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三视图(框架眼镜正反面图解)

来源:配镜咨询网 时间:2023-10-18 13:57:14 责编:配镜顾问 人气:

雌雄莫辨的异星领主——传世极速星V级超越开箱测评

传世系列不愧是官方信马由缰的大杂烩,居然想起来C版极速星这个概念,捞出来再榨取一点价值。当然,这条所谓的极速星限定系列的玩具以重涂为主,唯一的新模就是当年极速星真正的领主——超越,日版原作里叫火线擎天柱。

眼镜三视图(框架眼镜正反面图解)

熟悉日版邪神三部曲的玩家当然对这个角色不会陌生,但是相信很多朋友一头雾水。这个角色和擎天柱有关系吗?之前听人说这还是个妹子?那么在看玩具之前,先做一点简单科普。

首先,这个火线擎天柱,和我们所熟知的擎天柱并没有关系。他是C版,也就是银河之力(美版译“塞伯坦传奇”)中的四大领主之一,分别守护各自所在的行星。在日版中,为了显示他们的地位,他们的称呼都以“擎天柱”为后缀,这就给不了解C版动画的迷友带来了一些理解障碍。

他们分别是,极速星的火线擎天柱,美版翻译为超越,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猛兽星的烈焰擎天柱,美版译作瘟疫,这个名字熟悉了吧。

守护地球的守护擎天柱,美版译作撤离,变形是一架直升机。

最后还有巨人星的领主,神都擎天柱,美版翻译成猛大帅。这正是传世系列发布的泰坦级猛大帅,前段时间抓总做过开箱,文末会给个链接,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当然啦!银河之力这部作品里是有真正的擎天柱和威震天的,他们在日版里为了区分,分别叫星辰/银河擎天柱和神尊威震天,围城系列之前也复刻过C版擎天柱的玩具。

基本介绍大致就这些,限于篇幅,故事情节就不做梗概了,大家感兴趣可以去自行了解,这里只是指个路。

那超越的性别问题是怎么来的?

很简单,即便是当年政治正确没走到如今这么极端的美国,对于日版动画四大领主都是男性的问题也感到了一些不安,所以在引入时强行把超越修改成了女性,换上了女声配音。实话实说,可以,但没必要。或许正是超越比较鲜艳的配色和相对秀气的身材给了美版性转的发挥空间吧。但是作为玩家,大家拿到这款超越完全没必要把他当成是女性(当然你喜欢把他当成女性那就当我没说)。

(动画截图,神尊威震天和超越)

顺便再科普一下这次的极速星系列,C版极速星的设定就是一颗通过赛跑来推举领袖的星球,一个妥妥的乌托邦。那么超越作为极速星领主,自然就是极速星上最快的男人。这次传世把这个设定直接搬过来,放进去了一些其他角色,可能要单独开一些剧情,谁知道呢。

但毫无疑问,无论新作如何修改,如何为极速星上的比赛结果增加更多悬念,超越永远都是极速星上当之无愧的领主。

言归正传,正式开始今天的开箱,先看盒照,极速星限定线特有的蓝色盒子,一率采用载具收纳。盒子正反两面的右上角皆有C版极速星的标志。

打开盒子,超越被纸质绑线固定在蓝色的纸板上,连说明书也统一成了蓝色。

内容物就是玩具主体和武器一件。

那我们就先来看载具形态,需要把收纳状态的武器安插在超越的尾部,才是超越载具形态的完整状态。

应该说,这个载具对于超越的C版形象还原得是相当到位的,从多角度来看更是如此。前文放了动画截图,还原效果确实非常好。

超越的载具形态把一辆外星赛车的设定演绎地非常精彩,从侧面看他的轮子,可以看到轻微的锯齿,很良心的细节,透明件做的轮子也大大增加了科幻感。红白黑的主色加上金色、蓝色的点缀,鲜艳而不混乱,整体的观感是非常舒适的。

头部的收纳基本不会穿帮,这一点让我很惊讶。底盘也比较整齐,没有明显的暴露。

相较于C版老玩具,取消了能量钥匙的玩法固然可惜,但一个系列有一个系列的特征,能量钥匙就是C版玩具的特征,到了传世如果保留反而显得格格不入。当然可玩性确实下降不少,好在美型度的大幅提升为这款超越扳回了一点颜面。

和极速星啰嗦的载具形态合影,他们到底谁更快呢?

载具形态就说到这里,接下来就是大家期待的机器人形态。

大概是因为小腿特征非常突出,标志性的车窗又在胸口,超越人形态下的风格和载具形态如出一辙。在风格上一看就是有别于美版造型的日式变形金刚。

从三视图来看,超越的身材修长,背包很小,基本没有偷胶,总体表现在水准以上。造型上比较明显的瑕疵可能就是膝盖甲向上延伸得太长了,但设定就是这样,无可厚非,而且膝关节并没有开在一个奇怪的位置,不算太糟。

超越的头雕就是一个高达感满满的日式机器人造型,眼睛被涂成了蓝色,可能是考虑到超越用的是红色透明件,如果直接透光,红色的眼睛一般是邪恶的标志,和超越的身份不符合,所以涂蓝遮住透光件。当然了,这个金色的脸其实不太符合我的审美,整个表情也显得有些过于柔和了,也许是美方设计师有意在性别上再做一个模糊?

超越的可动性有些一言难尽,总体上我能给一个不错的评价,但细节上小缺点挺多的。

优点很明白,四肢的可动很好,尤其是肩、膝、肘关节范围优秀,腕关节全可动非常良心,得益于优秀的身材比例,各种姿势也没什么问题,但是超越的造型给他带来许多干涉。下巴限制了头雕的上下可动,背包限制了大范围的腰转,脚踝两侧的造型件使得接地关节的表现发挥一般。这使得超越在V级别中的可动只能说处于中等水平。

超越的武器就是刚刚可以拆卸的独立零件,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变形。

说实话,这把武器倒是很接近泰坦归来系列的风格,双管枪嘛,拿起来玩具感挺重的,倒也符合C版画风。

和武器能有比较丰富的互动。

除了握持之外,超越的小臂外侧也有一个较浅的插口,可以把武器安插上去当作臂炮使用。

武器在人形态下的收纳就直接是车形态下安插的位置,也是变形成车形态下结合的状态安上去就可以了,偷懒而合理。

这会使得超越拥有一个背包,好在大小在接受范围内。

和同为传世极速星系列的啰嗦合个影,这款啰嗦我也想做一期开箱,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啰嗦是D级别的,相信这么一对比,大家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这是V级?我们拿个正常大小的V级,传世系列灾尔萨斯比较一下。

但凡和一个稍微高点的D级合张影。

这是V级?这不就是一D级吗?这个我觉得不太好啊,我一直是给官方玩具大小洗地的那一派,但这个我觉得不行。86热破D级大小卖V级是人家配件真的丰富,86铁皮D级大小V级卖那是人家设计真的妙零件数还多,或者SS线电影玩具丧心病狂的缩水人家也是为了比例合适——可你超越凭什么这么小啊?C版超越的确也就是当年的D级大小没错,但人家就是按照D级卖的。你要想复古还原,甚至能和C版老玩具神尊威震天配个比例,那设定成D级不就行了。

我觉得V级没道理,只能说用料确实很好(真的很好!玩到就知道了,很好的塑料),而且目前官方也就重置了那么两三款C版玩具,暂时谈不上比例不比例。当然要是官方能把四大领主出齐了当我没说好吧,目前已经有猛大帅和超越了,瘟疫和撤离有没有可能安排一下?

最后,虽然我说了诸多缺点,但极速星是传世的限定线,超越又是这条线中唯一的新模具,价值不用我多说了吧。据说,由于这条线是重涂为主,给设计师的预算只有新模的一半,相当于超越是用重涂的预算做出的新模,已经算设计师尽力为之了。表现其实尚可,如果大一圈我会痛痛快快地夸一夸。后市看涨,不喜欢可以略过了,但喜欢这个造型的话,晚入不如早入,怎么说也是一方领主嘛。

国产乐高类积木试水 篇十一:古迪 GUDI 600003A 野犬突击车

2016年第一晒,先给我心爱的大古迪

包装盒正面,纸板很厚实,印刷很好

正上方的三个人仔据说是古迪之后要出的系列

包装盒背面,玩法示意图

侧面

另一个侧面,话说,为啥是73个月呢,有零有整的

左下角人仔图

开盒开盒啦,零件加说明书加贴纸

说明书,纸张厚实,印刷精美

说明书背面,和盒子背面基本一样

最大的一块砖4*10

可以看到上面的GUDI的LOGO

做工特别好,完全没有飞边毛刺之类

1*6的高砖,这可能是古迪和乐高差别最大的砖了,但是不是质量上,而是颜色,比乐高稍浅

深灰色斜面砖

红色透明件

我来组成底盘

可以看出,车体两侧是不对称的

车体侧面

机枪造型不错

装载底盘上,可以360度旋转

看来是承载式车身

轮胎,橡胶的,弹性不错

轮毂,正反面

一共五个,一个是备胎

车体基本完成,三视图

包装上的掩体,并不是随意印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两把武器,细节很丰富

四个人仔,印刷非常好

先看大胡子,这表情好喜感

另一种大胡子

戴上贝雷帽

哥俩好

这哥们看着就像配角

贴纸和备用的机枪架

亮个相

俯视一下

拉近点

看镜头

最后送上野犬突击车实物,复原程度还是挺高的

总结一下吧:

古迪的武装突袭系列目前已经停产了,大淘宝卖一套少一套,有几款已经找不到了

可惜当初我没有收齐

质量方面相当过硬,手感光泽松紧都是仅次于乐高,人仔印刷非常棒

十分推荐

1小时看清宇宙结构--掀开现代物理学的神秘面纱(3)

0前言

广袤的宇宙,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一直为古今中外人们所乐道。但时至今日,宇宙之迷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科普文章更是五花八门,难辩真伪。是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爆)有问题呢?还是宇宙本身不能为人类所认知?下面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科学首先必须是合理的,而只有符合实际的合理,才是真理。真理必须尊重事实,事实一定合乎真理。一些看似好像合理的推测,在经过理论和实际的汇总后,却产生了自相矛盾,如宇宙的均匀性与哈勃定律(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快)的矛盾等。虽然有些学者用根本不适合的数学公式或谁也看不懂的语言进行极力的遮掩,但纸毕竟是包不住火的。这种先假设后论证的模型理论,极易产生错误的结论,透露出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无奈。

目前关于宇宙的科普宣传,基本上是围绕宇爆模型而展开,这其中又多是来自于某名人专家或部门的即兴观点(其它科普也与之类似)。这对于成熟的理论来说,本无可厚非。但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新的观点或发现,则这种既未经过同行审核,也无确切文献来源的科普,便会严重偏离了尊重学术这一基本的科学准则。‘民科’一词就是在这种科普氛围中得以诞生,你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为何不能点灯,‘官科’可以猜测,‘民科’为什么就不能?可见,民科产生于官科,那些一味维护书本的‘官科’,与‘民科’并无高下之分。

在我国,能够引用学术文献的科普文章,可谓是凤毛麟角。这使得大多数科学爱好者,已习惯于相信专家名人的观点,以至一些人每见到与书本不同的观点,便给以‘民科’头衔,这是非常可笑的。岂不知最权威的观点是来自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书本错误进行弥补的最可信赖方式。所以对前沿理论进展的介绍,应该以学术文献为基本内容,这既是对学术文献的一种通俗化过程,也是对科学的尊重,这样的科普也才是值得信任的,也是值得收藏的。如果没有学术文献做支撑,则只能算是对科学的一种‘八卦’而已,目前的科普文章,多是属于这种情况。所以提倡有文献来源的科普文章,对科学的普及极为重要,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更需要人们参与到建康的科学讨论中来。

以普朗克太空望远镜发现多重宇宙“证据”为例,笔者搜遍了互联网,也没有找到出自哪个专业期刊(好像是出自某种大众化的周报)。因为专业期刊的科研论文,是必须进行严格论证的,那么认为宇宙是独一无二的宇爆模型则必死无疑。不过现代物理学术界有个潜规则,与流行观念相冲突的论文是很难被专业期刊录用的,好像是怕影响期刊荣誉。所以上述情况,也只能由着媒体看拿着无可反驳的图片去‘八卦’了。

本文为避免有‘八卦’之嫌,以2014年的一篇论文(见文后的文献来源)为基本内容,介绍下黑洞宇宙。看看被普遍公认的宇爆模型,是否真的被理论和实验所支持?一个真实宇宙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笔者之所以一直推崇田树勤先生的论文,是因为他的论文对一些传统观念的挑战或颠覆(将相对论和量子论完美地统一在了经典理论框架下。不用再愁看不懂了),且论文刊登在不同档次的国内专业期刊上,避免了审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偏见。这种挑战或颠覆传统观念的论文极少能被正规专业期刊录用,尤其是在只认衣服不认人这种保守的国内学术氛围下。但也正因如此,更彰显了其论文质量和价值。相信随着其论文内容的广泛传播,必将对人类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建立大爆炸宇宙模型的三大主要依据

1.1光谱线红移

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天文学者观测到,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谱线相比,都有波长变化,即红移现象。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指出: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应的结果,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据此,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1948年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依据宇宙学原理(在宇观尺度上,宇宙中的星系分布,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均匀的),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现今的宇爆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另外还说,观测到的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相关函数符合标准大爆炸理论,这其实就是说,哈勃定律是宇宙保持均匀性的唯一方式。

1.2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爆模型的提出,虽能解释宇宙中的一些问题,但由于其先天矛盾太多,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过多关注。1964年5月美国的阿诺.彭齐亚斯和罗勃特.威尔逊发现了3K宇宙背景辐射。这是当时轰动性的发现,被誉为60年代空间物理四大发现之一。很多人相信这种辐射是大爆炸的辐射余晖,是对宇爆模型无可辩驳的证明。至此,宇宙大爆炸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1.3轻物质丰度

宇宙早期(大约3i)时,原初核合成停止。从宇宙学模型推测出核合成停止后的元素丰度,并与早期天体的元素丰度的观测进行对比,吻合得非常好。

2宇爆模型的质疑

2.1均匀与爆炸的对立性

宇宙学原理,已为哈勃望远镜用NICMOS和ACS相机,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对准同一个方向拍摄,才完成的一张照片所证实。也就是说,宇宙学原理的正确性几乎是不容置疑的。那么爆炸能否形成均匀的宇宙呢?

据观测,最大红移量的星系已接近光速退行了,按哈勃定律(V=HD,退行速度=哈勃常数×距离),越远离我们的星系,其退行速度越快。则宇爆模型必形成中心密而周围稀的宇宙图像,这与宇宙学原理是完全矛盾的。目前主流学界的解释是,宇宙没有中心或任一点都是中心,即创生宇宙的大爆炸,不是发生在一个确定的点,然后向四周传播开去的那种普通爆炸,而是一种在宇宙空间各点同时发生,是一开始就充满整个空间的那种爆炸。

咱们且不说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个奇点,没有空间的存在,单就满足‘没有中心的宇宙’这一条件,也只有无限大宇宙才能做到(又回到牛顿宇宙观了)了,更谈不上爆炸或膨胀了。即便抛开这个无限性,爆炸也根本无法形成物质分布的均匀性,从而与宇宙学原理形成尖锐的对立。

为了掩盖这种对立或矛盾,一种流行的宇宙图像描述是:把宇宙看做气球面,这样,爆炸的宇宙就均匀了。这种做法在相对论和宇宙的描述中可谓多多,只可惜这种巧借数学投影规律,无端去掉部分客观存在的做法,根本不能说明宇宙的真实结构。这就好比,给你个机械零件三视图中的一个视图,你不可能做出这个零件,或者说你可以做出任意多的符合这个单视图的零件。可叹这样的描述,竞能被学术界所接受,更何况草民百姓了。还有那个什么“空间弯曲”,被许多人理解成真实的‘弯曲’,其道理也是源自数学投影。线可弯、面可弯,空间又如何能弯呢?

笔者只能说,这种巧借数学名词表述的物理图像,连专业人士也会被弄的云里雾里,更何况普通民众了。其后果是,人们对真实的物理世界产生了极大的误解,象什么N维空间、空间蜷缩等一些物理图像,更是把现代物理学祭上了神坛,使人们对数学和名人达到了迷信程度,这严重阻碍了物理学的建康发展。空间只有三维,时空合在一起,才有的四维。拿着数学大棒乱舞的人,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些什么。神化物理同神化其它事物一样,是对迷信的宣扬。

一些专著直接说,哈勃定律是宇宙保持均匀性的唯一方式(无任何理由)。按此说法,靠近宇宙中心的膨胀速度必须大于远离中心的膨胀速度,但这又与哈勃定律形明显对立,何况这得需要多高精度的智能控制,才能让宇宙均匀呀。每当见此,真想大骂这种恐怕连上帝也会发愁的混帐逻辑,这种把神学观点(圣经·创世纪:‘神说有水,就有了水’)写入科学专著的做法,简直是在扼杀科学。

由以上可见,宇爆模型的建立伊始,就是个矛盾的理论,本不值得推崇,可又没有更好的模型替代。只能说这是种无奈的选择,只是媒体不应凭个人理解以讹传讹,这也是笔者极力反对没有学术文献来源的科普文章的原因。

2.2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晖吗?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光子灰烬。但是,光子可不同于能够静止的尘埃,而在爆炸后能保留在宇宙中。光子只能以光速运动,仅靠尘埃对光子被反射,根本留不住光子,除非宇宙无限大或宇宙边界是个反射镜。但若是这样的话,宇宙的白天和夜晚也就没有区别了(见奥伯斯谬佯)。所以说,大爆炸产生的光子,或被尘埃吸收,或重新生成,或飞出宇宙(按宇宙有限的说法),根本不可能被保留下来,除非宇宙以超光速膨胀(这是不可想象的。但目前观测到的红移量,已接近光速,可见宇爆模型荒唐至极)。

宇爆模型对背景辐射的计算前提是,宇宙从爆炸至今没有任何能量的外泄,其值才是6K,而实际上的观测值是2.7k,并不相符。那是不是说有部分能量外泄到了宇宙之外了呢?可惜宇爆模型并没有宇宙之外,宇爆模型也说不清宇宙的边界是什么,而只能以宇宙‘有限无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话蒙人罢了。更何况宇宙各星系重新生成的光子,又该如何计算呢?

宇宙爆炸伊始的总能量多大?中间又爆胀、又加速,及至今日的宇宙到底有多大?都是说不清的问题,又怎能确定背景辐射值是6k。这好比一团自然扩散的气体,根本确定不出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再者说,把结果为6k的数学模型改成结果是2.7k的数学模型,也根本看不出修改的痕迹,或者说,建立个最不靠谱的理论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推导出2.7K的背景辐射。可见,宇爆模型对背景辐射预测,纯属于想当然。

至于轻物质丰度的问题,同背景辐射的计算过程类似,根本不能做为宇爆模型的依据。

宇爆模型只不过是各种宇宙模型(如静态,阶梯等)中,对宇宙的解释是相对最好一种,但它存在的诸多疑难,根本无法用现有物理理论进行解释。如平坦性、正反物质不对称、宇宙常数等等,说明宇爆模型距真实的宇宙还相去甚远。除了遍布世界各地普通科学爱好者和宣传媒体,真正的学者,几乎没人相信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哪怕是这些学者也写了些著作,不过是混口饭吃罢了。

3黑洞宇宙论成立的三块基石

3.1黑洞宇宙成立的第一块基石

面对宇爆模型的种种困惑,—些科学家堤出,整个宁宙可能是一个巨型黑洞,就是说,只有黑洞宇宙才能很好地解释宇宙的边界问题。根据广义相对论,黑洞边界的时间静止、尺度为零,学术上称做静界(由于目前理论上的错误,“静界”一词几乎被‘视界’所代替,这是非常惑乱人的),也称做“无限红移面”。这就是说,进入静界的物质,将处于时间静止的永恒状态,没有体积和速度,只有质量,任何物质都不能穿越静界,静界可以容纳任意多物质。

那么黑洞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难道真象当前广义相对论所说的有个奇点吗?这是黑洞宇宙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不解决,则黑洞宇宙将同其它宇宙模型一样,只能停留在猜测层次上。

笔者曾在《一小时看懂广义相对论》一文中指出,只须把万有引力定律中的‘距离’物理量,看做弯曲空间中的实际值,便成为与场方程了平等的定律。再加上修正后的狭义相对论将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功纳入,使得牛顿理论同修正后的相对论成为了完全平等的理论,而不再是以前所说的近似观点。

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可准确地求出球壳内部引力场处处为“零”的精确解(见文后的文献来源),且球壳内外引力场皆完全符合泊松方程。而使用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至今还无人能得到精确解,或许永远也不会得到。这个“零”的结果解表明,黑洞内部的引力场,与静界毫无关系,完全取决于黑洞内部物质的多少,这与我们宇宙的引力场环境完全相同。进一步的结论是:无论任何星球,引力场的最大值是在星球的边界处,越靠近中心引力场越弱,直至为“零”的中心处(引力场相互叠加而抵消)。从而奠定了黑洞宇宙成立的第一块基石。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黑洞中心的引力场最强,这便是‘奇点’一词的由来。好像是爱丁顿(被喻为第二个看懂相对论的人)提出的时间与空间可以互换(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可以互换?名副其实的国际玩笑)后,‘奇点’这种的结论便被学术界接受并公认了。前提便违反了物理规律,‘奇点’自然让物理定律失效了。后人干脆用数学直接勾勒出了N多维的空间,把物理定律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也真佩服西方媒体的炒作功夫,能把世人带入迷信般疯狂。可见,用数学胡乱演绎物理,是对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误导和毒害。

3.2黑洞内部的演化过程--黑洞宇宙成立的第二块基石

下面分析下黑洞的理论演化过程和实际观测数据。

理论上,形成黑洞的最小质量为3⊙(⊙为太阳质量),目前实际观测中比较肯定的黑洞天体,最小质量大约是3.8⊙,与理论是符合的。说明黑洞是有最小限制质量的,这如同中子星也具有最小限制质量(0.1~0.2⊙)一样,一旦质量小于限制质量,如碰撞等造成,就会迅速向普通物质转变,所以目前的天文观测根本找不到小于0.1~0.2⊙的中子星或小于3⊙的黑洞。目前传说的什么‘微型黑洞’吞噬地球,纯属是无稽之谈,真不知这个与基本理论相冲突的‘微型黑洞’,出自何等“专家”之口。

黑洞有了最小限制质量,黑洞内部的演化过程也就清晰了。当星球向黑洞演化时,由于星球外壳的引力场最强,所以,星球外壳将首先进入静界面。由于静界面的时间静止,则星球外壳质量便留在了静界面中。如果此时黑洞内的物质仍大于最小限制质量,则将继续塌缩,形成内层静界,直至由最内层静界面构成最小黑洞,此时最小黑洞内部的物质质量将小于最小限制质量,物质的自引力不足以维持黑洞态,则积蓄了巨大能量的黑洞态物质将以辐射为主开始向普通物质演化。此时的辐射物质大部分会落入静界面(静界面可存留任意多的物质),直至黑洞内部物质的引力与辐射(形成排斥力)达到平衡状态,极少部分物质在黑洞内部演化成普通物质。由于此时黑洞的总质量不会增大,所以静界内部的演化不会改变静界大小。

再看看黑洞外面的物质,是如何进入黑洞内部而参与黑洞内部的演化呢?根据场叠加原理,绕黑洞旋转的外部物质和黑洞内部物质的运动,必会使静界面产生凸凹的扰动,则原静界面中的物质将会在新静界面的内外不断析出。

由于静界面外的物质会不断地被重新吸入静界面,则黑洞质量不断增加,最终演化成超大质量黑洞,而成为一个普通宇宙。而静界对黑洞内部的引力场贡献为零(见前),则进入静界面内部的物质便不再受静界影响,从而迅速向普通物质演化,成为黑洞内部微波背景辐射的源,并进而参与整个黑洞内部的演化。经简单计算便可知,内层静界半径的增加是快于外层静界的,最终使内层静界不断扩大而最终与外层静界合而为一。

当前旧的黑洞理论认为,静界面中的物质会不断运动而进入黑洞内部(见各版本广义相对论专著),这与时间静止的静界(黑洞理论中的引力半径处)明显相矛盾(这只是目前宇宙学中,用数学乱解物理的一个小例子)。可见,是静界面的波动导致了黑洞外的物质进入静界,才是合理的。

3.3黑洞的碰撞

黑洞碰撞不同于其它具有坚硬边界的普通星体,会形成瞬间的撞击。黑洞在与某星体接近时,黑洞的静界便会在场叠加原理的作用下改变位置或被破坏,从而使原静界面处的物质析出而向普通物质演化。所以说,两黑洞或黑洞与普通星体在相撞之前,就会产生大量电磁辐射和引力波辐射,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几月或几年)。所以说,两质量相当的黑洞碰撞,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或者合二为一,或者分裂成数个更小些的黑洞(必须大于最小限制质量)。