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治疗近视3种利弊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2:06:15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一篇文章详解“近视眼激光手术”,这些利弊你需要知道

激光治疗近视3种利弊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中国有6亿近视患者,大学生近视率更是超过了90%

不良的用眼习惯会导致睫状肌对晶状体的牵引力下降,晶状体的厚度就会增加,屈光力变强,光线聚焦就落在了视网膜前,就形成了近视。

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变厚,但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难以手术操作,而对光线屈光力最强的结构是眼角膜,它刚好又位于眼球最外侧。

所以,屈光手术(近视眼手术)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对眼角膜进行削薄,让光线重新聚焦到视网膜上。

眼科医生自己都戴眼镜,近视手术真的靠谱吗?这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

实际上,任何手术都无法保证百分百无副作用,即便是在中国发展了30年的近视眼激光手术,术后人群中也有不到1%的概率会出现眼干、炫光、飞蚊症等并发症。

圆锥角膜

不仅如此,近视眼手术发展过程中,最备受指责的是曾出现过“圆锥角膜”,这有可能导致失明。

眼球存在眼压,这个压力把眼角膜向外顶,正常人的角膜厚度足以抵抗压力,但做过激光近视眼手术的人,眼角膜如果被过度打薄,就有可能被眼压顶出,出现“圆锥角膜”。

而这种情况最优的治疗方案只有眼角膜移植。

眼角膜

不过,现在的近视眼手术已经足够发达,不可能出现圆锥角膜这种情况。

眼科医生都会测量每一名患者的角膜厚度,正常人角膜厚度在550微米左右,近视度数降低100度需要打薄15微米角膜厚度。医生会进行计算,角膜厚度低于460微米和天生角膜薄的人是无法进行手术的。

用激光打薄眼角膜非常安全,属于精准切割,并不会伤害到眼部其它组织。

激光是利用惰性气体,氩和氟混合,当气体分子被激发后处于不稳定的激发态,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会辐射出人眼看不到的193纳米的紫外光,这个紫外光只会打破眼角膜分子的化学键,并不会穿入眼球内部,在电脑的精准控制下也不会损伤眼部其它组织,它属于冷激光,不会产生灼热感。

所以,在正规医院做近视眼手术肯定是安全的。

近视眼手术在30年时间里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一次完善。

PRK

1987年,近视眼激光手术开始临床使用,这项技术叫PRK(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手术过程非常简单,先将角膜的上皮去除(上皮在一周内会自行修复),然后通过激光将角膜基质气化,削薄。

PRK在现在看来有许多缺点,首先是手术过程简单粗暴,患者会在几天时间内有明显疼痛感,并且视力恢复较慢,眼干眩光等并发症多,有可能出现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的情况。

由于直接在表层削薄,如果是疤痕体质的人可能会留下疤痕。

LASIK

1992年,改进后的技术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开始进入临床使用,与之前的技术相比,LASIK先用角膜刀制作了一个厚度130微米的角膜瓣,翻开角膜瓣通过激光削薄角膜后,再合上角膜瓣。手术过程无痛,恢复更快也不会产生疤痕。

LASEK

到了1997年,更先进的LASE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开始进入临床使用,此前的技术是利用角膜刀做一个130微米的角膜瓣,而LASEK是通过乙醇溶液将角膜上皮约60微米厚度掀开,激光打薄后再盖上,这种技术能保留更多的角膜,适合角膜薄和度数高的人,无刀口,降低了风险。

半飞秒

2006年,更先进的激光技术“半飞秒”开始进入临床使用,半飞秒所使用的是人类能在实验室中获得的最短脉冲,也就是能更精准打薄眼角膜。此前都是手工制作角膜瓣或去除角膜上皮,而半飞秒是利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激光穿过角膜在电极作用下产生气泡分离角膜,实现了全程无手术刀。

提高了操作精度,更安全,降低了并发症概率。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上述任何一种技术,都需要大口径切开角膜外层,进行激光打薄,再合上。就算手术恢复了,切割面的角膜层也不可能完好如初地生长在一起。所以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就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2年更先进的“全飞秒”技术出现。

全飞秒与之前技术的最大区别是:此前技术都需要在眼球上开一个20毫米的切口,而全飞秒只需要开一个2毫米的微创切口,降低角膜瓣移位的可能,将损伤降到最低。

全飞秒的操作方式也与之前有很大区别,激光会穿过角膜表层,在角膜内切割基质,然后再开一个2毫米的切口将角膜基质取出。

舒适度、安全性、精准度都更上一层楼。

ICL

而对于那些高度近视,角膜较薄不适合做激光手术的人,目前有一种ICL技术(可植入式隐形眼镜)。可以将晶体永久性植入眼部的前房位置,10分钟时间,整个世界都变得清晰了。

这个手术是可逆的,随时可以取出,切口只有2毫米,恢复非常快,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工作了。

如此成熟的技术,为什么眼科医生自己还戴眼镜呢?

理由还是非常多的,首先手术年龄要求18岁到50岁之间;除了ICL,其他手术的角膜厚度要符合标准才能进行手术;再加上全飞秒价格略贵超过2万元,ICL价格3万元;术后有极低的概率出现并发症,常见情况是眼部干涩和夜晚炫光;眼部不能有疾病历史;眼睛度数在2年时间内需要稳定。

最主要的一点是手术只是给你一次视力重置的机会,并不是做了手术就再也不会近视,如果工作需要眼部长期操劳,手术后依然会近视,所以很多人选择不做。眼科医生经常需要进行手术开刀,眼部需要长时间精力集中的,所以做了手术还会近视,那又何必做呢?

并且部分人近视度数较低,完全不影响日常生活,戴眼镜反而显得斯文稳重。当然,不戴眼镜的眼科医生,很可能就做过近视眼手术。

关于“近视激光手术”,这些利弊你知道吗?一文给你讲清楚

近年来,随着学龄儿童的增多,近视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我国近视患者超过三亿,占全世界近视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

很多近视患者因为工作生活中不能佩戴眼镜(例如需要参军、考公务员等等),就会选择做近视激光手术。

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近视激光手术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的眼睛,是因为平行光线不能够聚焦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所以不能形成清晰像,所以就近视了。

既然光线进入眼内后到不了视网膜上面,我们有两种可以解决的办法,让这个光线能够落在视网膜上。

第一种、最普通的就是佩戴凹透镜(就是普通的近视眼镜),间接地使得光线的发生偏折,从而落在视网膜上。

这种凹透镜就包括我们平时戴的近视镜片以及隐形眼镜。

第二种、就是让光线在进入我们眼睛的时候直接就发生偏折。

那么怎么才能使光线直接发生偏折呢?其实就是改变眼睛前面的曲率,而改变眼睛屈光系统的曲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眼前角膜的形状。

我们想要改变角膜的形状也有两种的方式:

第一种:佩戴特殊的隐形眼镜(比如OK镜)去压迫我们的角膜,改变它的形状。

第二种:近视激光手术。近视激光手术是需要把凸出的角膜削平,这也就是为什么近视手术的名称叫做角膜切削术。

做近视激光手术的好处与坏处是什么?(看下图)

如果要做近视激光手术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在做近视激光手术之前是需要做大概二十几项的全面眼部的检查,手术医生会根据你具体的检查结果给你推荐手术的方式。

关于检查这里有三件事情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第一、近视度数是需要稳定1-2年的,在度数稳定之后才能做近视激光手术。

如果你以后想要做手术,那现在的这1-2年,你就可以先监测一下近视度数是不是稳定了。

第二、停戴隐形眼镜2-3周,在检查之前是需要停戴2-3周的隐形眼镜,这样检查出来的参数是比较准确的。

第三、检查时长3-4个小时左右,因为术前的检查有二十几项,所以大概需要3-4个小时的时间。

而且检查眼底视网膜的时候,需要点一个放大眼睛瞳孔的“散瞳”眼药水,点了之后有大半天的时间看近处是不清楚的,有的时候远处也不太清楚。

所以在检查或者做手术时建议大家找家人朋友陪着来。

不过有一些人在检查完了之后,医生是建议你不要做近视激光手术的,也就是说你的眼部条件达不到手术的要求。

比如你的近视度数太高了,但是你的角膜并没有那么厚能够去切削,抵消不了你的近视度数,所以就建议你不能做这个手术了。

那术后的病发症是什么呢?其实在做完近视手术之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干眼。

至于其他的可能会发生的病发症,你的手术医生都会根据你的检查结果详细地跟你去说,以及手术之前也会告知你所有的病发症的可能性。

如果你需要很好的裸眼视力去报考军校、公务员等,可以选择做近视激光手术,如果你平时觉得戴着眼镜也挺好的,就可以选择不做。

每一种手术都有利弊,这个就看你自己的决定了。

注意了,激光手术矫正近视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利弊争议

台湾最早引进LASIK(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最近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动这种手术。他表示,因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出现减退、模糊,分析可能和术后角膜瓣发炎有关。

激光手术矫正近视,到底是咋回事?是不是人人适合,又有哪些风险?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眼科专家。

事件:蔡瑞芳“挂靴”LASIK手术

蔡瑞芳在台湾眼科医学界颇具分量,20年前担任林口长庚医院眼科主任期间,引进当时连美国也还没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准分子雷射层状角膜成形术”(LASIK),并完成近500例的人体临床试验。

蔡瑞芳表示,LASIK是划时代的医学创举,利用雷射刀将近视病患的角膜环切约四分三圈,掀起上层角膜后,接着以雷射刀切去下层角膜,再将上层角膜覆盖回去。由于角膜变薄,焦距变短,从外进来的光线就可精准对焦在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虽然LASIK具有雷射刀切割精准、近视矫正准确及角膜没有结疤反应等优点,却也有术后易出现眩光、夜间视力减退及眼睛干涩症候群等并发症,因此眼科医师施术前要慎选合适病人,并主动告知可能并发症。

但十几二十年过后,一些当年未想到的并发症陆续出现,蔡瑞芳最近就接到十几例受不了并发症而就诊的个案,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且视力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弱,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受到影响。

面对此次事件,台湾眼科医学会理事、台大医学院眼科副教授丘子宏认为,据国际医学会统计,LASIK近视矫正手术后95%的患者視力恢复到0.8以上,后遗症发生率低于1%,任何手术都有副作用,但手术并发症几率低于1%在科学可接受范围内。

探索:LASIK技术的前世今生

据查证,LASIK的发展史可追溯至40年代末。自1949年起,美国等国外的眼科专家们先后报道了对LASIK技术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角膜屈光手术。

比如:冷冻角膜磨镶术(1949年)、原位角膜磨镶术(1964年和1966年)、准分子激光成功切削动物眼角膜组织(1983年)、非冷冻角膜磨镶术(1986年)、自控板层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ALK,1988年)、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简称PRK,1989年)、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简称PKM,1990年)等等。1990年,ALK和PRK两者被结合,终于形成了现在的屈光不正矫治术,即LASIK。

在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开展与国外基本同时起步,关于准分子激光的引进,我国卫生部1992年召开了论证会,随后引进PRK,相继又引进了LASIK。

那么LASIK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近视矫正的呢?记者查证相关资料获知,是用角膜刀将角膜表层组织制作成一个带蒂的角膜瓣,翻转角膜瓣后,在计算机控制下,用准分子激光对瓣下的角膜基质层拟去除的部分组织予以精确气化,然后于瓣下冲洗并将角膜瓣复位,以此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调整角膜的屈光力,使外界光线能够准确地在眼底会聚成像,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近几年,杭州出现“飞秒”准分子激光手术。飞秒激光在LASIK手术中制作角膜瓣是以“光”代“刀”,在计算机全程控制下,根据每个人独特的眼睛状态,首先设定出需要制作的各种不同大小、厚度、形状的角膜瓣,然后将飞秒激光聚焦到相应的角膜上,进行激光切削,制作过程无须刀片与角膜接触。

专家:并非人人适合做激光手术

据报道,我国青少年平均近视率已经达40%,而大学生近视率远远超过70%。全国戴镜人数已经超过3亿,中国的近视患者数量已经占到世界的33%,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而近视患者绝对数则位居世界之首。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省眼科医院)执行院长王勤美教授,在一次采访中曾表示,对于治疗近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适用于18至55岁的成人。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患者都适合LASIK手术。

手术禁忌症包括:年龄小于18周岁;近2年来屈光度不稳定,每年的屈光度的增加大于0.50D;最佳矫正视力极差的重度弱视患者;角膜厚度小于450;眼邮行活动性炎性病变者,如急性结膜炎、睑缘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和虹睫炎等;患有圆锥角膜、青光眼、兔眼、干眼症和角膜内皮变性等眼科疾病者;曾经发生过眼收出血和视网膜脱离者;超高度近视且瞳孔过大、角膜过薄者;常年夜间行车的驾驶员;患有影响角膜伤口愈合的疾病,如瘢痕体质、糖尿病胶原病等;患有精神疾病且正在服药者。

浙医二院眼科中心邱培瑾医生介绍,LASIK手术的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和所有手术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近期风险如术后感染,远期风险如视力回退、反弹。资料显示,其并发症包括:感染、欠矫或过矫、角膜穿通、医源性角膜散光、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瓣不规则、瓣游离、上皮植入、眩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