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禁止激光治疗近视吗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2:02:02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注意了,激光手术矫正近视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利弊争议

台湾最早引进LASIK(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最近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动这种手术。他表示,因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出现减退、模糊,分析可能和术后角膜瓣发炎有关。

台湾禁止激光治疗近视吗

激光手术矫正近视,到底是咋回事?是不是人人适合,又有哪些风险?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眼科专家。

事件:蔡瑞芳“挂靴”LASIK手术

蔡瑞芳在台湾眼科医学界颇具分量,20年前担任林口长庚医院眼科主任期间,引进当时连美国也还没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准分子雷射层状角膜成形术”(LASIK),并完成近500例的人体临床试验。

蔡瑞芳表示,LASIK是划时代的医学创举,利用雷射刀将近视病患的角膜环切约四分三圈,掀起上层角膜后,接着以雷射刀切去下层角膜,再将上层角膜覆盖回去。由于角膜变薄,焦距变短,从外进来的光线就可精准对焦在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虽然LASIK具有雷射刀切割精准、近视矫正准确及角膜没有结疤反应等优点,却也有术后易出现眩光、夜间视力减退及眼睛干涩症候群等并发症,因此眼科医师施术前要慎选合适病人,并主动告知可能并发症。

但十几二十年过后,一些当年未想到的并发症陆续出现,蔡瑞芳最近就接到十几例受不了并发症而就诊的个案,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且视力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弱,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受到影响。

面对此次事件,台湾眼科医学会理事、台大医学院眼科副教授丘子宏认为,据国际医学会统计,LASIK近视矫正手术后95%的患者視力恢复到0.8以上,后遗症发生率低于1%,任何手术都有副作用,但手术并发症几率低于1%在科学可接受范围内。

探索:LASIK技术的前世今生

据查证,LASIK的发展史可追溯至40年代末。自1949年起,美国等国外的眼科专家们先后报道了对LASIK技术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角膜屈光手术。

比如:冷冻角膜磨镶术(1949年)、原位角膜磨镶术(1964年和1966年)、准分子激光成功切削动物眼角膜组织(1983年)、非冷冻角膜磨镶术(1986年)、自控板层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ALK,1988年)、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简称PRK,1989年)、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简称PKM,1990年)等等。1990年,ALK和PRK两者被结合,终于形成了现在的屈光不正矫治术,即LASIK。

在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开展与国外基本同时起步,关于准分子激光的引进,我国卫生部1992年召开了论证会,随后引进PRK,相继又引进了LASIK。

那么LASIK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近视矫正的呢?记者查证相关资料获知,是用角膜刀将角膜表层组织制作成一个带蒂的角膜瓣,翻转角膜瓣后,在计算机控制下,用准分子激光对瓣下的角膜基质层拟去除的部分组织予以精确气化,然后于瓣下冲洗并将角膜瓣复位,以此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调整角膜的屈光力,使外界光线能够准确地在眼底会聚成像,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近几年,杭州出现“飞秒”准分子激光手术。飞秒激光在LASIK手术中制作角膜瓣是以“光”代“刀”,在计算机全程控制下,根据每个人独特的眼睛状态,首先设定出需要制作的各种不同大小、厚度、形状的角膜瓣,然后将飞秒激光聚焦到相应的角膜上,进行激光切削,制作过程无须刀片与角膜接触。

专家:并非人人适合做激光手术

据报道,我国青少年平均近视率已经达40%,而大学生近视率远远超过70%。全国戴镜人数已经超过3亿,中国的近视患者数量已经占到世界的33%,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而近视患者绝对数则位居世界之首。

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省眼科医院)执行院长王勤美教授,在一次采访中曾表示,对于治疗近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适用于18至55岁的成人。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患者都适合LASIK手术。

手术禁忌症包括:年龄小于18周岁;近2年来屈光度不稳定,每年的屈光度的增加大于0.50D;最佳矫正视力极差的重度弱视患者;角膜厚度小于450;眼邮行活动性炎性病变者,如急性结膜炎、睑缘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和虹睫炎等;患有圆锥角膜、青光眼、兔眼、干眼症和角膜内皮变性等眼科疾病者;曾经发生过眼收出血和视网膜脱离者;超高度近视且瞳孔过大、角膜过薄者;常年夜间行车的驾驶员;患有影响角膜伤口愈合的疾病,如瘢痕体质、糖尿病胶原病等;患有精神疾病且正在服药者。

浙医二院眼科中心邱培瑾医生介绍,LASIK手术的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和所有手术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近期风险如术后感染,远期风险如视力回退、反弹。资料显示,其并发症包括:感染、欠矫或过矫、角膜穿通、医源性角膜散光、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瓣不规则、瓣游离、上皮植入、眩光等等。

为什么眼科医生自己不做激光近视手术?

作者:马金同,伊视可眼镜创始人,资深眼视光专家,著名商业评论人

此前写了一些关于激光近视手术的相关科普文章,很多网友就来斥责我说,为了推销自己的眼镜,就说激光近视手术不好。然而我觉得这些网友可能是过于定向思维了。

我只是通过文章跟大家普及一下手术所存在的风险和后遗症,最多也只是建议大家在没有非常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做这个手术,但是从来没有反对该手术的存在。

在接受任何手术之前,哪怕是女人生孩子,医生也都会让家属签一大堆的字,目的就是要让家属知道手术的风险、并发症、后遗症等。

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种手术是绝对安全的。然而,大家在手术前签字画押的时候,真的仔细看过那些条文吗?我想99%的人应该都没有仔细阅读过吧?那么针对激光近视手术,我用科普类小文给大家普及一下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发症、后遗症又有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眼科医生自己不做激光近视手术?

中国最顶级的眼科医院无疑就是北京的同仁医院,就连国家领导人也是在该医院接受眼科方面检查和治疗的。同仁医院院长王宁利教授在央视2017年10月15日的《开讲啦》节目中说,他一家三口人都是近视眼,而且都戴眼镜。为什么他那么一个世界顶级的眼科专家不自己去接受激光近视手术呢?

为什么眼科医生自己不做激光近视手术?

我国台湾的眼科教父级人物蔡瑞芳先生,曾在2012年,宣布自己封刀,不再做激光近视手术。细心的人一定注意到了,蔡瑞芳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是戴着眼镜的。咦?他可是该项手术最早引入中国台湾的专家哦,为什么他自己不接受激光近视手术呢?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激光近视手术就绝对不能做,但是从蔡瑞芳接受采访的片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点:他之所以封刀,是因为觉得当某种手术出现超过1%的不可测并发症、后遗症的时候,从他作为医师本身的价值观来考虑,就不会再继续做下去。

100个接受该手术的人中,就有1个出现不可测的后遗症,这个可真不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哦!同仁医院院长王宁利教授在《开讲啦》节目中说,我们每天获取外界的信息,有90%以上都是来自于眼睛。这意味着什么?一旦失去视觉,你将失去90%以上的世界!你敢赌一把吗?

为什么眼科医生自己不做激光近视手术?

激光近视手术原理很复杂,但是实际操作很简单。无非就是在0.5毫米(角膜中间部位约0.5~0.57厚度,周边厚度可达1)厚的眼角膜上拉一道口子切开一个横向的截面,然后在横截面的下面部分用激光在上面“刻一个隐形眼镜”,再把上面掀开的那一面盖上。手术就完成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没有缝针哦!那么细微的地方也没法儿缝针。所以被切开的角膜是要靠自己来愈合的。

然而从蔡瑞芳先生的手术案例中,他发现被切开的角膜实际愈合情况并不好。就像我们不小心被刀在受伤划了一道口子一样,如果你的免疫能力没那么强,就很难止血、愈合。即便愈合了也会留下疤痕。

愈合不好的角膜会怎样?感染、炎症……接踵而来!各种复杂的因素最终引发夜盲、干眼、惧光等各种麻烦的眼科疾病出现。有的会在术后一两年就出现,有的潜伏期长达十几年……没出现的时候当然不要紧,但是一旦出现你或许就从此后失去了美好的生活质量!

为了不戴眼镜,要冒着丢弃生活质量的危险,孰轻孰重?你自己掂量呗!

作者:马金同,伊视可眼镜创始人,资深眼视光专家,著名商业评论人

8年后,仍然不断有人来问我封刀门的事

作为眼科医生,我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大概是,你们医生自己怎么都不做摘镜手术。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写过,没看过的可以点进去看看。

就会叫别人做,你们医生怎么都不做激光手术?

接下来经常被问到的就是:游医生,你怎么看封刀门这个事情。我又不是当事人,本来也不想说这个事,结果上次有人竟然说,你怎么不回,心虚了吗?

作为一枚硬核萝莉,我心虚个毛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封刀门”。

但凡想做摘镜手术,上网查过一些资料的同学,多少都会看到过“封刀门”的报道,毕竟当年可以说是非常轰动。

有多轰动?

一个例子,爱尔眼科的股价当年因为这个事件生生被砸出一个坑。现在回头看,那会真是非常好的买点。可惜当时我正埋头养大鼠,只想当科学家,无心搞钱。

封刀门到底是咋回事

所谓的封刀门,指的是,2012年台湾著名眼科专家蔡瑞芳教授说自己不再做激光近视矫正手术。

听着就很像那种武林高手要金盆洗手。但是,经常看小说的同学应该会有体会,谁搞金盆洗手,最后很可能会搞出大事情,通常也是洗不了手。

由于激光近视手术是蔡瑞芳教授最早在1993年引入台湾,因此他说自己不做这个手术的报道引起了很大震动。

当时有很多媒体跟进,说蔡瑞芳教授表示,自己不做手术是因为长期观察发现,不少之前接受了手术的患者多年后出现视力下降,可能与手术有关。

不过有意思的是,后来蔡教授澄清,自己并没有“主动宣布”停做激光矫正手术,这个事情更多是媒体的误解。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江湖刮起腥风血雨,通常是因为,有人在搞事情。

这个事情最开始是,有位记者想介绍自己的朋友来找蔡教授手术,但是蔡拒绝了,说自己有段时间没做手术了,也对其说了手术可能的风险。

让蔡教授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一场被拒绝的手术,最后让他登上了头版头条,引起轩然大波。

那么蔡教授究竟为什么会有段时间没做手术了呢?

因为退休。

为什么我会知道呢?因为当时正在同仁养大鼠的我,所在的课题组有位大佬和蔡教授是朋友,蔡和他吐槽过,自己只是退休,觉得年纪大了不想再做手术了。

当然,认识的人找过来想手术,出于好心或者怎样,肯定要提醒下手术的风险,结果就被放大了。

这个事情放到今天其实更好理解,一切都是为了流量。

不过当年大家都还比较淳朴,还没学会让子弹先飞几天。直接就被吓的不行,手术量直线锐减。

摘镜手术能不能做呢

其实有点像买房子,你是刚需,特别想住自己的房子,你又有钱,那你就买呗。类比过来就是,你特别不想戴眼镜,又很想看得清楚,你眼睛条件又符合手术要求,那就可以考虑做啊。

但是你又担心手术有风险,那你就再想想呗。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敢给你保证说手术肯定不会出问题。

需要你自己去衡量手术的获益与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到底是否值得去冒这个风险。

当然,这些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的结果也变得越来越可控。封刀门事件后,对于适应症的把控也变得更加严格,整体而言,风险还是较小的。

如果你想手术,你可以先看看自己是否满足以下条件:年满18周岁且最近两年,每年度数增加不超过50度。

经常会有人发一个度数过来,比如800度,然后问我是否可以手术。其实能不能手术,除了度数之外,还要看你的角膜厚度以及眼部状况是否符合手术条件。

所以你得先去做个术前检查评估一下。确认能手术,再来讨论是否要手术,以及做什么手术更合适。免得纠结多年要不要手术,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不符合手术指征。

就像前几天看到的那个纠结的妹子。

至于具体做哪种手术方式更好,当然不是越贵越好或技术越新越好,还是要看你自己的情况更适合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