武器,与台当局预期中反无人机和火箭弹的高能激光武器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台军操作“毒刺”导弹

台当局之所以对激光武器心心念念,与解放军无人机在台湾海峡的活动日益频繁有关。《上报》称,台当局最近几年对解放军无人机斩首战术深感忧虑,台淡江大学助理教授林颖佑认为,如果解放军无人机来袭,台军使用“毒刺”导弹拦截,会不会有一点“杀鸡焉用牛刀”,如果能使用激光武器,那么成本可能要低一点。

美军激光武器实战想象图

根据台军的防务规划,中高空的防空由“爱国者”和“天弓”导弹负责,低空由“天剑-2”、“毒刺”等导弹负责。报道称,解放军已经有成熟的无人机“蜂群”进攻模式,如果台军使用导弹拦截,成本不太划算。

不过,台湾军事专家梅复兴却认为,台军方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实际上应该优先保证台军前线的关键战力,而不是先确保台当局领导人的安全。

至于被吹嘘能对抗解放军无人机的定向能武器,在大陆这边,实在过于普通。去年珠海航展上,航天科工集团就曾展示过多款激光武器,不久前沙特还披露了中国激光武器的实战视频。

换句话说,美军的激光武器还没有服役,中国的激光武器就已经经历过实战,如今无人机攻防领域,大陆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台湾想用美军激光武器对抗解放军无人机,无疑是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