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的框距(眼镜框高度对照表)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4:00:04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长期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近视眼镜戴久了,眼睛会越来越凸出。因此,有些人对眼镜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宁愿看不清楚也不愿戴眼镜,或者只是上课、看电视的时候戴一下。那么,戴眼镜真的会让眼睛变凸吗?

眼镜的框距(眼镜框高度对照表)

近视才是眼睛凸出的

“罪魁祸首”

戴眼镜让眼睛变凸,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眼睛变凸通常是由于近视度数过高所伴随的眼轴变得过长,从而引起眼球鼓出,往往在极高度近视中较为常见。

近视按照解剖结构,可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两大类,多数近视属于轴性近视,也就是由于眼轴增长过快导致的近视。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多数是远视眼。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眼轴也会像身高一样增长,此时孩子会逐步从远视眼过渡到正视眼,但如果长得过快就容易变成近视眼。一般而言,儿童眼轴越长,发生近视的概率就会越高。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每年眼轴增长最好能控制在0.3毫米以内。到18周岁左右,孩子的身高发育基本完成,眼轴也会慢慢稳定下来。可见,眼睛变凸的根源是高度近视带来的眼轴过长,与戴眼镜没有关系。

眼镜之所以能让我们的视力由模糊变清晰,是由于镜片改变了光线的聚散度。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会让进入眼内的光线发散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让配戴者看清楚外界事物。但是,凹透镜本身由于其光学作用会导致视物变小,并且随着近视度数增高而越来越小。从他人视角看,戴着近视眼镜的人眼睛也会变小,同时给人一种眼睛变形的感觉。

事实上,一副合格的眼镜,不但能矫正视力,使我们看得清晰、舒适和持久,还可以对配戴者的眼睛与面部某些缺陷起到修饰作用。相反,如果近视了不戴眼镜,由于视物不清可导致视疲劳,久而久之会引发调节和聚散等视觉功能的改变,不仅容易加深近视度,甚至还可能导致斜视的发生,有害无益。所以,孩子如果近视了,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检查,科学验配眼镜。

选择一副合适的眼镜

要注意什么

框架眼镜适用面广,是屈光不正最常规的矫正手段。验配和使用框架眼镜相对简单,容易让人忽视其中的技术“含金量”。其实,如何选择合适的眼镜大有学问。

正确选用眼镜应该是从镜片的光学、美学及力学等方面统筹考虑。

首先,验光务必要精准。

其次,选择镜架要注意镜架的镜梁与鼻型,镜腿与耳型的吻合情况。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大众忽视的重点是,镜片的磨制需准确,镜片的光心需与瞳孔中心对准,也就是瞳距和瞳高需匹配,不然容易产生棱镜效应而导致视疲劳。

日常配戴眼镜的

注意事项

1

第一,眼镜的配戴时长需要遵医嘱。医师会根据屈光不正的度数,对配戴者的用眼需求和视功能状况作出判断,决定戴眼镜的方式和眼镜的类型。基本上,有必要配镜的患者通常还是要常戴眼镜的。不要随意戴别人的眼镜,也不要戴已经变形的眼镜。

2

第二,戴眼镜以后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眼镜,尽量双手取戴眼镜,沿脸颊两侧平行方向摘戴,单手摘戴会破坏镜架左右平衡性,导致变形。眼镜摆放的时候要使镜片面朝上或者放到镜盒里,避免镜片磨损。不要将眼镜放在阳光直射的车内,建议镜片每晚用清水洗净。验配眼镜后,也可以定期前往专业的视光中心进行眼镜的维护和校配。

3

第三,戴眼镜后需要定期复查视力状况。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视觉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我们一般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成年人一般是半年复查一次。如有镜片的磨损和度数的变化,则需要重新验配。

哪些眼镜

对防控近视有作用

要对近视进行有效的防控,我们需要对近视儿童进行随访和监测,除了检查矫正视力和近视度数,还需要测量眼轴、角膜曲率和视觉功能。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父母的近视情况,以及儿童的日常用眼习惯。对于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速度比较快的儿童,可通过临床有效的防控方法或多种防控方法联合使用,以尽可能减慢近视进展。根据目前的研究,对近视防控比较有效的方法有OK镜、多焦设计的软性隐形眼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离焦设计的近视防控框架眼镜等。

OK镜、多焦软镜和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都是基于周边离焦的近视防控原理设计的,经过长期的临床论证,对延缓眼轴的增长和近视进展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低浓度阿托品的近视防控效果已得到临床研究论证,但原理目前仍未明确,具体的用药时机、时长,以及用药浓度和停药方式需要严格遵循医嘱。

各种近视防控方法对不同人的应用效果会有差异,因此,近视防控方案请医生帮忙进行个性化选择,必要时可以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近视防控效果。

无论选择何种近视防控手段,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延缓近视度数增加。现有的方法不能让近视逆转,只能矫正和缓解进展速度。所以,不要轻信“近视治愈”“近视康复”“近视克星”等广告,不仅会花了冤枉钱,还会耽误孩子的正确矫正时机。

最后,防控近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很重要。儿童青少年无论是否近视,都应做到“一增一减一牢记”,即增加户外运动,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牢记“一拳一尺一寸”的正确书写姿势。

来源:健康四川官微

“花了快两万元治近视,视力反倒下降了”——近视防控机构有多少“坑”?

新华社太原3月15日电题:“花了快两万元治近视,视力反倒下降了”——近视防控机构有多少“坑”?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菲菲、马晓媛、马晓洁

“花了快两万元治近视,结果视力没改善,反倒下降了”……当前,近视防控机构生意火爆,但不少家长吐槽被“套路”。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通过渲染“近视焦虑”、虚假广告宣传等兜售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不菲,效果存疑,有的还存在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风险。

动辄消费几千几万元,效果与广告相去甚远

山西太原王女士的女儿正上小学,去年开始出现了上课看不清黑板的情况,随后王女士留意到家附近的一家视力养护中心。该中心在街边发放9.9元体验卡,宣称通过按摩穴位,可将视力从4.5提升到5.0。心动之下,王女士带女儿去体验,并在商家劝说下办了三个疗程的按摩卡,每个疗程价格高达3800元。

此后,王女士的女儿一直在这家视力养护中心做“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半年后在医院检查,发现视力不仅没有改善,反倒从开始的4.9降至4.6,屈光度也达到200度。

王女士说,这家中心还一直嘱咐家长不要去医院,说戴上眼镜视力下降更快、医院的眼药水等药物刺激会影响治疗效果。“三个疗程加辅助的保健品,总共花了快两万元,眼睛没治好,视力反倒下降了,太后悔了。”

记者了解到,青少年近视问题越来越受重视,近视防控市场也随之增长。根据企查查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我国近视防控相关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底已达968家。除了传统医院眼科门诊和配镜门店,形形色色的近视防控机构也受到不少家长青睐,有的通过“高科技”仪器进行眼部肌肉训练,有的用穴位刺激、中药热敷等方式干预,有的配套销售叶黄素、蓝莓饮、明目贴、明目膏等产品。

多名受访家长告诉记者,有的机构在宣传时说得天花乱坠,称“来的孩子95%都能提高视力”“训练以后可以不戴眼镜”“把视力托管,家长放100个心”,但实际效果远远达不到;家长质问时,一些机构就以“孩子配合度不够”“饮食和户外活动没跟上”等为由推脱。在网购平台相关产品页面上,大量消费者留言:“没看到效果”“没啥用”。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商家机构关于近视治疗的虚假营销套路,有76.6%的家长表示容易上当。家长在近视防控中踩“坑”,72.2%的受访家长认为是想让孩子摘掉眼镜,心急所致。

一些机构的“治疗”方式还给青少年健康造成损害。采访中,一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在使用了一款眼部训练仪后不仅视力没有好转,反而感觉眼睛更累了,还出现了头晕、恶心现象。

记者走访发现,很多近视防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菲。多款视觉训练仪售价都在万元左右,如果到店训练则每次收费50元到100多元。一些机构按疗程收费,单个疗程售价从几百到数千元不等。有机构销售的蓝莓饮品一盒售价580元,声称“纯度很高,对眼睛好”。

“收割焦虑”的种种套路

记者调查了解到,不少机构利用家长对孩子近视的焦虑以及在专业知识上的盲点,设置重重套路,让人防不胜防。

——夸大功效虚假宣传。山西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由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明确,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在广告宣传中不得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消费者。近年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打击力度。但记者采访发现,近视防控市场领域的虚假宣传现象仍大量存在。

记者在线上、线下采访中看到大量诸如“摘掉眼镜不是梦”“近视杀手”“已帮助10万+散光近视患者恢复”“治疗散光近视神器一贴看清”等明显夸大功效的广告宣传。一些机构虽不敢宣传“治疗近视”,但在拉拢顾客的过程中频打“擦边球”,模糊“裸眼视力”“屈光度”等专业概念的差别,试图误导消费者相信使用其产品后可降低度数。

——四处拉扯高端包装。不少机构对产品进行“高大上”的包装,如宣称中科院团队研发、根据“贝茨原理”研发、“十四五”全国重点规划课题、与知名专家合作等。但事实上,很多概念似是而非,合作性质也存疑。

例如,不少产品宣传中提到的“贝茨原理”得名于100多年前一位名叫贝茨的美国眼科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翟长斌表示,这一原理主要是做所谓的变焦训练,其实就是看远、看近来回变换,不排除有一定作用,但缺乏足够数据支撑,远不如让孩子去户外运动。此外,太原一家机构还宣称与山西省眼科医院某专家合作,但记者核实发现,双方并无合作关系。

——制定话术“忽悠”家长。为增加销量、规避维权纠纷,不少机构制定专门成套话术应付消费者。

某机构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了此类话术的具体内容。如,针对近视的孩子可以说提升视力,对不近视的孩子可以说提升远视储备;对训练后效果会不会反弹的疑问,不要直接回答,要强调平时用眼习惯的重要性以规避风险等。

此外,销售人员在推销时往往会用“金眼银牙,护眼就是花钱”“孩子的眼睛是大事,不能省”等说法,给家长“洗脑”。不少机构还会强调,养护视力是“长期过程”,“需要一直做到18岁”,“忽悠”家长持续投入。

多措并举呵护未成年人眼健康

武汉普瑞眼科医院主任医师沈政伟告诉记者,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近视形成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此防控主要围绕这两大点进行科普宣教,比如优生优育,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照明环境、合理饮食、睡眠充足等。

“因研究发现离焦学说尤其是在视网膜上形成近视性离焦对近视控制有帮助,所以临床上角膜塑形镜、离焦型框架眼镜、离焦型日戴软镜或硬镜等能达到30%至70%的近视控制效果,是目前主流观点。”沈政伟说,对于使用一些眼部仪器、吃叶黄素和蓝莓果浆等方法,从循征医学角度来讲尚未发现对近视控制严谨科学的数据,对缓解疲劳及提供营养可能有帮助。

多位眼科专家指出,目前一些家长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要进行了防控干预,孩子的度数就不应该涨,其实理想的目标是通过干预,将度数增长控制在较小幅度,避免孩子在成年之前发展为高度近视,后者会带来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风险。

对于近视防控市场诸多不规范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市场监管、药监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畅通举报渠道,促进近视防控市场规范发展,保障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针对网络平台虚假广告现象,要压实平台责任,要求其设立鉴别机制,对近视防控相关产品的违规虚假信息保持高压治理。

山西省眼科医院一级视光师冯恬枫表示,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近视防控方式时,应当首先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咨询,根据孩子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案,避免盲目用药用械。

来源:新华网

父母近视对孩子影响有多大——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与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教授杨晓

光明日报记者李菲

现在近视人群数量越来越大,患上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父母近视,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父母得了近视,度数还在增加,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吗?针对不少年轻父母的忧虑,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与青少年近视防控科主任医师杨晓,请她讲解关于孩子近视的原因、相关健康隐患及积极预防措施。

记者:父母高度近视,遗传给孩子的概率有多大?

杨晓:目前关于近视的成因,学界已经达成共识——遗传、环境因素和行为习惯共同作用导致了近视的发生。虽然“父母高度近视,一定会遗传给孩子”的说法有些绝对,但父母近视史对于孩子发生近视和近视进展是会有影响的。

研究表明,同等条件下,与父母都不近视的孩子相比较:父母单方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高2.1倍;父母双方都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就增长到了4.9倍。

父母近视程度也被证明与更快的近视进展有关。研究发现,有近视父母的儿童的近视增长0.63D(编者注:临床上用D来表示近视度数,如0.63D就代表63度),近视进展快于没有近视父母的儿童(一年增长0.42D)。并且,进一步分析发现患有高度近视的父母有显著影响:父母均无高度近视,孩子每年近视平均进展为0.56D;父母有一方患有高度近视,孩子每年近视平均进展为0.67D,父母均为高度近视,孩子每年近视平均进展为0.9D。因此,若父母均有近视甚至高度近视,需重视孩子的屈光发育,早期建立孩子的屈光档案,以便规范监测。

记者:父母近视度数还在增长,会给未来的宝宝带来怎样的影响?

杨晓:父母应到眼科专科就诊,看看是单纯性近视,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近视。像圆锥角膜、病理性近视等,都可能会表现为近视度数加深。生育孩子以后,应在早期就对孩子进行视力和屈光状态筛查。若头胎已经出现早发近视(即6岁之前出现的近视),需谨慎排查有无家族史,尽早到眼科就诊,监测屈光度及视力发育情况。

记者:生育前,父母该怎么做才能科学预防孩子近视?

杨晓:近视遗传可分为单基因遗传近视和多基因遗传近视。

单基因遗传近视一般有明确的致病基因——单个或数个基因变异便会导致高度近视的发生,其中高度近视还可能是多种遗传性综合征(比如马凡综合征)的并发、伴发表型,这类高度近视多表现为先天性或早发性近视,往往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另外,父母双方家族中除了高度近视以外,要注意有没有其他的眼部及全身的症状——比如弱视、低视力、夜盲、色盲、斜视、眼球震颤,以及听力、骨骼甚至心脏异常等相关表现。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到专科就诊排查有无遗传性疾病。

多基因遗传近视无法通过个别的变异位点进行检测来判断,但是可以通过多基因风险评分对检测到的微效基因进行整合计算,从而评估受检者的高度近视发生风险。对于评分结果为高风险的人群,可以积极采取干预手段(如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离焦眼镜等)防控近视发展为高度近视。

记者:如果孩子遗传了父母的近视,如何有效控制?

杨晓:若孩子近视已经发生,家长需带孩子到眼科专科就诊,为其建立完整的屈光档案监测近视进展及屈光发育,选择合适的近视矫正方式进行屈光矫正,并且关注视力发育情况。同时,在生活方式上也要调整,最好每天能有2个小时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沐浴,同时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减少近距离工作。在调整以上生活方式后,若仍进展快,可以在医生建议下采取一些更为积极的近视干预手段。

《光明日报》(2023年03月25日07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